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甲午赔款与日本的帝国之路

丁骋骋/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赖建诚/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
2017-12-13 15:2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1895年3月到4月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获任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当年4月17日于日方订立《马关条约》。图为李鸿章(1823—1901)。 东方IC 资料图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从动机上看,并不是为了加入金本位制。但从后果看,清政府的巨额赔款,事实上帮助日本加入了具有国际标签意义的金本位,完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脱亚入欧”战略。日本改采金本位制,不仅进一步完善了金融体系、扩大了对外贸易,更消除了原本因币值与白银挂钩,而无法对外融资的“原罪”。加入金本位后,日本得以大幅度对外融资举债,筹措军费与经济建设财源。

是否应当实施金本位的争议

1868年,明治政府高举三面大旗(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推进国家主导的工业化,积极建立现代货币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建立,为推进工业化打下重要基础。明治初期的开港地区仍将墨西哥银元作为外贸结算货币。1870年秋,时任大藏少辅伊藤博文(1841—1909)赴美国考察,建议仿效银行制度、改采金本位制。(大藏省是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设立直到2000年期间存在的中央政府财政机关,主管财政、金融、税收;2001年分解为财务省和金融厅。——编注)

1871年5月,大藏省颁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施行金本位,但实际施行的是双本位制:金名银实(名义上是金本位,实际上是银本位)。当时轻工业发展迅速,而国际银价持续走低,意味着日元对外贬值,对出口有利,外贸易收支持续顺差。

18世纪上半叶的国际金银比价,大致在1:15.5上下浮动。1870年代,欧美各国施行金本位后,金贵银贱日趋明显,银价大幅度下跌,对出口有利。改采金本位,对日本经济不利;高层坚持金本位制,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两个关键人物是:伊藤博文和松方正义(1835—1924)。

松方任大藏卿(大臣)的年月是:1881年10月至1892年8月、1896年9月至1898年1月、1898年11月至1900年10月。任首相的时间为:1891年5月至1892年8月、1896年9月至1898年1月,正是讨论加入金本位的关键期。他主张财政改革,成效卓然。他坚信加入金本位制是“世界大势”,即使对出口短暂不利,但转向金本位制,是成为列强伙伴的必要台阶。

1893年6月,印度施行金本位制,国际金价上涨,对日本的进口影响显著。日本政府为此成立“货币制度调查会”,调查是否应改变货币本位。各方争论不一,调查会内部也意见不一。大多数人不主张加入金本位,认为银价下跌有利出口,而且银价下跌所造成的物价上涨,能“促进农工商的兴旺”。此派代表人物有:涩泽荣一、园田孝吉、小幡笃次朗、高田早苗等。

改制派以大藏省的阪谷芳郎、添田寿一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要强化军事实力,充实产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必须从欧美输入武器和机械,导入外国资本,采用金本位有利于进口、节省外汇支出。实行金本位制估计要有2亿日元的黄金储备,主张金本位制的官员对这个数字也生畏,认为金本位制必行,但要先凑足“金准备”。甲午战后,金本位争论仍持续进行。

《马关条约》巨额赔款的助力

《马关条约》要求清政府赔偿的巨款,主要有三项:其一,军费库平银2亿两;其二,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其三,威海日军驻守费库平银150万两。合计库平银2.315亿两。日方还以库平实足为借口,多要了1325万两来补汇差,同时要求用英镑在伦敦支付。由于金价上涨,造成汇差总损(镑亏)额约1494万两。以上总计库平银2. 597亿两,折合日金3. 895亿日元,是日方实际军费支出的2.6倍,或年度财政收入的4.87倍,这笔巨款成为加入金本位的决定性砝码。(库平银是清朝国库收支使用的标准货币单位,起于康熙年间。——编注)

1895年7月,货币制度调查会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两点决议:其一,有必要改正现行通货本位;其二,新采用的币制是金本位。1896年9 月,松方正义再次当选首相,组成第二届松方内阁,亲兼藏相(财政部长)。他以大藏省书记官添田寿的《金本位制施行方法》为蓝本,提交内阁会议。经内阁决议、帝国议会决议后,1897年3月颁布施行金本位的《货币法》,其中规定:1日元等于纯金750毫克,10 月起实施。这是日本“脱亚入欧”的经济象征。

采银本位时,由于国际银价持续下跌,无法吸收外国投资者购买日本发行的国际债券,很不利扩大军费,筹集建设经费。实际上,要维持庞大的军费,光靠国内借款远远不够。扩充的军舰大部分从英国订购,银价跌落就会增加舰款,这是迅速转向金本位的理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是欧美的低开发型贸易伙伴,也是国际间的资本输入国。

甲午战后,日本积极工业化,开始“战后经营”时代,包括扩张海陆军,设立制铁厂,铺设与改良铁路,发展电信、电话事业,扩张航海业,增设大学、专门学校,设立劝业、农工、台湾等银行,以及经营台湾。经费来源由租税充当,临时费则由公债、赔款充当。银行制度的改革,加速了资本积聚,成为原始积累的有力杠杆。(相关情形参见表1)

表1:甲午战争赔款具体使用。数据来源:大藏省明治财政史编纂会(1905):“偿金特别会计”,《明治财政史》卷Ⅱ,吉川弘文馆,页270-271。
日本为何要发动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急需建立自主性的产业体系。但因先天不足,推行“殖产兴业”所需的大量人才物质仰赖欧美,造成大量金银外流。1868至1893年间,从各国输入的黄金总额达1230万元,其中从朝鲜输入的占835万元(68%)。黄金走私量也相当可观,1885至1887年间的输入量是国产量的4倍。

改采金本位的最大障碍,是黄金储备缺乏,对外扩张显然是重要管道。1888年10月,松方正义就任大藏相,进行纸币整理,充实“正货”(黄金储备)。如果没有朝鲜的黄金,松方的政策能否推行都是疑问。依据1876年《日韩修好条规》附录第七款,日本诸货币可在朝鲜自由流通,纸币可以自由换走黄金。

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远东问题专家Payson Jackson Treat(1879—1972)1939年概括了甲午战争起因的四种观点:其一,俄国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将打开对中国开发的大门;其二,日本军方藉战争打造一支新军;其三,政府藉以转移国内严重的政治纷争;其四,中国对朝鲜事务的干预激怒日本。

据他研究,主因是中国对朝鲜独立与内政的干预,影响日本在朝权益。日本意识到三重威胁:中国、俄罗斯和西方。基于生存的竞争需要,中、俄、日争夺朝鲜等地时,日清、日俄战争必然爆发。中国也有人持类似的观点,比如认为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的直接原因。此外还有几种观点:

其一,经济目的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为了确保国外原料和市场, 进行原始积累,掠夺殖民地。日本的资本主义较欧美落后,国内市场狭窄,资源贫乏,不仅需要中国和朝鲜的原料,还需要开辟广阔的中国、朝鲜市场。

其二,偶发说。具体而言包括:战争是因朝鲜东学党起义引起;日本国内发生政治危机,不得不把内部之争转向对外侵略;战争是阴差阳错的偶然性原因促成。

其三,侵略中国和朝鲜是既定国策,甲午战争是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动,是实施扩张的大陆政策之必然步骤,不是偶发事件。1890年开始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是发动甲午的直接契机,朝鲜问题仅是借口。

19世纪末的国际金本位制

当时的国际货币,以金本位为主导。在金本位下,每单位的货币可兑换等值的黄金:实际通行的是纸币,但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最早实行金币本位的是英国,1816年颁布《铸币条例》,规定1盎司黄金的价值为3英镑17先令10.5便士,银币只是辅币。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黄金,1823年能兑换金币,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黄金输出入的限制。从此,英国进入真正的金币本位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两个殖民地,也于1852、1853年加入金本位。

普鲁士接着加入。普法战争(1970—1871)后,德国取得法国的两个省,还获得50亿法郎赔款。1871年1月,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1888)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国,成为首任皇帝。在铁血宰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的主导下,德国利用巨额赔款购买黄金,过渡到金本位。

为何19世纪末金本位能在世界范围内确立?重要原因是1850到1860年代,黄金生产迅速增加,货币用途的黄金储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白银的提炼方法改良,产量续增,1870年代后银价急遽下跌:从1870年的1:15.5跌到1:18,1889年为1:22,1894年1:32,1902年1:38(金贵银贱)。

当时英国是最强国,德国是欧陆新霸主,美国与其他国家纷纷加入金本位。这种币制有严格的纪律,在国内能稳定物价,也能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加入“黄金俱乐部”的成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得到霸主英国的支持。

金本位制的本质,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英国为主导的货币纪律,以及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对全球贸易的增长十分重要。但这种体制所形成的价格结构,会使国际分工体制固定化:金本位对工业化国家,比对落后国家有利。在全球的生产和贸易分工中,英国是金本位最大的受益者。

在这股潮流下,日本也想积极加入“黄金俱乐部”。目的是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信用等级,吸引外国投资者购买债券。

金本位制:日本“通往帝国之路的杠杆”

换几个角度看不同观点。

其一, 1890年后日本对外贸易巨幅增加,但很难说是因为加入金本位,还是世界贸易规模扩大的结果。

其二,经济规模扩大企业勃兴,对进口需求增加速度更快。日本棉纱、杂货出口扩大,但进口增加的速度更快,收支逆差耗尽了日本从甲午赔偿中获得的外汇存款。

其三,日本若要继续“战后经营”,只能靠募集外债。采金本位制后,能与国际资本市场联结,易于引进外资,可摆脱收支危机。(相关情形参见表2)

表2:日本政府对外债券融资(1870—1905)。数据来源:Toshio Suzuki (1994): Japanese Government Loan Issue on the London Capital Market, 1870-1913, Athlone Press。
其四,日本采金本位制后,因汇率稳定,国外投资者的风险顾虑减少,日本才能大规模引进外债。1897至1913年,日本外债增到19亿日元,1913年债务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41.3%,扣除国际借贷中的债权,日本对外净债务为12.235亿日元,占GNP的24.4%。

其五,与白银挂钩的日元,不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持续廉价地获得融资,转用于军费与进口机器建设。一旦与他国开战,清朝的赔款根本不够。日本政府高层明确意识到,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就必须为白银挂钩的“原罪”付出代价,改采金本位才能消除“原罪”。(相关情形参见表3)

表3:日本军费支出(1890—1904;日元)。数据来源:Giichi Ono (1922): War and Armament Expenditures of Jap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02-304。

日俄战争(1904—1905)时,日本也通过海外市场筹措军费。伦敦是最主要的资本市场,英国也是日本购买战舰的主要来源。还有一种文化上的见解:发达国家都已进入金本位,日本也应由银本位转向金本位,清朝的巨额赔款正好可以帮助日本转向更高级别的“货币文化”。(相关情形参见表4)

表4:清政府对外债券融资(1894—1910)。数据来源:徐义生(1962):《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北京:中华书局。

总体而言,加入金本位制是政治上的考虑,目标是通过“黄金俱乐部”融入西方世界,从国际市场筹得资金。甲午战前日本财政规模约8000万元,战后从“小政府” 转向“大政府”,财政规模超过2亿日元。最主要的是军费,单项就把财政规模扩大到1亿日元。加入国际金本位制是日本脱亚入欧的关键,是日本“通往帝国之路的杠杆”

加入金本位也带来严重后果。不仅国内媒体有负面评价,更主要的是由于预算扩大、企业勃兴,国内信用状况恶化。最重要的是,维持金本位运行需要大量外汇储备,就更依赖海外融资。日本银行自1882年开业以来的三十一位总裁中最精通金融事务的银行家深井英五(1871—1945)说:“我国在海外发行的债券,都成为外汇资产,甚至可以理解为:我们发行海外债券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金本位制。”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深井英五于1935年6月至1937年2月担任日本银行总裁。——编注)

甲午战后,日本扮演“远东宪兵”的角色,英国提供最主要的财务支持。英国为了对抗俄国、德国和法国在东亚的扩张,在金融上扶持日本,1902年1月与日本签订条约,结成英日同盟。当时为弥补日本急遽扩大的国际赤字,连在伦敦控制下的日本海军舰艇货款,也被暂时挪用。后来日本通过募集外债来填补货款,日俄战争的经费也在海外筹集。这些都是改采金本位后,金本位发挥重要作用的例证。

甲午战后,由于大量进口军舰机械,日本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也因为通货大量增加,物价上涨加快,金融形势持续紧张。但能长久支撑不致破产,原因在于金本位制从海外大量吸收资本。在向金本位过渡过程中,恰逢1890年代后半期世界经济开始恢复,日本吸收外资比较容易,硬通货(黄金)流入,补充了日本对外支付的储备,并弥补了财政赤字,缓和了金融形势,为战后的企业勃兴、经济扩张、“大政府”的正常运行创造了条件。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