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共同战“疫”第三年,全球学到了什么?

2022-08-01 1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全球防疫工作进入第三年。7月29日,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新冠疫情累计感染病例已达5.7亿例,每日新增病例仍保持在100万上下。这是我们共同身处的第六次全球卫生事件。

然而,新冠未平,猴痘又起。7月23日,世卫组织将猴痘疫情视为第七次“国际公共卫生应急事件”。7月28日,世卫组织宣布,全球累计报告猴痘病例已超1.8万例。

从正面的角度,将共同战“疫”视为一种集体经验,全球可以从新冠病毒的防疫工作中学到什么?这些经验将如何指导我们应对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

| 全球居民提升医疗保健与健康关注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与相关防疫政策的部署,已大幅提升全球居民对医疗保健与健康议题的关注。2020年秋季,根据普华永道《全球消费者洞察调查》,同比疫情前,69%的消费者认同自己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时有63%与64%的受访者更加关注饮食与医疗需求。

 

历经疫情严重的2020年,中国消费者对此有更深体会。分别有90%与87%的受访国人表示自己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应的,对医疗需求与饮食的关注提升人群也达到85%与89%。

当生命健康获得广泛注意力,全球消费观由此影响。疫情暴发后接受调查的城市居民认为,安全保障与医疗保健比就业前景更重要。这意味着,健康与医疗保健市场将获得持续关注。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预测,家庭保健(例如,健身设备)与远程医疗服务的消费将在疫情结束后继续保持增长。

事实上,全球的公共卫生研究与政策扶持也以2020年为新起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各国公共卫生专业申请人数/录取分数激增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也在2020年后相继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以应对未来的人才培养需求。

| 面对疫情,心理健康保护同样重要

流行病防治中的传统重点在于物理层面的健康庇护。但人们意识到,疫情是对全社会功能系统的持续影响,常被忽视的心理健康保护同样重要。

病毒带来的健康威胁,全球普遍施行的公共场所关闭,及其导致的学业、工作受阻,让全球居民承受心理重压。尤其是,对流行病信息的拖延和处理不当将导致更大的不确定性、滋生“信息流行病”(Infodemics)。虚假信息的扩散,又会进一步放大集体心理压力。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新冠疫情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患病人数增加了25%。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上一份针对全球204个国家/地区的数据调查,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抑郁症患病人数增加约0.53亿,增幅约为27.6%;焦虑症患病人数增加约0.76亿,增幅约为25.6%。

 

其中,女性、年轻人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更容易受到疫情影响。女性的焦虑、抑郁病例远多于男性。当疫情得到控制,心理层面的恐惧、不安、不确定性等情绪可能会停留更久。因此,如何利用积极心理技术、虚假信息治理等方式保护居民心理健康,以增加社会复原力,是全球逐步重视的工作重点。

 

| 企业在疫情中的数字化水平提升

个体与企业命运相连。当生产经营活动被疫情影响,工资、福利与就业机会的变动,会进一步扩大社会负面情绪。作为一种应对方法,全球企业在疫情期间迎来了数字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数字化的趋势一直存在于近二十年的企业战略中,而疫情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2020年,根据麦肯锡的一项全球高管调查,受访者认同数字化的业务与产品在其企业中的部署速度加快了3-4年。当内部运营以及消费者业务难以办理,企业需要快速开发出新的解决方案。

 

因此,容易注意到,疫情期间,远程会议软件得到了广泛采纳。视频电商、数字供应链、云端存储与办结服务,在国内普遍应用。直播“带货”行业也在这一过程中壮大——网速提升、流量费用降低、智能设备普及,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消费者业务的数字化转向,迎来了用户远在千里万里的下单购买。

 

更重要的是,企业端的受访者认同,大多数应对疫情的数字化策略都将在疫情后延续,包括在危机期间利用众包等方法填补技术人才短缺、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及推进企业创新的速度。这是企业和行业在经受疫情重创后获得的知识财产。

| 全球极端贫困率反弹,各国加快经济复苏

当然,中小企业很难具有应对危机的韧性。当世界主要国家面临经济衰退,企业倒闭带来的失业率与坏账,通过连锁反应,转化为全球贫困率的激增。

2021年,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极端贫困率可能从7.8%增至9.1%。2020年和2021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分别为7.32亿人和7.11亿人,相较于没有疫情的情况下,预计分别高出9700万人和9800万人。

 

这意味着,全球在共同终结极端贫困问题上损失了3-4年的进展,而这一现象可能进一步表现为收入不平等问题。以中国等国的治理为经验,各国正在加快经济复苏工作。其讨论重点在于,社会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减轻疫情对经济与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在二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疫苗研发速度加快,增进公共健康福祉

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初期,疫苗研发工作便已启动。如今,全球新冠疫苗已达接种率67%,三分之二的人类已接种至少一针新冠疫苗。其中,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接种数据理想,人口总体接种率已超过90%。

 

当然,疫苗接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存在:贫穷国家获得的疫苗供应量更少,同时由于当地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缺失,导致疫苗接种的进展速度缓慢。当前,疫苗接种人口覆盖的缺口,主要在中非等地。

不过,从2019年新冠病毒被首次记录,到2020年底与2021年初全球疫苗接种的陆续开展,历史上从未有一种疫苗可以开发得如此之快。世界第一次意识到,在全球危机的语境与各国全力支持的情况下,新疫苗的研发可以极为顺利。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全球各国所使用的主流疫苗,对于新冠病毒的重症演化,均具有较好的防护力。其中,在国内普遍使用的“科兴疫苗”,也于2021年2月批准上市,并用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前的疫苗接种工作中,全球公共卫生机构、学者与媒体共同认可的观念是,在验证疫苗安全性的前提下,儿童与老年人需要优先接种疫苗。

疫苗之外,新冠特效药的研发也在推进。7月25日,阿兹夫定获批上市,成为我国首个新冠小分子口服特效药。与此同时,全球新冠特效药的研发,还在往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免疫调节等路线继续进展。

 

| 共同解决危机,全球科研合作加深

新冠疫苗快速研发的背后,是全球科研合作在疫情期间的加深。2020年1月,中国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对第一批新冠病毒进行了基因测序,借助互联网,这些数据集通过同行评议期刊、公共数据平台等渠道在全球共享。科研数据开源,也成为新冠疫情时期不同于“非典”时期的重要防疫工作特征。

为促进全球科研工作的交流与协作,大多数学术杂志出版商也免除了与新冠病毒研究相关的传统访问费用。

2020年底,经合组织对全球文献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与美国是新冠病毒相关论文的两个最大贡献者,也是彼此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学者,也在新冠病毒的科研工作中与中国学者保持了紧密联系。跨国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新冠病毒在病理、传播、治疗等方向上的研究突破。

 

| 全球采纳的可视化,成为疫情信息的基础设施

除了科学所用的新冠病毒数据,疫情数据还包括了病例信息,包括且不限于病例、重症,死亡、人口统计学与病例时空分布等维度。为了分析患者的时空分布,找到潜在的被传染者,2021年,接近半数的国家/地区坚持使用了全面的接触者追踪程序,来控制疫情的人群传播。这种基于时空信息的数字化手段,是疫情防控期间重要的工具箱。

 

进一步的,为了促进居民对数据含义与相关政策的理解,可视化得到了全球采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推出的COVID-19仪表盘,用可视化的方式将全球数据整合。法国、意大利的绿色通行证、澳大利亚的疫苗证书等举措,均要求居民出示基于色彩的健康证明,来获取进入公共场所的权限。

在中国,疫情可视化的形式多样,包括“健康码”、“位置地图”、“传播链关系图”等,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在北京大学叶韦明、赵鹿鸣等人的研究中,以“健康码”为代表的疫情可视化已成为防疫工作的信息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指向的目标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结构化的视觉编码,以快速展示个体及区域状况,部署公共卫生政策,向居民提供行动建议。

 

战“疫”第三年,各国面临挑战、身陷难关,也在应对中收获经验。在这一过程里,全球试图建立一种共识,那就是人类需要团结,以应对病毒这一共同的敌人。

“我们需要合作。”在今年2月举办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各国继续展开帮助与协作。“需要更强大的系统和工具预防、发现并对疫情作出快速反应......结束这一流行病仍然是我们的重点。”

作者:初一 小科 胖虎

本文为北京大学全球健康与发展项目成果

[1]Aaron Warnick.(2021).Interest in public health degrees jumps in wake of pandemic: Applications rise.The Nation's Health. Retrieved 30 July 2022 from https://www.thenationshealth.org/content/51/6/1.2

[2]Jaana Remes et al.(2021).The consumer demand recovery and lasting effects of COVID-19.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Retrieved 30 July 2022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consumer-packaged-goods/our-insights/the-consumer-demand-recovery-and-lasting-effects-of-covid-19

[3] 教育部.(2022).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Retrieved 30 July 2022 from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06/content_5666676.htm

[4]CAROLINA SÁNCHEZ-PÁRAMO et al.(2021).COVID-19 leaves a legacy of rising poverty and widening inequality

.World bank blogs. Retrieved 30 July 2022 from https://blogs.worldbank.org/zh-hans/voices/covid-19-leaves-legacy-rising-poverty-and-widening-inequality

[5]Smriti Mallapaty et al.(2021).How COVID vaccines shaped 2021 in eight powerful charts.Nature. Retrieved 30 July 2022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686-x

[6]Laura LaBerge et al.(2020).How COVID-19 has pushed companies over the technology tipping point—and transformed business forever.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Retrieved 30 July 2022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strategy-and-corporate-finance/our-insights/how-covid-19-has-pushed-companies-over-the-technology-tipping-point-and-transformed-business-forever

[7] 雷正龙.(2022).充分认识老年人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紧迫性.Retrieved 30 July 2022 from http://news.cctv.cn/2022/04/29/ARTIb9mdWzi0CAVAuUyBN2Yi220429.shtml

[8]Wu, Z., Hu, Y., Xu, M., Chen, Z., Yang, W., Jiang, Z., ... & Yin, W. (2021).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 (CoronaVac) in healthy adults aged 60 years and olde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1/2 clinical trial.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1(6), 803-812.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