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拜登中东行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影响

2022-07-30 07: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美国动态 上海美国研究

▲ Photo Credit: The New York Times

编者按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发起的一系列广泛高频的金融制裁和进出口管制引起了全球原油市场的动荡,导致石油价格飙升。全球能源供需失衡的现状凸显了海湾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性。为了维护美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拜登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和努力修复美国与海湾国家之间的关系。

7月13日至16日,拜登造访中东。拜登的中东行虽未产出多少实质成果,但仍在社会各界引发了热烈讨论。近日,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所(GIGA)研究员穆罕默德·巴吉尔·弗洛(Mohammadbagher Forough)在《外交家》(The Diplomat)杂志网站上登载文章,围绕拜登中东行对美国“印太战略”以及中美竞争格局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大打折扣

在美国试图对中国发动的所谓“新冷战”中,拜登政府一直将“价值观”(如民主和人权)作为构建联盟的主要基石。而他此次对沙特阿拉伯的访问严重削弱了这一论调。

《华盛顿邮报》记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在土耳其被沙特“暗杀小组”残忍杀害后,沙特阿拉伯的实际统治者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 MBS)承受了巨大的外交压力。坚持“价值观外交”的拜登在竞选总统期间曾扬言要让沙特阿拉伯成为一个事实上的“贱民”国家(pariah state)。然而,拜登的此次访问却亲手“结束了沙特的贱民时代”。这说明当价值观与利益相冲突时,后者胜出。

美国的印太盟友以及尚处于摇摆阵营的国家(包括大多数东盟国家在内)都不会忽视这一点。发展中国家能够以相同的理由与中国开展务实且有计划的合作。拜登政府“价值观外交”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 2022年7月15日,拜登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碰拳。| Photo Credit: 澎湃影像

二、美国的“战略转向”困难重重

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重返亚洲”战略旨在对抗或遏制中国。为了更好地部署该战略,他希望能够尽快将美国势力从中东和欧洲撤出。因此,奥巴马在2009-2013年间恢复了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并于2015年与伊朗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美俄关系的“重置”计划宣告失败。2022年,俄乌冲突致使美国的“战略转向”再次出现严重“脱轨”。美国对俄罗斯发动的“代理人战争”无助于将自身注意力集中在印太地区。

与此同时,自2018年美国退出后,伊核协议一直处于破裂状态。拜登上任后实质上依然奉行特朗普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因此,美国无法实现“战略转向”完全是咎由自取。

这次访问表明,无论结局好坏,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都无法撤离中东。正如拜登在阿拉伯领导人峰会上所说的那样,美国不会退出该地区,以免给中国、俄罗斯或伊朗留下“权力真空”。美国在中东和欧洲陷得越深,中国在印太地区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将伊朗推向“东方阵营”

拜登的中东之行除了寻求石油增产之外,还旨在推动地区融合,制衡伊朗,如同拜登此前亚洲行旨在建立遏华联盟一样。拜登的行为无疑是加剧了伊核问题和平解决的难度,也预示着可能爆发另一场美国无法承受的大规模灾难性战争。虽然这项政策能通过出售武器为美国带来短期收益,但它显然达不到战略高度。区域战略应具备全面性、建设性和长期性,不应仅仅为了对抗某一个国家。

拜登政府的反伊朗政策在区域和全球层面注定事与愿违。就地区而言,这一政策已经在两方面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首先,该地区国家已经明确宣布不会加入反伊朗联盟。沙特表示,不存在反伊朗的“阿拉伯北约”,沙特希望与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阿联酋表示将派遣大使前往伊朗,重建两国关系。其次,为了回应拜登此行提出的“威胁”,伊朗宣布其“在技术上有能力制造核弹”,但尚未决定追求该目标。这一切本可以通过美国重新加入伊核协议而避免。

在全球范围内,拜登的伊朗政策与其对华政策和印太政策相矛盾。鉴于其历史和地理位置,伊朗一直是一个摇摆国家,位于东西方之间。1979年以前,它是西方对抗苏联的坚定盟友。1979年后,它加入了反帝国主义的不结盟运动。近年来,伊朗一直稳步加入中俄欧亚阵营(Sino-Russian Eurasian camp),除去伊朗自己的选择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对伊朗的制裁。

▲ 2022年7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伊朗总统莱希在德黑兰举行会晤。| Photo Credit: 星岛日报

伊核协议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吸引伊朗回归西方阵营的一个机会。拜登的政策,包括这次访问,都在推动伊朗——这个欧亚大陆核心地区不可或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参与者——进一步巩固其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对伊政策的赢家。

四、美国西亚政策缺乏地缘经济考量

与东亚一样,美国对西亚的外交政策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极度缺乏对地缘经济的考量。与中国积极同印太国家推进RCEP(更不用说中国主推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同,美国既没有加入任何现有的重大自由贸易协定(如日本主导的CPTPP),也无法提出极具吸引力的倡议。

在拜登本次中东之行中,这种缺乏尤其明显。虽然从技术上讲,出售武器或寻求石油增产的行为可以被视为短期地缘经济努力,但它们并不构成可以与中国竞争的区域地缘经济战略。

中国的全球战略对西亚地区有着明确的长远规划。事实上,中国加强自身在西亚和中亚地区存在感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摆脱美国的遏制政策和破解在东亚的发展困境。“一带一路”是中国长期地缘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范围涵盖了东亚和西亚。凭借该战略,中国已经成为西亚大多数国家(包括沙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 2022年1月,中国无锡,沙特阿拉伯王子、外交大臣费萨尔·本·法尔汉·阿勒沙特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会晤。| Photo Credit: Associated Press

沙特和中东地区领导人定能意识到,拜登此行并非出于长远战略考量,而是出于俄乌冲突的短期紧迫性。这对美国与中国开展地区竞争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拜登访问后,该地区的国家将继续“向东看”,中国在该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力难撼动。

五、美国西亚战略的前进方向

如果美国想要获得重视并在该地区与中国竞争,则需要一个全面的、多管齐下的西亚战略,就像“印太战略”一样。这种战略应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四大现实问题:

第一,该地区国家对于地缘政治竞争已经厌倦,以至于连历史上相互敌视的国家也在努力重建外交关系,比如沙特与伊朗之间的缓和谈判或阿拉伯与以色列的外交接触。

第二,该地区面临的最普遍的挑战是要摆脱对原油的依赖,由此诞生了各种经济转型构想,包括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的2030愿景以及阿曼的2040愿景等。

第三,该地区最受欢迎的经济转型方案是增强地缘经济连接。地区各国都在积极推进东西南北各个方位的互联互通。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东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饱受极端高温天气的困扰,缺水干涸,尘云密布。因此该地区迫切需要绿色经济合作。

▲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6日,拜登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埃及、伊拉克和约旦的领导人共同出席在吉达举行的“安全与发展”峰会。| Photo Credit: The White House

回归以石油和武器为主的传统地缘政治并不是理想的前进方向。在印太地区妖魔化中国,仅仅依靠武装力量尚不足以说服印太国家加入美国阵营。同样,妖魔化伊朗的西亚地区战略也无法与中国在该地区多管齐下的战略相媲美。

本文摘译自The Diplomat网站文章Biden’s Middle East Policy Contradicts His China Policy。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原标题:《拜登中东行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影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