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以松茸为食,以山泉为饮!余杭稻城共谋藏香猪“出山之路”

2022-07-22 15: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1年6月,根据中央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安排,余杭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进行结对,开启了产业协作的新篇章。

今天,小余儿带大家了解藏香猪的故事,看看余杭如何助力稻城做强做大这一特色产业。

夏日的稻城,天空湛蓝,空气清新。

清晨6时许,阳光已经洒满山谷与高坡,家住稻城县卡龙村的曲米多吉大叔打开猪圈,开始了新一天的藏香猪喂养。

曲米多吉大叔家养了20头藏香猪,每天清晨他会把藏香猪放出去,小猪漫步在山间溪头,饿了就拱虫草、松茸、人参果等充饥,渴了就喝山涧中流淌的泉水,直到夕阳西下才会悠然回圈。

曲米多吉说:“以前村民对养藏香猪并不用心,因为回报率不高,现在余杭来这里援建了藏香猪产业园,养殖更科学,销路会更广,大家又看到了希望。”

养殖之困

藏香猪个头小巧,毛色大多为黑色,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一直是卡龙村家家户户都会养殖的家畜,但以前村民养猪的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藏香猪生长周期长,养殖难度大,体型小,虽然价格高,但村民很难找到合适的买家。再加上中途只要发生生病、遇天灾、被野兽攻击等意外,就很难收回养殖成本。对村民来说,不如挖虫草、松茸获得收益速度更快。

稻城县农牧农村局工作人员徐世凯说:“老百姓养殖藏香猪积极性不高,究其根本,是生产与市场脱节。”

转危为机

稻城藏香猪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果就此没落,实在可惜。既然老百姓自己养猪风险太大,那何不建立一座养殖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地经营,创新方式搞产业,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谋福利?

危机就是获得突破的转机,稻城县藏香猪产业园区应运而生。园区在稻城县木拉乡卡龙村完成了一期建设后,2021年6月,由余杭区援建投资的产业园二区紧挨一区破土动工,将园区规模进一步扩大,让藏香猪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更加完善。

截至目前,产业园二期已建设完工,只待机器和人员入驻,就可以全面运行起来。

科学养殖

但是有了产业园区,藏香猪还能像自在地到处游荡吗?徐世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园区计划先从农户家里收集优质种猪,配种产仔后发给农户喂养,农户喂养到80斤左右,园区再集中回收。”徐世凯说。

农户的圈舍此前已统一改造过,符合卫生要求和安全标准,曲米多吉家里就是如此。从产业园区离开的猪崽来到农户家里,可以跟“前辈”一样漫山遍野奔跑,以松茸为食,以山泉为饮,锻炼出一身“好肌肉”。

当然,有了园区统一运作,生产过程不能纯粹放养。徐世凯介绍说,园区在把猪崽发放给农户时,会签订养猪协议,教授科学喂养方式,指导农户在散养之外如何给猪崽补充营养,并约定回收标准,只有达标的藏香猪才会被园区回收。

回收过来的藏香猪会在园区内集中喂养,调整农户喂养中的不足。一段时间后,藏香猪便可以进入检测车间,检测合格的藏香猪就会被加工成各类肉制食品,销往全国各地。

产业兴村

藏香猪个头不大,长到百十来斤上市最合适,重量不到商品猪的二分之一。如果要以“量”取胜,显然并不划算,需要在“质”上多下功夫。

因此园区内建有食品深加工车间,其产品销售、品牌运用都由专业公司统一运作,用市场化手段做好藏香猪产业这篇文章。据预测,深加工后的藏香猪猪肉产品,能提高50%的附加值,预计3年后农牧民可通过发展藏香猪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稻城县发改局副局长白志宇说,“就像一提到火腿就想到浙江金华,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一提到藏香猪,想到的是我们稻城。”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乡村产业发展是绕不开的道路,也是奋斗的方向。

除了完成稻城县藏香猪产业基地(二期)项目建设外,余杭在这里还启动香格里拉镇热光水厂改扩建项目,着力解决旅游高峰断水之苦;开启赤土乡仲堆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用亚丁景区游客的外溢效应,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进行桑堆河谷红草湿地景区提升工程,打造独有的“公园乡村”……

稻城所需,余杭所能。一场场对产业的探讨设想、一次次对发展的携手尝试,用产业发展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一个崭新的稻城在青山绿水间轮廓渐渐清晰。

清廉,让余杭更美好! 勇当先行军 发展问书记④ | 今天,对话闲林街道“一把手”! 8450支!第一批流感疫苗已到货!赶紧预约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刘丽雯等

原标题:《以松茸为食,以山泉为饮!余杭稻城共谋藏香猪“出山之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