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类存在的意义

2022-08-01 1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思考、理解人类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时,生物学家的观点总能给人以深刻的洞见。最近,读到一本名为《人类存在的意义》(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的书,书中的观点就提供了让人颇受启发的洞见。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所著。初看书名,认为这可能是一本哲学类书籍,但又发现这本书收录在“探索人类自身奥秘”丛书中。好奇心驱使下,翻看了目录,才发现这是一本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回答“人类存在意义”的书,并且还能看到作者想要“整合”科学与人文的“野心”,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作者简介与主要内容

爱德华·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1929年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早年受教于阿拉巴马大学,之后在哈佛大学拿到了生物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退休。他是美国著名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尤其以他对生态学、演化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而著名。

威尔逊是世界公认研究蚂蚁的专家,尤其是确定蚂蚁主要是通过信息素来交流,对理解物种的变异与分散作出了杰出性的贡献。谈到与昆虫研究的不解之缘,就不得不了解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由于早年钓鱼时视力遭受严重损伤,他不得已放弃对鸟类学的实地研究,转向研究昆虫。从后来取得的成果来看,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威尔逊学术生涯著作等身,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昆虫社会》《社会生物学》《论人性》《蚂蚁》(合著)等书,最后两本书让他两次荣获普利策奖。

《人类存在的意义》出版于2014年,是威尔逊晚年思想的结晶。这本书语言优美、思想深邃,不仅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起源、进化的秘密,而且分析了人类的宗教意识、自由意志等社会文化背后的生物学基础。全书一共分为五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回答一个问题,看似零散但逻辑主线十分明确。威尔逊试图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让读者先建立人之为人的理性认识,随后又强调人类想象力、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全书起于“科学”,终于“人文”,并没有拘泥于理性与信仰的二元对立,而是试图打通二者的界限,描绘出一幅人类发展的全景图,而全书所要回答的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也隐藏在其中。

二、两种世界观

当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便会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夜深人静,翻阅书卷遍访古人先贤,得到最多的答案大概是来自于哲学和宗教领域。《西西弗斯》告诉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便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圣经》告诉我们,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赎罪”。哲学与宗教的回答如同一面镜子,但这一镜之隔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距离。从镜中反观自身时,我们依旧很难走出柏拉图的“洞穴”。

《人类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第二种世界观,即自然科学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认为,意义并非来自于造物主的预先设计和有意为之,大到宇宙的形成小到人类社会的进化都源于自然选择。威尔逊在书中详细地解释了这一原理,他这样写道:“比如蜘蛛生来就会织网捕虫,不论它是否明白这样做的结果,那就是网的意义。人类大脑的进化遵循与蜘蛛网同样的法则。最初,人类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一种主观故意感。但是,当考虑到人类所拥有的做出决定的能力以及形成这种能力的过程原因和后果时,就涉及到更广泛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类存在意义。”简而言之,当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时,需要考虑人类如何具有做决策的能力以及在决策前后对未来的各种设想。显然,这一过程是建立在生物进化的理性基础上,但同时也没有排斥人类的想象。

威尔逊进一步解释了人类具有的高级社会行为的生物学起源,通过对哺乳动物等上千种物种的比较学研究。他发现最复杂的社会进化与真实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下,完全社会性的群体成员间能互相合作养育后代,而群体中的成熟个体可以分为两个以上的世代,它们之间也存在劳动分工。这就让具备真社会性的物种具有极大的生存优势。然而,真社会性的形成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一是需要构筑安全的巢穴。有了能够养育后代的巢穴后,成员分工才会形成,人类的智力发育也随之开始。为了适应成员间的竞争与合作,人们需要揣测对方的意图与反应,包括采取联盟、亲近、性接触、控制、欺骗、忠诚与背叛等行为获得优势。这些活动也是政治理论和艺术创作的来源,构成了人文科学。二是,外力与环境的结合给予拥有高级社会技能的有机体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繁殖成功率。

关于何种因素影响寿命与繁殖有两种理论,分别是亲缘选择假说和多层次选择理论,威尔逊更加支持后者,他认为亲缘选择理论对生物进化不能作出完美的解释。多层次选择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很多特性。比如人们对流言蜚语感兴趣、喜欢给他人贴上信任、喜爱等标签的高级社会行为源于群体选择的进化,并且已经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此外,人类还表现出对最初归属的集体有着强烈的本能性冲动,比如依恋家乡、国家、民族等集体。尽管这种本能性冲动能给个体生存带来优势,但也是不同群体发生冲突的前提,比如会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冲突,不同种族之间的歧视等。

不同于一般人的观点,威尔逊并不认为冲突会给人类发展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面对变幻不定的人类世界,冲突反而可能是人类智力和社会组织得以进化的唯一途径。这可从他对竞争的观察中从看出。书中这样写到:“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的竞争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在群体内部,自私的个体战胜了利他的个体,但是在群体间利他的群体打败了自私的群体……人类永远处于矛盾斗争中,个体与群体之间似乎存在永恒的冲突,但这并非是上帝对人类的考验,也不是撒旦的阴谋诡计,这就是自然运作的方式。“这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人类完全受到个体本能地摆布,无疑人类社会将会分崩离析,任何集体也只会是一盘散沙。反之,如果我们仅受到群体的驱使,那么我们可能会像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样,感受不到世界的美妙和人之为人的意义。这不禁让我想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个人与社会关系那段精妙的论述:“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动原则,它完全不同于立法机关可能选用来指导它的那种行动原则。如果这两种原则一致、行动方向也相同,人类社会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可能是巧妙的和结局是良好的。如果这两种原则彼此抵触或不一致,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艰苦,而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在高度的混乱之中。”生物学与经济学在此时,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知识的融通

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威尔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创造性有很大一部分产生于不可避免、必不可少的自然选择层面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的理性与想象力不断交织,推动着进化进程。具体表现为,自然科学以不断提高的精确度揭示出了人类在地球以及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观点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揭开了二者间丰富的联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通提供了可能。

其实,试图用相同的因果关系去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非新事。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著名的启蒙运动就是试图运用理性来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让每个人做出更佳的决策。然而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暂时失败了。人类理性毕竟有限,已知的科学知识对于未知的世界而言也是九牛一毛。也正因如此,启蒙运动之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道扬镳,学科之间划分越来越精细。过去的失败并不代表现在的不可能,威尔逊认为我们相对于前人而言,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只要我们能看穿道德推理、宗教冲突的模棱两可和意识形态的诡计,就能形成对两种科学的统一认识。他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书中第四部分谈到:“人们之所以喜欢谈论流言、崇拜名人、阅读传记小说、战争小说以及观看运动赛事,是因为在过去如果人类密切关注他人的动静,就可以提高自身和群体的存活率。我们之所以喜欢故事,是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喜欢的运作方式——永无止境地徜徉在过去的场景中并穿越未来可能的场景。

我们可能不会想到,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类所具有的本能、宗教意识都被解释成“心灵的幻像”。人类的本能基本与动物相同,但行为却不像动物那样单纯受到基因的控制。一个有趣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在繁殖季节,为了争夺领地,雄性三刺鱼会攻击其他具有红色腹部的同类。研究证明,无论它们看到的是否是真的鱼,只要大脑将对象设定为“红色”,也会展开攻击,这就是动物本能的表现。人类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本能是一个“预先学习”的过程,比如我们很多人本能的恐惧蜘蛛、蛇、狼、封闭空间以及陌生人群等,因而我们看到这些事物时会产生本能的恐惧,实际上这些其实都是千万年前人类先祖在狩猎时所遇到的最原始的危险,为了缩短反应时间,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预先学习”,期望在下次碰到危险时能不假思索的做出反应。宗教拥有悠久的历史,向世间大众诉说着人与上帝的关系,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以至于信徒们将一些超自然、难以理解的事情都归结于造物主的杰作。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宗教包含着源自本性的缺陷,即“部落意识”。人们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渴望得到与自身具有相似特征人们的认同,这些特征包括共同的语言、道德信仰、地理位置等,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快乐。关于宗教,斯多葛派哲学家小塞内卡有句名言值得思考:“宗教在凡夫俗子眼中是真实的,在智者眼中是错误的,在统治者眼中则是有用的。”

四、结语:人类的未来

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威尔逊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认为自然法则已经证明:人类并非是超自然力量的产物,而是生物圈中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之一。这是一句看似有些“残酷”的论断。一直以来,人类总是习惯于将自身置于食物链的顶端,自诩为地球的主人,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视觉只能接收到极小范围内的部分能量,而蝴蝶则可以通过花瓣反射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光线。我们的听觉只能接收到20赫兹至20000赫兹以内的声音,而蝙蝠、大象等动物却可以听到更多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交换更加复杂的信息。我们嗅觉则是地球上所有有机体中最迟钝的嗅觉之一,感知十分微弱。当我们在看《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等好莱坞科幻大片时,我们或许只关注炫酷的特效、精彩的剧情,却没有细心思考在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的另一端是否有像我们一样的生命存在。

当人类从神坛走下,孤独感瞬间袭来,每个人仿佛成了一个在宇宙间流浪的孤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毫无作为。威尔逊这样回答道:“如果我们能将自然科学的探索与分析与人文科学内省的创造力相结合,那么人类存在将会具有无限的生产力,也会拥有更加耐人寻味的意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