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乡伴童行志愿者来报道

2022-07-26 18: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关爱留守儿童“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教育厅、民政厅、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省内多所高校联合发起实施,该项活动发起于2015 年,并于2016 年在海伦市开始试点工作。活动旨在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返乡时间,实施假期社会公益实践,有培训、有计划、有内容地为家乡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关爱服务。

“关爱留守儿童‘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不仅为留守儿童愉快度过寒暑假提供了有效帮助,满足了其在学业、情感、安全、礼仪、交往、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们反哺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我们选取了几个大学生志愿者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

我叫曹雪,2016 年考入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算来,与“乡伴童行”活动结缘也有三年时间了。

因为自身家庭条件困苦,特有幸受团肇源县委“国酒茅台·国之栋梁”助学项目的资助,也正是此次受助使我和“乡伴童行”项目结缘,让我亲身投入到了“乡伴童行”关爱留守儿童大学生公益项目。

带着一颗回报社会的心态,我积极响应参加了第一期“乡伴童行”活动。在这里,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那一张张渴望又羞涩的面孔,那急于融入却又胆怯的眼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内心。

一天天的亲情陪伴,孩子们渐渐向我们打开了心扉,几天下来,早已不见初见时的懵懂与胆怯,更多的是每天早起盼望我们的到来,一句句叫我们哥哥姐姐,拉着我们的手讲述他们身边的开心事儿。是我们的到来为他们的生活注入了色彩,让他们在平凡枯燥的生活中也有了期盼。

如今,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已经连续参与了六期“乡伴童行”活动,回想过去参加活动的点点滴滴,每一次的全情投入,都会带给我无尽的收获与感动,记得孩子们冒雨在外迎接志愿者的到来,记得广涛拉着我的手与我畅谈,记得分别前孩子们送的祝福,更记得第五期椿雨小朋友即使不善言谈也不忘表达对我的感谢。

可能这就是我想看到的吧,看到这些孩子们因为我们的陪伴而变的开朗,从不善表达到主动与人分享,他们正一步步成为志愿者们心中期望的样子。当我们在无助时收到一缕暖阳,便想要回报整个太阳,自受助于团县委资助后,我便格外珍惜假期志愿的机会,在我力所能及的时候,用我最真切的行动去参与,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成长。我们付出的微乎其微,而这一切,在孩子们看来,却是最珍贵的!

“乡伴童行”活动带给我的太多太多,这一路上,有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不断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尽己所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

陪伴是最好的爱

就读于王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王淼,出身在农村,非常清楚乡下孩子进城求学的艰辛,更是亲眼目睹过许多人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慢慢变得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老人只能干着急。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在读大学生,王淼一听说“乡伴童行”志愿服务活动,马上第一个报名参加。

“我想为孩子们尽一份力。”说起自己的决定,王淼简单地回答。

第一次和孩子们见面,大家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腼腆,躲在长辈身后偷偷地打量眼前这个面相和善的大姐姐。

怎样才能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在这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真正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呢?虽然已经上了大学,但王淼自己仍然是个大孩子,面对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小朋友,还真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以真心换真心,不要摆起老师的架子,要先和孩子们做朋友。打定主意,王淼便主动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不愿意说话,那自己就多说,他们不愿意笑,那自己就多笑……慢慢地孩子们也真心接受了这个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笑起来连冰雪都能暖化的大姐姐。“有好几个小姑娘把我当成了闺蜜,还叫我去帮她们找调皮的男生‘出头’呢!”聊起这些“少女心事”,王淼不由得哈哈大笑。

记得有一次,班级安排上跆拳道课,王淼细心地提前在家长微信群里发了上课地点,还特意拍照提示,但她还是担心有家长找不到地方,便早早的站在体育馆外等候。零下十几度的天气,虽然穿着羽绒服,站久了还是会感觉有些凉意。不过当孩子远远地看到她,冻得通红的小脸上立刻绽放出最纯真的笑容,他们一边兴奋地高喊“老师!老师!”,一边撒欢跑向自己,王淼说:“觉得什么都值了!”

有一个男孩叫李喆,他是所有孩子里家住得最远的,每天都自己一个人坐跑短途的面包车来上课,身上穿着哥哥姐姐留给他的不那么合身的大衣,早到晚走,很是辛苦。李喆的话不多,每次到了班级都默默地坐在一边写作业,也很少提问题,进入节奏很慢。

王淼注意到他的与众不同,便有意接近,经常找机会同他聊天,问问学习、聊聊功课,希望找出些感兴趣的话题。李喆虽然会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却很少抬头和她对视,好不容易怯怯地仰起脸,眼神也躲躲闪闪的,问东答西,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

几次碰壁没有打消王淼的积极性,“我要用百倍的热情融化他。”王淼下定决心,便更加主动地和李喆接近,帮着解答问题、听写单词,还经常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表扬李喆,帮助他培养自信。这一来二去,渐渐打开了李喆紧紧关闭的心门,这个孩子开始表现出更多与众不同的特质。“他特别聪明,理解能力很强,常常可以举一反三,还帮着我给其他同学讲题,像个小老师。”

有一天早上刚来,李喆一见到王淼就特兴奋炫耀:“老师,我家昨天卖鸽子了,一只卖了120 块钱呢!

我家里还有300多只,你啥时候跟我回家玩呀,我带你去看鸽子!”回忆起这一幕,王淼脸上便不由自主地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不愿意叫他们‘留守儿童’,别看他们小,可都明白这不是个好听的称呼。”在交往过程中,王淼越来越能将心比心的理解这些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他们的父母需要外出打工,赚钱供养一家老小,年迈的爷爷奶奶辛苦的承担着照顾孩子的重任,平常管个吃喝还行,可管起学习着实让老人犯难,更别提缺乏父母关爱造成孩子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他就是怕生,跟我们话可多了。”老人总是这样跟旁人解释。

“其实他们不是怕生,只是缺乏引导,一时找不到情感表达的出口,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聪明,却更懂事,有着不属于这个年级的老成。他们渴望见到自己的父母,期盼着过年,可每次爸爸妈妈过年回来短短几天就得走了,再坚强的内心,也承受不起一次次欢聚后的别离,所以才会把柔软的心包裹在厚厚的硬壳里,不轻易示之于人。”王淼说着说着,眼角就湿润了,“作为志愿者,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走近他们,陪伴他们,温暖他们,告诉他们父母的爱,告诉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会去打工,告诉他们还有很多人和父母一样在爱着他们,告诉他们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付出。”

只愿永远在路上

曾受到过圆梦行动资助的桑明玉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自黑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开展“乡伴童行”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以来,已经连续参加了三期,并表现优秀。

因为受到资助而心怀感恩,在乡伴童行活动召集志愿者时他毫无犹豫的选择成为一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为家乡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优异的表现使他在活动中得到关注,担任志愿者代表在启动仪式上发言,作为服务地点组长设立开展服务活动。“下一期我还会参加”,这是他在第一期乡伴童行活动结束后留下的承诺。

随着共青团乡伴童行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志愿队伍越来越壮大。第二期、第三期乡伴童行活动也顺利开展,时间在变、志愿地点在变,但每一期我们都会看到桑明玉同学的身影,“下一期我还会参加”成为了他每一期的承诺!

“参加乡伴童行公益活动的经历,如果让我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感慨万千’,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难忘’,用一个字来评价的话,那就是‘值’!值在我们的付出换来了留守儿童的笑脸,换来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换来了我们作为志愿者的那份满足。” 在乡伴童行活动经验交流会上,桑明玉这样说。

他觉得,志愿应该是有志于并情愿,对于志愿者来说,应该铭记:志愿永远在路上。其实组织一次志愿活动、参加一次志愿服务这并不难,最主要的和最难得的是怎样把一个志愿项目长期坚持做下去,并且尽可能的覆盖更多的人。桑明玉同学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公益事业永无止境,做公益、做志愿是永远没有终点的。

活动中,志愿者服务地点之一是肇源县兴安村,在兴安村有一名留守儿童叫徐广涛。他的父亲在2007年因车祸意外不幸逝世,母亲离家外出打工。10 岁的小广涛现由爷爷奶奶抚养。因为缺乏父母关爱,这个孩子身上存在许多留守儿童的共性问题。

作为兴安组志愿小组组长的桑明玉在了解了小广涛的家庭情况后,对他特别地关注。活动起初,因为陌生,所以小广涛特别的内向,每天和志愿者都没有太多的话。考虑到他的家庭状况,桑明玉发自内心的想去帮助这个孩子。

于是他和组内的志愿者们商量后在每天的活动中对小广涛更加关心、更加亲切,主动去给他讲故事,和他做游戏。慢慢的,小广涛和志愿者越来越熟,关系越来越亲密,话也越来越多。

短短一周,七天的时间,小广涛的性格变化特别大,比以前更加活泼,脸上也经常会浮现出阳光般微笑。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活动最后一天,兴安村的孩子们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教给他们的《送别》来和志愿者说再见的时候,志愿者和服务地的留守儿童们都流下了泪水,做为领唱的小广涛在含着眼泪唱完整首歌后,特别坚强的安慰其他的孩子说:我们不哭,哥哥姐姐们以后还会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震撼了,这还是曾经特别内向、见到陌生人就沉默不语的小男孩吗?

徐广涛仅仅是中国农村众多留守儿童之一,像他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作为参加了三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志愿者,桑明玉在看到留守儿童们在活动中的变化后,心里最强烈的想法就是想让“乡伴童行”活动一直持续开展下去,他也会继续陪伴更多像徐广涛这样的留守儿童,去更好的改变这样可爱的孩子们。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养尊处优,而应该履行义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即便个人能力有限,但仍要拥有一颗关爱之心,仍然要尽全力伸出双手去帮助、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所特有的活力,年轻激昂,澎湃青春,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桑明玉同学的身上看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通过乡伴童行活动、通过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努力,会有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同时作为公益活动受助学子的桑明玉也表示希望可以通过志愿的方式尽他现有的能力去帮助家乡的弟弟妹妹,将公益精神传播下去,让爱心得到延续。同时,他也希望社会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和他一起传承和发扬志愿精神,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原标题:《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乡伴童行志愿者来报道》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