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软语今犹在?江浙沪地区吴语方言考察

2022-07-22 17: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乡音”是我们与故乡的连接,是母亲的低语,是土地的呼唤。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少小离家,留得住乡愁,留得住发展,却留不住一口乡音?又是为什么,家中的父辈们不再用地道方言说道,子辈们不再能听懂母亲的乡音?

数百种乡音,逐渐被普通话代替。在无数的远走与留守中,方言能否再次回到人们的野?

| 乡音淡去,吴语何在

伴随中国人口流动的速度上升与规模增大,普通话迅速普及,“乡音”正逐渐淡去。

从老少皆知到乡音难寻,方言的逐渐式微不过几十年光阴。然而,作为文化载体,母语方言一直默默地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家国情怀,灵动而具有强大的表现力。维护母语方言是维护汉语言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多样化的重要手段。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苗笑武老师认为,研究、保护和传承方言,重在留存一种富有人文价值的文化生态,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民俗、历史、人文理念方面的价值,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贡献。应该为营造方言与普通话并存的和谐气氛创造更多条件。

中国地域广阔,作为汉语分支的方言众多,一般在原汉语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楚辞即用楚地方言写成,传承楚地风土人情穿越时间,延续至今。

 

吴方言分布在上海、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图源: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

贺知章有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孩童时期所形成的语言习惯是伴随终身的。孩童时期认识世界依靠学习语言,学到的语言是终身性的。

虽不识字,但与父母长辈、小伙伴们的交流中开始对万事万物进行解读,这些解读基本来自于地方方言的字音和语调,各种俚语、特殊词汇,当能流畅地沟通交流后到小学才开始系统学习书写。方言承载着的独特记忆不仅仅是童年乡愁,更是文化历史的传承。

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评弹;百转千回,细细道来,诉说着古老神秘的故事。 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武术的戏曲流派——昆曲;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

《红楼梦》中,我们都很熟悉的第二十七回里面的《葬花词》:“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还说“吃茶”而不说“喝茶”、说“强嘴”不说“顶嘴”、说“落雨”不说“下雨”等带着江南方言特色的词汇,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场景都更加丰富完整,颇具魅力。

明清时期苏州的文化影响力就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语言上,苏州话也成为了一种新的风尚,一度成为江南地区的“准雅音”,各地学习模仿。

如今的苏州话依旧接近中古雅音,保留了普通话所没有的多种声调,浑然天成又自成一体,别有韵味。杜牧那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用普通话读来不大押韵,用苏州话念起来却是抑扬顿挫正正好。

从用词上来说,苏州话也能看到很多古汉语的痕迹。比如,“下雨下雪”念作“落雨落雪” ;“老婆”念作“家妇”;“衣服”念作“衣裳”等等。似乎江南人说话都带着点书卷气。句末一个“哉”,缓缓拖出无限韵味。颇有古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味道。

时光轴下的苏州,流淌过旧时的光影,来到了包容的现代都市。可惜的是,吴语在江南人的生活中逐渐式微,6-20岁青少年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人群比例,一度低于各地区各语种,仅占人群的少数。

尽管当下这份图表并没有科学性地披露详细的调研方法,尚且存疑。不过多份研究的确对吴地年轻人群方言能力明显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证实。

吴语在苏州人的生活中隐去,“诗成作吴咏,及此醉初醒”的江南母语被人们所遗忘。然而,吴语是吴地文化的载体,是千万苏州人浓浓的乡情。保护吴语或许比保护一座园林、保护一座古桥还要难得多。

 

吴语爱好者@神样胡桃制作《各地本土出生人士方言使用情况调查》

 

唐寅《阊门即事》诗:“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与其它方言一样,吴方言中的各个次方言之间的差别也是较大的,苏州人不能全部听懂宁波人讲的宁波话,宁波人也不能全部听懂苏州人讲的苏州话。何处寻得“最正宗”的吴地方言也成了一个难题。

从地域分布来看,吴语区北部处在长三角平原区,土地平坦,地区之间没有隔阂。这里的方言属吴语太湖片,大多类似。而吴语区的南部则地处江南丘陵,山地纵横,方言也被自然分隔,各自变化。口耳相传之下,村与村之间、邻与邻之间语音用词都不尽相同,变幻莫测。

现如今,民间以及学术界一般都认同并使用“吴语”这个概念,“越语”一词也已较少提及。但是若把吴方言分成吴语和越语两个次方言,把吴语界定为太湖周边地区的吴方言,那么,唯有在这个范围内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才能八九不离十地相互听懂对方讲的本地话。

 

图源:公众号《吴语今说》

北方方言无论是东北话、四川话还是河南话,都属于广义的官话,虽然彼此有不少差异,但仔细听大致还是能听懂一些,与普通话差异也较小。

南方方言则不同。晒太阳,叫孵太阳;小姑娘,叫小娘鱼;乖小孩,叫乖囡囡;无论是吴语、粤语还是闽语,变化的语调与现在的普通话都相距甚远,使得人们无论在倾听、理解、习得方面都颇为困难。相关研究也量化发现,吴语的理解相较其他地区方言难度更大。

| 吴语方言为何消失

作为吴语方言传承地,江浙沪地区属沿海发达地区,靠近长江,交通便利。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发展成绩使得这里的各行各业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劳动者们。

据了解,江浙沪地区的外省户籍人口总量分别占据全国第二至第四。可以说到了今天,外来人口已经成为江浙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个别江浙城市比如苏州,外来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本地人口。

吴语地区的外人人口流入比例巨大,冲淡了吴语方言的习得人群,2020年上海的外来人口占比超过了40%。但早年上海人口以江浙移民为主的时代,移民们大多来自吴语区,掌握新的吴语方言,难度尚且较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上海话。

 

但不同以往的是,近年来江浙沪地区近来外来人口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家乡方言与吴地方言相距甚远,外来人口对与吴语的习得困难极大,习得率也随之降低。

 

而不仅仅是长三角地区,全国流动人口数量都在近年来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自己的方言。他们去到新的城市,或许带去了新的方言,或许就此将方言母语抛弃,大量方言携带者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熟悉的乡音随着旅人的行囊渐行渐远。

就苏州外来人口二代的方言评价调查不难看出,外来人口二代普遍认为普通话比苏州方言“更有用”、“更好听”、“更亲切”。外来人口家庭对于苏州话的认同感较普通话普遍更低,入乡随俗显得有些困难。方言在外来入住人口中的习得率与认同感更低。

除了外来人口的习得困难,苏州话作为曾经使用人口较多、辐射人群较广的方言,内部传承的现状也同样令人好奇。在调查研究中,南京地区家庭表示,在家更愿意与孩子只用普通话沟通的家长占61.6%,只运用其他方言的占据27.3%,而只有3.7%的家长在家庭沟通中会运用到苏州话。

 

大部分家长不愿意并且不会用苏州话与孩子交流。进一步了解不难看出,苏州地区的家长普遍认同家庭环境对于方言语言习得的关键性作用。

然而大多数家长并不认为孩子需要接受方言教育。学校给予孩子较好的普通话习得环境,而家长认为与孩子用家乡话沟通会导致孩子说普通话不标准、习得困难等等问题。因此他们更相信依靠家庭环境辅助学校环境对孩子造成良好的普通话影响,并逐渐隐去自己的家乡话,为普通话和孩子的教育让路。

 

在此影响下,进一步研究发现,正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习得方言的不认可,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方言的缺失,使得苏州地区同样环境下子女对父母的方言使用进一步缩水。

 

家庭内部父母语言行为的开展与其语言意识密切相关,父母的语言意识和态度决定父母的语言选择和交际策略,最终影响儿童的语言使用。正是这种代际之间父母的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儿童最终语言习得的关系,使得“不被家长认可”的方言,逐渐在传承中不断被削弱,不断流逝。

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吴语,所有的方言都会处于一种濒危的状态。

然而事情仍有转机,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父母语言意识对儿童语言使用状况的影响在儿童社会化程度增高的过程中逐步削弱,儿童自身的语言意识会逐渐增强并促使他们调整自己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某种语码的比率。

比如,对南京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南京话的使用也在逐渐增加。而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自身语言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虽然不少人对南京话的情感认同不高,但他们逐渐认识到南京话的地方认同功能、娱乐功能等,这一意识的形成促使他们努力去学习并掌握南京话。

通过南京的研究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儿童自身语言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才保证了除普通话之外,其他语码的代际传承。

 

| 日益兴起的方言内容实践

方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各地方言的字音、腔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让中华民族从小都能听懂语言背后的弦外之音,拥有丰富的语言学意义。很多时候不必多言,谈笑间的一词一语便透露着家乡的独特烙印。

各地方言因为各自的文化、民风民俗加持,字的发音和腔调各不相同,说出来的时候形成了强大的语言特色。在异乡人偶得乡音,便是“两眼泪汪汪”,回到了乡音的怀抱,更是像回到了童年的老胡同与旧宅院。

种种原因下,总览全局,方言,特别是吴地方言的式微已成事实。一些地区为留住方言,保存记忆,正推进许多措施,让方言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力图让方言入耳入眼。不过这一进程艰辛且冗余,当下来看并不乐观。

 

吴地城市将方言大量引入地方电视台,以《施斌聊斋》为首的大量方言谈话类电视节目,以《阿万茶楼》为首的方言访谈电台节目,讲新闻、谈热点、聊美食、话家常,贴近人心且风趣幽默,借鉴了苏州评弹的形式,漫谈趣聊,影响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类似的节目整体呈现仍较为老旧,昙花一现,后继无人,不受年轻人喜爱,有方言门槛。本地方言媒体相较全国其他方言媒体数量明显不足。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将公交车方言报站融入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营造出一种车上、到站都是吴侬软语的环境。不过公交车影响人群范围较小,影响程度也极为有限,各城市公交报站的措施并不完善持续,重视度并不高。

除了公交车,地铁站、红绿灯等等公共场所皆无相关方言的迹象,更多情况下方言被当作装饰物、网红元素出现在城市中。总体来说方言传承保护情况不容乐观。今吴语势微,乡音渐弱,不妨寻林园与丝竹,文人与扇舞,去找血脉里流淌千年的古老吴音。若想保存长辈乡音,留存家乡记忆,让方言一代代传承下去、丰满下去,还需要非常多的努力。

本文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数据可视化》课程作品

文案|王怡文

可视化|陈兆喆

排版|陈宇昕

指导老师|赵鹿鸣

参考资料:

[1] 徐现祥, 刘毓芸, & 肖泽凯. (2015). 方言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报, 2, 1-32.

[2] Tang, C., & Van Heuven, V. J. (2009). Mutual intelligibility of Chinese dialects experimentally tested. Lingua, 119(5), 709-732.

[3] 俞玮奇, & 杨璟琰. (2016). 近十五年来上海青少年方言使用与能力的变化态势及影响因素. 语言文字应用, (2016 年 04), 26-34.

[4] 陈燕玲. (2012). 闽南方言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以泉州青少年方言认知与习得为例. 东南学术, 6, 334-341.

[5] 黄南津, & 李金阳. (2017). 普通话的推广与客家方言的传承——基于广西客家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38(1), 24-31.

[6] 谢俊英, 李卫红, 姚喜双, & 魏晖. (2011). 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 语言文字应用, 3.

[7] 王玲. (2016). 语言意识与家庭语言规划. 语言研究(1), 112-120.

[8] 汪卫红, & 张晓兰. (2017). 中国儿童语言培养的家庭语言规划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例. 语言战略研究, (2017 年 06), 25-3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