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后回不去的童年,不止周杰伦 | 湃客Talk

2022-07-22 0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周杰伦发新歌那天,90后们的朋友圈炸了。暑假来临,童年的DNA也再次“蠢蠢欲动”起来。

谁还记得《少年包青天》的大结局?辣条到底好吃在哪里?小时候的我,为什么总是不太开心?

本期湃客Talk比较特别,是由湃客编辑部里来自天南海北的四个90后姑娘,一起为大家带来“暑假特辑”,聊聊那些年我们看(听)的、吃的、玩的,以及“童年的N个未解之谜”。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90后回不去的童年,不止周杰伦 | 湃客Talk
   

作为资深杰迷,我只想说:“还有谁没有听周杰伦的新专辑?现在就去听!”不过我还是要吐槽一下,因为里面有六首都是老歌。但我不是小时候就听周杰伦的,我都是听那英、张惠妹、SHE……

小时候每年暑假,电视里都会放“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尤其是《西游记》,除了《西游记》还有《西游记后传》。还有各种“金庸剧”,我真的从小看了好多遍苏有朋那一版的《倚天屠龙记》。第一次看其实没觉得那么好看,结果从张无忌掉下山崖、捡到了武功秘籍的那一刻,我就看进去了。

2003年版《倚天屠龙记》电视剧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还有像《还珠格格》《武林外传》这些,基本上也是年年看。想想现在的年轻人还在看《武林外传》和《甄嬛传》,是不是有种假装自己在过暑假的感觉?

我小时候还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妈带我去图书馆,我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了《神雕侠侣》。当时《神雕侠侣》在我心里其实是一本挺“禁忌”的书,因为是讲师徒谈恋爱,但我妈说“没关系,你看看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文笔”,我就借了第一本回去。

翻开《神雕侠侣》的那个下午,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金庸写书有个习惯,就是前几章永远不会写主角的故事,这本第一章讲的就是几个小姑娘在水塘里采莲,我觉得那个场面写得特别好。之后上初中有一次我考得很好,我妈就把我带到新华书店买了一箱金庸的书,我当时特别开心。

小时候我不是特别喜欢听歌,只听过一些大热的流行歌曲,比较喜欢飞轮海和张含韵,《只对你有感觉》《酸酸甜甜就是我》等等。

我小时候很喜欢看动画片。当时“星空卫视”每天下午还是晚上都会定点放《名侦探柯南》《摩卡少女樱》这样的日本动画片,配音好像都是台湾演员配的,我现在听到那些声音都非常怀念。

童年阶段我看得比较多的书,有像《天使街23号》这样的言情小说,也有相对严肃的《儿童文学》《哈利·波特》,还会买一些漫画期刊。

2006年《天使街23号 》丛书第一部封面。图片来源:豆瓣

另外还会看一些插画作品。有一个叫几米的插画家,很多作品都不错,比如《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因为当时好像卖得还挺贵的,我一般是去新华书店蹲着看。那时候放学之后或者周末的娱乐活动,可能都是在书店里待一个下午。

小时候觉得这些作品都很好看,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思维就很单纯,不会受到一些固有价值观的影响,是以一种非常澄澈的状态去欣赏的。而当你长大后再看,就会更加容易注意到它们的缺陷。

我小时候听的歌主要来自我妈妈的碟片,基本上都是一些当时的流行歌曲,像《两只蝴蝶》《爱情买卖》,包括我妈妈喜欢的《香水有毒》。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小时候是在乡下,我们的音乐课有时候是语文老师上的。当时来了一位比较年轻的语文老师,她就教我们唱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我们小孩子学会之后,真的到处都在唱,就像现在的《孤勇者》,大家可以在这头提一句词、那头就接起来唱。

我看国产动画片比较多,像当时比较火的《小鲤鱼历险记》《哪吒传奇》,包括大家喜欢的《成龙历险记》。还有比较好玩的《中华小子》,我记得主角好像是三个人,里面有一个辫子非常长的姑娘,小时候大家都争着去 cosplay 她。

2003年国产动画片《哪吒传奇》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以前的电视剧对人物的刻画都很细致,而且很多台词现在看也不过时。像《家有儿女》是零几年的剧,就已经在讨论一些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有我们现在说的“卷”的问题。

我小学看得比较多的书是杨红樱写的《淘气包马小跳》,还有《笑猫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等。初中之后看杂志比较多,比如《意林》,我小时候还给《意林》投过稿。再到后面,就是看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饶雪漫、郭敬明、明晓溪写的,俗称“青春疼痛文学”的小说吧。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周杰伦,几乎每张专辑都会第一时间去听。但因为那时候零花钱有限,我就会跑去跟同学借磁带,然后会用复读机偷偷翻录在当时英语听力的磁带上。那个时候真的是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时代。

不只是音乐,我们看的影视作品也可以说是部部经典。我还记得每天放学守在电视机前看《大风车》和《小神龙俱乐部》,会放《鸭子侦探》这种“童年阴影”动画片,还有《艺术创想》,那个时候特别喜欢跟着主持人一起做手工。

2018年5月,90后成都小伙袁也用旧家具、老物品还原了童年的生活场景。图片作者:刘陈平,来源:视觉中国

小时候看的各种电视剧的片头、片尾曲传唱度都很高。比如前一阵王心凌翻红的时候,又被拿出来反复听的《天国的嫁衣》等等。还有《放羊的星星》,感觉不只是片头、片尾曲,整个原声带大家都会唱。

那时候我们文化产品的选择并不多,很多现在来看制作上也有一点“五毛特效”。但我觉得它们之所以经典,可能还是在于无论是台词、剧本还是演员,都能看出制作团队的用心程度吧。

我是无锡人,我小时候吃的好像都是一些江浙沪的特色小吃。比如我们放学的时候,车站会卖那种五毛钱一碗的小馄饨或者豆腐脑。还有我们早餐会吃糖芋苗、酒酿元宵这种小吃,一直到现在我也经常吃,因为上海还挺容易买到的。

辣条一定是别人的好吃。小时候没有什么零花钱,但学校门口小摊卖的零食又特别丰富。于是一群人就说好“你买这个、我买那个”,然后交换。以前一块钱真的可以买到好多吃的。

我小时候有那种存钱罐,里面全是硬币,要拿的话就只能从下面那个洞往外抠。我就趁我妈打扫卫生或者做饭的时候,溜进去偷一块钱去买辣条。但因为辣条味道很大,所以每次回来我一张嘴,我妈就会说“你是不是吃辣条了”,就问我说“你钱怎么来的”。来回好几次,她就发现存钱罐里的钱变少了。

小卖部出售里的辣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是安徽人,我家那边的炒面很特别,是那种“咸甜”的,里面会放火腿肠、青菜、洋葱什么的。其实挺普通的,但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吃到过一样味道的炒面。

小时候外婆接我下课,牵着我从小学走回家,会路过一家卖赤豆糊的店。赤豆糊其实有点像糖芋苗,是红豆做的,有点像藕粉,里面会有小元宵。但我这两年再回家的时候,那家店就没有了。

我是湖北人,小时候早餐常常吃热干面、牛肉面。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特色小吃叫豆皮,外面是一层类似豆腐皮,里面是糯米,就像是把烧麦展开了,下面再铺一点肉沫以及香干,真的非常好吃。有一家开在人民法院附近的豆皮店,俗称“法院豆皮”,我现在回到老家有时候都会去吃夜宵。

2021年7月,上海北外滩来福士商场,提篮桥历史街区“怀旧集市”人气火爆,不少80后、90后来这里找寻童年记忆。图片作者:陈玉宇,来源:视觉中国

还有一种小吃是锅盔,在上海也有卖,但上海一般是吃梅干菜味道的,在我们那都是吃猪肉的,或者包红糖,特别好吃。

西北的锅盔都是干面锅盔,会把皮烤得脆脆的,是真的跟锅一样大,可能有些都像灶一样大。我们还有很好吃的臊子面。夏天吃的以浆水为主,很清爽。我小时候放学,校门口卖的基本都是烧烤,会有炙烤火腿肠等等各种烤肉,零花钱根本存不住。

这两年有很多国货美食复兴,出一些文创产品,比如大白兔奶糖的包。有句话叫“新话题老流量”,很多商家也是打这个点,去做一些创新。我们小时候的这些品牌,可能价格更低,而且大家也比较熟悉。包括去年蜂花突然间又火了,我感觉打的也是情怀牌。

2020年12月,上海老牌“天山街市”重现天山路商业文化街,墙绘中出现大白兔奶糖等怀旧元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觉得随着时间的发展,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如果现在推出一些以噱头或者各种花样为主的东西,大家是不会买单的。

最近比较热的“雪糕刺客”出来之后,大家集体去保卫“雪莲”。“雪莲”就是小时候在大街小巷都有卖的冰棍,五毛钱一包。现在一支雪糕动不动就二十几,还有的可以卖六十多块。网上就有很多我们的同龄人化身“雪糕侠”,去反对这种现象。大家觉得,我们能以这么低的价格吃到好吃的雪糕,为什么还要去吃那种贵的?我感觉这也是一个消费者成长的表现。

小时候我参加了各种培训班,一、三、五要学奥数,二、四、六要学英语,每天晚上还要弹琴。那时候暑假都有一些钢琴考级之类的,其实还挺痛苦的。当时觉得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每天要练两个小时的琴,非常“反人类”。

从小我就比较喜欢大城市,很向往那种繁华的街道、高楼大厦,喜欢住酒店、在外面“下馆子”。小时候好像无论家里的饭做得多好吃,都会觉得不好吃,只有外面的才好。

我睡前还会幻想,第二天醒来自己就有魔法,可以召唤一些卡牌之类的东西。后来看《哈利·波特》之后,就希望自己小学毕业之后可以去霍格沃兹。更大一点之后,知道原来我们学校里有逸夫楼,我就想长大之后也要把自己的雕像放在学校的最中央。

我家那边的旅行社会有专门给小孩开设的夏令营,四年级的时候,我妈给我报了一个去青岛的。我们一群小孩早上六点钟起来坐着大巴、欢声笑语地出发了,去看海、去水族馆那些景点玩。我小时候以为我妈是想让我爽一下,长大才知道其实是她自己想爽一下。

小时候我还离家出走过几次。有一次我跟爸妈吵架,口袋里揣了点钱就直接从家里走出去了,去了我堂姐家,结果我堂姐她也想离家出走。因为我们家在安徽南部,我们俩就偷偷密谋先去黄山那边玩玩。结果好像还是被我大伯发现了,我妈就把我领回去了。

我不信你小时候没有想过“离家出走”。图片来源:Unsplash

央视六套之前放过一部电影叫《歌舞青春》,那时候我还不太会英文,但特别想学里面的歌,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空耳”背下来了。因为很多歌都是男女对唱的,所以我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就是可以找到可以跟我一起唱完这些歌的搭档。

那时候我因为很喜欢听歌,就想开一家音像店,被很多 CD 环绕着。除了唱片,音像店还会卖一些电视剧的碟,会放在很大的篮子里,我每次去逛就把篮子抽出来一张一张翻,感觉很爽。

我小时候很喜欢折纸,那时候很流行拿吸管折星星,用纸折千纸鹤、小青蛙,还有大家一起玩的“东南西北中”等等。

我前段时间回了一趟老家,突然感觉乡下的生活真的有种《请回答1988》里的感觉。谁家有什么好吃的、结了什么果子,都是大家分享着吃。我印象中小时候最快乐的就是去偷别人家的果子、偷别人家的土豆,快乐都是偷来的。大家也不会说什么,会觉得你很喜欢他家的东西,有时候就会带一盆来说,“你家小孩好像喜欢这个”。

韩剧《请回答1988》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我小时候的梦想,比较奇幻一点的就是幻想自己有武功,葵花点穴手、降龙十八掌什么的。比较正经的就是想做图书馆管理员,因为我们那边的图书馆关门很早,每次管理员就会过来清场,那时候就想我要是成为管理员,就可以一直开下去。

我小时候很喜欢做小手工。以前家里买的新衣服包装里会夹一个硬纸板,我就把那些硬纸板都留下来,做一些小城堡之类的手工。我可以自己在家闷头玩一下午,做出来一件东西会非常有成就感,虽然最后都被我妈扔进了垃圾桶。

我有一个关于洋娃娃的“童年阴影”,就是我爸那时候每次出差回来会给我带一个玩具,他经常买洋娃娃,但后来我发现他连着带回了三个一模一样的。我猜他就是在火车站随便买的,完全没有意识到,刚好每次都买了同一个。

小小的我们,好像都很会“自娱自乐”。图片来源:Unsplash

小时候我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梦想,比如很向往去开报刊亭,就觉得可以坐拥整个亭里的各种小说、漫画。还有开洒水车,就觉得可以开着车满大街洒水,非常拉风。另外我小时候每次经过商场,都觉得那个橱窗好漂亮、灯打得好好看,有段时间就很想去做商场的橱窗设计师。

记忆中,我小时候好像总是不太开心。因为感觉有写不完的作业,而且我家兄弟姐妹比较多,经常吵架,还要互相“扛锅”。还有我总会觉得大人不太理解我们,比如亲戚来了要表演节目、背诗,看春晚的时候还要被问成绩。但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当时其实很开心。

那时候内心会觉得,我们跟父母是有一种对抗在的。就像我们要偷偷看电视,把遥控器藏起来,但是爸爸妈妈进门一摸电视机是热的,就知道你干了什么。

但到后来你发现,有很多的事情你不再去征求父母的意见,反过来他们会问你“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当我有一天突然发现跟父母之间和解了,感觉才是长大了。

我小时候比较烦恼的事情就是我偶尔会写日记,但总会被一些长辈翻出来看,就觉得我的隐私没有被尊重,即便当时我并不知道隐私这个概念。

关于感受到长大的时刻,我可能是自己坐高铁、坐火车的时候。因为我小时候都是跟着父母一起出去旅游,从来不看路甚至都不看红绿灯,都是大人牵着走。后来我要自己看红绿灯了、会自己过马路了,那时候就会觉得,这就是长大的感觉吗?

回不去的还有爸爸的肩头。图片来源:Unsplash

 

我小时候的烦恼就是学业很繁重,我记得六年级我们就开始上晚自习了。而且因为作业太多,我经常回家路上在公交车上赶作业。每次它停在一个路灯下面,我就在那奋笔疾书。

小时候的这些烦恼现在说起来好像很无厘头,但在当时看来却觉得是天大的事情。可能是因为那时候我们好奇心都比较旺盛,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就只能在小世界里沉浸式地探索。

用粉笔在地上画画的场景,你熟悉吗?图片来源:Unsplash

我想起尼尔·波茨曼的那本《童年的消逝》,里面提到童年其实是一个历史概念,是文字印刷术的存在推动了“童年”的出现,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不再曝光在同一个环境中,接触到没有过滤的同等信息。但到了电子产品的时代,童年和成年的边界其实在弱化,也就是说童年开始“消逝”了。感觉现在伴随着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小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他们面临的烦恼可能是另外的问题。

我小时候被爸妈逼着去学小提琴,记得当时每天要练很长时间。那个老师的家在体育场旁边,有时候他们在旁边讲琴,我就会盯着外面那个体育场。有一次我受不了了,我就说“你们再逼我,我就跳楼”。我看下面就是体育场,就想跳到那个草坪上,应该没什么事吧。

我觉得童年过得太快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干就长大了。小时候出门,爸妈会带着你去买衣服,买这个、买那个。后来我开始给自己买衣服的时候,就感觉好像长大了。

小时候觉得自己好像就是全世界,我可以哭、可以笑,好像可以通过一些行为,跟父母讨来一些东西。但渐渐地你发现,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了,很多事情是你没办法改变的,然后你就发现自己长大了。

欢笑着荡秋千的小男孩。图片来源:Unsplash

小时候最烦恼的事情就是好像要一直学习,到高考结束之后,所有人都跟你说你的学习任务完成了。但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你还是需要学习很多东西。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是会想到当年那个自己。有时候你碰到一些没法解决的事情,也许再用小时候的思维去思考,也会发现一个更好的选项。

【一个互动】

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时间轴】

03:18 当时这首歌的传唱度,堪比现在的《孤勇者》

04:30 “星空卫视”是我的日本动画爱好启蒙

06:28 谁还记得《小神龙俱乐部》里的《艺术创想》?

12:25 《神雕侠侣》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可以看的吗?

18:26 辣条,一定是别人的最好吃

20:09 那家豆皮店,是我童年记忆的一块拼图

23:25“雪糕刺客”与“雪糕侠”背后,是消费者的成长

28:32 关于我爸送了三个一模一样的洋娃娃这件事

29:55 儿时在乡村生活,快乐都是“偷来的“

30:50 一次失败的离家出走经历

33:28 “我长大后,要把我的雕像放在学校最中央”

36:35 小时候那么好玩,为什么还总是不太开心?

39:40 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了,你就长大了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主播、撰文、后期 / 周依

嘉宾 / 吴思越、胡雅婷、丁珏汭

监制 / 徐婉

运营 / 胡雅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