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些每天“自嘲”却步履不停的年轻人

2022-07-27 16: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古豆豆 中国青年杂志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文/ 古豆豆

自嘲似乎是年轻人的天性。

意气风发的少年总要走出象牙塔,离开家庭的庇护,步入现实世界,这几乎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段人生旅程。当少不更事的年轻人面对职场、生活和社会一层层剥开的现实,梦想与期待一次次受到现实的磨砺与挤压,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于是,自嘲式的态度和文化在伴着互联网长大的当代年轻人中风靡起来。

在年轻人自嘲的话语体系中,他们身为“小镇做题家”,大城市奋斗,白天是“打工人”,过着“社畜”的生活,靠咖啡“续命”,晚上回到家“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只想“葛优瘫”。而当奋斗遭到现实的打击时,他们也想拥有“躺平”的片刻。各种自我调侃的花式玩梗,已然变成了年轻人社交的一部分。

但在年轻人真实的情感深处,他们真的如自己所说的那样“颓废”吗?

自嘲,只是一种情绪疗愈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当代年轻人的自嘲,表面上是一种自我贬低和自我矮化,实际上是在认清现实生活后的一种积极的自省,不妨看作是一种“英雄主义”,充满了勇气与乐观的精神。

拿“打工人”的自我调侃来说,表面上是贫穷卑微的打工族,透露着无奈与心酸,但内核其实是倔强和不卑不亢,是一种坚韧奋斗和直面压力的勇气。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不是彻底的自我嘲讽,其实是另一种程度上的自信和自我鼓励。

互联网打工人还会互发鸡汤鼓励彼此,比如“有人夜夜笙歌,有人一大早为生活奔波,早安打工人!” 通过这样的群体共鸣和身份认同感,当代年轻人使得自嘲演化成了一种纾解压力、治愈负面情绪的重要方式。

正是通过这样的自嘲,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得以找到一个合理的情绪出口,排解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

嘴上“自嘲”,步履不停

这届喜欢自嘲、似乎对丧文化格外感兴趣的年轻人,到底有没有在努力?他们是不是真的已经“躺平”了?

其实,“偶尔丧、一直燃”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我身边的朋友也经常是嘴上一套“佛系”“躺平”逻辑,可身体和心理层面还在全力以赴地奋进,并没有因为几句自我调侃而松懈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感和焦虑感,实际上正是不断前进的标志。试问一个真正“躺平”的年轻人,又何来对未来生活产生担忧?

针对“躺平”现象,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说:“第一,我们发现,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近几年,我们对当代青年的精神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调研,当代青年的主流观点,仍然是他们相信成功主要靠个人努力奋斗才能够得来,绝大部分青年对于未来是乐观的。所以我们认为,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研数据也表明,当代年轻人一边自嘲,一边并没有放弃追求自我价值。数据显示,30%的年轻人在毕业后没有选择直接进入企业或政府机关,而是选择间隔年、自由职业者或自主创业,尽管这些就业方式无法保证短期内获得稳定或较高的收入,但他们在采访中表示并不会因此放弃。而进入职场的“90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晋升也有着清晰的规划和严格的要求。他们毕业后平均1年4个月就实现了晋升,而“70后”“80后”则为2.3年。

不管是从身边的真实事例还是数据来看,嘴上自嘲的年轻人,仍在步履不停,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行着。

不能让全力以赴的努力,变成被嘲讽的谈资

近几年,“小镇做题家”成为部分“211”“985”高校毕业生自我调侃的标签。这个词原本来源于“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网友自嘲,是指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

近日,随着明星考编事件的发酵,“小镇做题家”再度被炒热。有媒体把年轻人刷题、考公等上进行为刻画成了一种可笑的事情,公众无不表达出对这些充满嘲讽文字的愤怒。

试问,我们中又有几个人不是通过“小镇做题家”式的努力成就人生的呢?

纵观普通人的人生路径,很多人出生在教育资源和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城或三四线城市,需要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支持,才能通过读书和高考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求职、生活,在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竞争激烈的当下,高考更是普通人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进入社会之后,普通人面临的挑战只增不减,找到一份好工作从来不是易事。

在《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一书中,学者劳伦·A·里韦拉揭露了一个事实:从一代传递下一代的经济特权,实际上是更简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教育体系完成的。接受过高等教育、收入可观的父母更容易将文化、经济、社会资源和优势传递给下一代,以实现精英的再生产。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说:“对于一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继承。”可以说,“小镇做题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挣扎,才爬上了向上流动的梯子,我们不能让这种努力的姿态反而变成了加诸他们身上的蔑视和偏见。

《中国青年》一直以来鼓励普通人积极向上地奋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曾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出现了偏差,这让艰苦奋斗的人显得可笑、可怜。

“在我们这个时代,各种寄生或者剥削式的生活反而是得到鼓励的,很多女孩子做梦都想嫁入豪门。包括很多连续剧或者文学作品,一再地向人们暗示,努力奋斗的最后结果是一无所有,一起努力奋斗的夫妻两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显得很可怜可悲,这是不行的。在整个社会导向上,要给成功更完整的定义。朴朴实实的,通过一点一滴努力,并且为这个国家真正做了创造性工作的人,其实都是真正成功的人。”

杨教授也对年轻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说:“体面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把平凡的工作做得精彩,把普通的生活过得饱满,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和承担。”

而这些自称“小镇做题家”的普通年轻人,靠着朴实的努力改变境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何至于引来嘲笑和不屑?

勿将“自嘲”变“嘲讽”。年轻人通过自我调侃鞭策自己继续前进,而我们的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鼓励与支持,给予他们善意的目光,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唯有如此,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循环,年轻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张斯絮 刘晓 刘博文

原标题:《那些每天“自嘲”却步履不停的年轻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