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⑪】中凝科技:在“蓝色烟雾”上起舞

2022-07-14 15: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凝科技全球首创气凝胶技术,

将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

应用到各行业领域,

领跑新材料赛道,

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 人"企业。

十年磨一剑的背后,

中凝科技创新发展的密码是什么?

一线调研

中凝科技:

在“蓝色烟雾”上起舞

气凝胶,又被称为“最轻固体”“蓝色烟雾”,目前已成为新材料赛道的创新“发动机”。

6月30日,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来到深圳中凝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天赋与调研团深入交流表示,创始团队经过“十年磨一剑”式的自主创新研发,在国内最早将二氧化硅气凝胶技术应用到各行业领域,“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题,只是从0到1,我们现在加紧做从1到100,把产品应用到工业、建筑、新能源汽车、纺织品等等更多更丰富的场景中,去年我们的气凝胶粉体、气凝胶涂料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都是首位,努力为深圳乃至全国的新材料产业增添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杂志《科学》将气凝胶列为十大热门科学技术之一,并称其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多功能新材料。中凝科技在全球首创气凝胶无氯常压干燥制备技术,走出实验室步入市场的短短7年间,其快速成长为亚洲产能最大的气凝胶制品生产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气凝胶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并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低碳高质量发展。

气凝胶融入日常 显露赛道升级潜能

中凝科技的大厅里,一块灰白色毡布看上去平平无奇,工作人员拿起喷枪,喷出青蓝色火焰持续灼烧,火焰温度超过1200℃,但这块毡布没出现一点火苗,甚至连烟气都没有,只见灼烧部位几乎没有变化。

工作人员一关喷枪,调研团成员马上伸手一摸:“真的不烫,几乎感觉不到变热!”大家伸手尝试后点头称奇。

“气凝胶材料早年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是用于航天航空领域,性能好但是价格高,我们经过研发创新,现在的气凝胶制品老百姓都用得起。”中凝研发技术总监彭战军说,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隔热性能最好的固体材料,这款气凝胶复合玻璃纤维毡的绝热性能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带来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十分明显。例如工业管道用的中凝气凝胶毡,使用寿命10—20年、厚度2—3厘米,分别是传统材料的3—10倍、1/5—1/3,节约了使用空间、地下开挖等大量成本。

在他身后,中凝陈列的气凝胶产品已进入多个领域,实现了南北皆宜:气凝胶保温板让北方的建筑保暖轻便还防火,造价与传统材料相当;气凝胶涂料用在南方的建筑外墙、工业高温管道,隔热效果好。气凝胶还能让室内“冬暖夏凉”,检测数据显示,用于家装行业的气凝胶面漆和中涂层,当室外温度0-10℃时,室内保持24-26℃;当室外温度30-35℃时,室内保持26-28℃,可谓是“人体舒适型”的节能降耗。

两个一样的铜锣,调研团成员敲了敲发现端倪:一个锣音响亮清脆,另一个却低沉闷哑,唯一区别在于后者背面有气凝胶隔热阻尼胶。铮亮的小小铜锣,映射出中凝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大空间。

调研团发现,中凝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出了电芯隔热片、防火涂料、绝热毡等一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不仅让车辆行驶的噪音更低,更让关键的电池部位加强安全保护。中凝客服中心总监程小坤说,专业机构的研究测试表明,新能源车出现电池高温乃至起火的安全问题到司机发现并逃生,需要有大约5分钟的时间,中凝的气凝胶解决方案能够让这个安全间隔增加到半小时左右,目前已与比亚迪、吉利、宇通等开展合作,也被资本市场看好中凝在这一领域的市场前景。

现场展出的气凝胶系列产品如涂料、绝热毡、隔热膜、保温隔热中涂层、电芯隔热片、装饰隔音板、保温减震地垫、保温隔热窗帘、气凝胶防寒服装等琳琅满目,让调研员们纷纷赞许。

“我们要把气凝胶融入大家日常看得见、摸得着的终端产品,服务好百姓衣食住行。”王天赋说,气凝胶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新材料、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沿新材料,也是深圳“20+8”产业集群的新材料产业创新支点之一,更需要加紧研发应用,激活产业生态潜力。中凝正在和多个行业的合作伙伴加紧开发,预计年内就会有多个民生领域的产品面市。

研发跻身业界前列 参与多个标准制订

20世纪40年代至今,全球气凝胶发展已经历四次产业化浪潮,中凝是最先崭露头角的中国企业。截至目前,中凝掌握国际业界最先进的气凝胶常压干燥技术、乙醇超临界制备技术,全球首创连续化、无氯、无醇隧道式反应工艺,拥有8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形成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中凝的领跑源自“十年磨一剑”坚持创新研发。调研团了解到,中凝在2015年注册成立前,已埋头研发四五年,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攻关,最终攻克了常压、超临界两大技术方向难题。

“当时经常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想着常压常温的干燥问题怎么办,大家就睡不着。”彭战军是中凝团队第一位技术骨干,他回忆说当时全球市场基本都采用超临界技术制备气凝胶,中凝团队咬紧牙关研发常规压力的制备技术,一边做试验一边订制匹配的生产设备。他自豪地说,中凝突破技术难关后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目前中凝是业界常温干燥技术最好、超临界干燥性价比最高的厂商,“但是我们不敢骄傲不敢停步,目前还在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实验。”

突破技术难关后,中凝进一步攻克气凝胶易掉粉、易碎等普遍性难题,获得丰富的产品结构和应用经验,全国率先实现气凝胶连续化规模化生产,在国内最早推动气凝胶应用到各领域,并成为GB/T 34336-2017《纳米孔气凝胶复合绝热制品》国家标准的主要编制单位,主导或参与多项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订。

“气凝胶产业得技术者得‘天下’,研发创新是立身之本。”王天赋说,中凝一路走来深深感到,新材料产业的全球竞跑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的基础和应用研发综合实力,同时需要攻克制备工艺的原创性难题,以实现大规模、可持续、低成本量产能力。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趋势创新发展模式也十分重要,中凝开发了绝热节能云数据平台,从单一销售材料转变为提供节能服务,提供“总对总”解决方案,陆续入选国家能源集团、中石化、中储粮、华润电力等大型央企集团的总供应商名单。

创新拓展日常场景 探索助推产业链延伸

太空宇航服使用的气凝胶飞入寻常百姓家,未来的T恤、运动服、羽绒服、冲锋衣可能包含“深圳智造”的气凝胶材料。在现场,调研团成员驻足查看最新研发的气凝胶防寒服装,发现羽绒服把原来填充的鹅绒鸭绒换成气凝胶材料后,保暖性、透气性更强,柔软舒适度也同样出色。

“气凝胶应用在服装,已经从夹层或者包裹材料,进化到纺线状态,性能更为稳定、性价比更高。”中凝终端产品销售总监孙阳说,如果是动物绒,打湿后就很难重新恢复蓬松,保暖性能也会打折扣,气凝胶则不会。中凝正与波司登合作优化国家登山队服装,多个知名品牌的快干服装、防寒服、帐篷、灯罩乃至宠物用品都用上中凝的气凝胶材料,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正在进一步扩大产品研发丰富应用场景。

“今年我们加强气凝胶下游终端产品的开发,打开一片新天地。”中凝销售总监朱富强透露,气凝胶终端产品仅在今年二季度的40多天里就创造1000多万元销售额,相关市场潜力巨大。

气凝胶的“亲民化”应用悄然走俏,只是中凝气凝胶应用向多领域创新延伸的一个缩影。

调研团发现,中凝在原材料、工业保温、建筑保温等气凝胶的固有优势领域不断扩大份额,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纺织品等领域创新疾进。例如提升中车高铁车厢、京车城际轨道交通车厢的防火防水性能,与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宇通等多个新能源知名品牌开展合作,为小天才和多个便携式电脑品牌提供热管理服务等。

“中凝正在加速全国布局和多行业拓展,希望协助深圳乃至全国各地节能降耗,同时促进国内气凝胶行业整体进步,带动深圳相关的新材料产业链加速发展。”王天赋表示,中凝希望成为中国最顶尖的气凝胶综合服务商,未来3—5年的年收入有望突破50亿元,持续保有国内气凝胶粉体、气凝胶涂料市场的7成以上份额,为各领域工业级产品、终端产品提供更多服务,并积极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带动更多非化工产业机构落户深圳,为产业链各环节合作伙伴赋能助力,为深圳新材料产业集群增添更多活力。

中凝科技年产能

25000立方气凝胶毡

1100吨粉体

25000吨涂料

10万立方气凝胶复合不燃保温板

中凝科技年谱

2019年1月:新工厂阳中新材一期项目开工,总投资5.2亿元;中凝科技湖北工程全球首条隧道式气凝胶生产线全线贯通。

2020年1月:阳中新材一期正式投产,年产规模2万立方米气凝胶毡、1千吨气凝胶粉体和2万吨气凝胶涂料。

2020年2月:与中标院共同主编《气凝胶新型建材系统》团队标准。

2020年3月:获“广东省气凝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2020年7月:获“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2021年3月:中凝两大工厂(湖北、山西)总厂能为年产25000立方气凝胶毡、1100吨气凝胶粉体和25000吨气凝胶涂料。

2021年6月:上线一条200米涂布线,具备气凝胶隔热膜、气凝胶电芯隔热片及车用防火隔热材料的生产加工能力。

2021年7月: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一图读懂 | 中凝科技:用最轻固体撬动产业生态

三图看懂中凝科技如何让新材料改变工作生活

对话企业家

王天赋:

用科技触达最轻固体“极限”

图片来源:宝安日报

王天赋,深圳中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我国第一个气凝胶材料方面的国家标准:《纳米孔气凝胶复合绝热制品》GB-34336(2017)主要起草人;曾获第三届广东省“创青春”创业大赛一等奖,德勤深圳明日之星;连续两年获得深圳市科创委创业资助和技术攻关项目支持。

90后“创二代”深耕“神奇材料”、大学未毕业就带队研制气凝胶、筹备千万资金自主创业、七年时间企业产能领跑亚洲……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深圳中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天赋的创业经历自带“话题”与“流量”。

6月30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大型采访活动“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深圳中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天赋通过在线视频,与调研采访团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对话。谈企业、谈深圳、谈展望,王天赋讲述了企业及其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一步步“用科技触达想象的极限,未来的无限”的创业故事。

看产业:得技术者得“天下”

中凝科技创立于2015年,是目前国内气凝胶领域唯一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七年时间,中凝科技一跃成为亚洲气凝胶产能领跑的生产商。请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气凝胶产业,得技术者得天下。2015年,深圳中凝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但在成立之前,我们的技术团队就做了大量的积累和沉淀。经过自主科研创新,目前中凝科技掌握着数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最先进的气凝胶常压干燥技术;最先进的乙醇超临界制备技术;全球首创连续化、无氯、无醇隧道式反应工艺。此外,公司拥有八十余项国内外技术专利,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第一个就在于产品过硬,中凝科技是国内最早推动气凝胶应用到各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丰富的产品结构和应用标准,这让我们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凭借产品性能和成本脱颖而出;而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充分了解客户,了解客户存在的问题,能够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问:为什么会选择气凝胶赛道创业?

选择气凝胶行业,传承是一方面。我的父亲王海波是中国凝胶产业创始人,做了二十多年水凝胶,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大家日常接触的降温贴、小孩发烧时使用的物理降温贴等。在父亲的指引下,我大学时期就知道了气凝胶这种被誉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经过深入调研和了解,我非常看好这种材料的发展前景,所以就一头钻了进来。

气凝胶不被大众所熟知,但其实与大众密切相关,中凝科技在绝热节能、环境净化、日常保温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发应用。请谈谈中凝科技的产品应用,尤其哪些与老百姓生活关系较密切、目前的应用研发、市场覆盖情况如何?

在工业领域,气凝胶是作为“隐形者”的身份出现的。如在工业、热力的设备和管道上,气凝胶被应用为新型保温材料,它被包裹在铝皮和外保护层之下;在建筑产品内保温板中,气凝胶以绝热涂料的形式为工业生产企业带来节能安全,为用户、住户带来安全和舒适;在新能源领域,气凝胶可用作动力电池电芯隔热片,为用户的安全保驾护航。在大部分的工业应用上,气凝胶“看不见、摸不着”,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关注气凝胶终端产品,我们要把气凝胶变成让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目前,我们将气凝胶应用在可移动小屋,低碳模块化建筑上。比如现在深圳宝安新安街道就布置有我们的气凝胶低碳核酸采样间,和传统采样间相比,气凝胶采样间无论从环保还是舒适的角度都更胜一筹。此外,我们也把气凝胶应用于纺织服装领域,如把气凝胶变成我们的保暖内衣,把气凝胶变成我们的冲锋衣、变成我们的夹克跟防寒服……目前,我们在和国内头部运动服饰品牌企业进行合作,相信未来一两年内,大家就能看到一些气凝胶功能性服装出现在商场、出现在老百姓的衣柜之中。

聊深圳:气凝胶产业链有“富矿”

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夯实制造业基本盘,6月6日,深圳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您如何看待这些扶持政策?政策对企业发展有何意义?

中凝科技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以二氧化硅气凝胶产业化为核心,以集团化的管控运作模式延伸产业下游,全方位辐射应用环节,迅速做大做强气凝胶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品牌、技术和规模优势引领气凝胶行业发展。为此,公司将从产品研发、品牌发展、市场销售、运营管理及资本运作等方面来进行投入和加快公司整体发展节奏。深圳出台的这个政策进一步强化和坚定了深圳中凝以深圳为总部进行发展,在不同的行业和区域进行一些延伸和发展的总体思路。

深圳计划到2025年,形成在优势领域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您建议深圳应该做哪些重点布局及工作?在产业链和生态构建方面应该如何发力?

在化学储能技术、储能安全、换电解决方案上,深圳具备产业优势,可重点考虑布局车辆换电技术及方案,同时布局储能、换能相关的配套材料,如隔热、防火材料等。

气凝胶在热、电、声、光、力学等领域都有突出优势,以气凝胶为原材料向下游延伸有很多可以应用的领域。深圳可以以重点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为中心完善配套产业,在园区范围内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闭环,提高企业落户的主动性以及成功率。同时,希望深圳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鼓励研发及营销总部企业落户深圳,并对已经落户的企业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中凝科技的定位是气凝胶+综合服务商,除提供好的成品直接服务用户外,我们的原材料及技术合作输出是一大亮点,希望中凝可以作为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向下延伸,吸引一些非化工产业单元落地深圳,完善深圳的气凝胶产业链和生态。

您觉得创立、成长于深圳的中凝科技,身上拥有哪些基因和特质?

年轻、高效、务实,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

看未来:加速快跑努力逐步超越

中凝科技目前在国内乃至海外业务的发展布局和成绩是怎样的?能否具体谈谈未来国内和海外市场的规划与目标。

2018年开始,中凝科技发展步入快车道,公司业务涵盖工业、建筑、新能源、纺织服装、原材料五大领域。在原材料、建筑、纺织服装这三个领域,中凝保持着绝对的领先优势,在工业、新能源领域,中凝科技也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截至目前,中凝及子公司总产能为年产能25000立方气凝胶毡、1100吨粉体、25000吨涂料和10万立方气凝胶复合不燃保温板,综合产能领跑亚洲;是目前国内超大额订单的唯一采购来源。

企业从成立之初,我们一直对标两家海外企业,一家是美国的卡博特,一家是美国的阿斯彭,一个对标气凝胶粉体,一个对标气凝胶毡。目前在企业规模上谈不上超越,但我们在细分品类方面、性价比方面都实现了超越。

未来,中凝会保持专注与专业,深耕已确定的重点领域。同时也希望让更多人认识中凝,找到中凝。

专家观点

李凡:底层技术专业 应用场景丰富

“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企业,就是底层技术极度专业,应用场景无限丰富。”调研行结束后,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李凡如此评价。

在中凝科技展厅,气凝胶粉体、浆料、绝热毡、隔热膜、保温棉等材料整齐摆放,在中凝科技的市场版图中,这些是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产品,客户包括中储粮、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

而在展厅另一边,气凝胶布料、气凝胶衣服占据半壁江山。“让气凝胶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成为中凝丰富气凝胶应用场景的新尝试。

李凡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看三点:一是自身技术高质量,打铁还须自身硬;二是可借助自身技术赋能其他企业,让产业下游企业协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三是产品最终的应用场景可以满足人民对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期许。“衣食住行,除了食,中凝科技的应用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应用于房屋建筑可以让房屋更加安全;应用于穿衣可以让夏天的T恤更加凉爽、冬天的衣服更加保暖;应用于行,可以保障出行安全。这就符合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从技术高度和应用广度两个方面,我们都看到了中凝科技年轻技术团队的自信。”

2015年创立的中凝科技秉承创新,锐意进取。李凡说:“王天赋的创业是一种传承,他的父亲王海波曾获得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称号,是一位老科研工作者,王天赋传承并拓展了父亲的事业。在新材料应用领域,中凝科技目前也非常积极地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秉承这样一种精神,希望未来中凝科技与深圳大学在产学研方面可以实现更多紧密的、本土的沟通与合作。”

原标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⑪】中凝科技:在“蓝色烟雾”上起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