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拒绝内耗”,我真的听烦了

2022-08-01 16: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戈多

内耗,可能是继“内卷”之后,又一个让全社会为之共鸣的“群体心理”。

看过二舅视频,你的精神内耗治好了吗?

无论答案是或否,你都不能否认,“内耗”这个概念火了,就连一向对它闻所未闻的朋友,可能也想要翻看一眼《内耗自救指南》。而内耗,可能是继“内卷”之后,又一个让全社会为之共鸣的“群体心理”。

其实,早在“二舅”之前,“内耗”就曾是各大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并且催生了数以万计的帖子和视频——“停止内耗,成年人真正的顶配”“拒绝内耗,是一个人最大的聪明”“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体质”……消除内耗,就像是时代大病中的一剂解药,有了它,仿佛自身的一切问题都会痊愈。

那么,究竟何为内耗?

有博主给出一句话总结:内心戏太多,就是一种内耗。换言之,所有的负面情绪,包括焦虑、犹豫、纠结、自责,统统都能被划入“内耗”的范畴,甚至有不少文章声称,拖垮我们人生的,都是这些看不见的内耗。

内耗,可能是继“内卷”之后,又一个让全社会为之共鸣的“群体心理”。/视频截图

然而,“内耗”真的能够在心理学中找到其对应的研究和理论吗?当代人的精神困境,真的可以用“反内耗”的方法来解决吗?

对此,新周刊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伦敦大学学院UCL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严艺家,我们发现,拆解了舆论场中的“内耗”一词,也许你会惊讶于,这不仅是一个披着心理学外衣的鸡汤套路,还可能是一个被成功学“玩转”的营销概念。

“内耗”一词,不仅是一个披着心理学外衣的鸡汤套路,还可能是一个被成功学“玩转”的营销概念。/《情深深雨蒙蒙》

 

“内耗”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当我们谈论内耗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胡思乱想?想得太多?无意义的内心纠结?还是阻碍行动力的思考?

如果围观当下与“内耗”相关的讨论,你也许会发现,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明晰的定义,因为内耗一词的外延,就像滚雪球一样,在人们的呼声中,越滚越大。

根据心理咨询师严艺家的介绍,目前,“内耗”这一中文概念很难在心理学上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研究,最接近内耗一词的心理学概念,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usan Nolen-Hoeksema提出的“反刍思维”(rumination);如果放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英文的“consuming”(消耗精力的)与其意思相近。

二级心理咨询师、伦敦大学学院UCL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严艺家老师。/受访者提供

根据Nolen-Hoeksema的理论,人的大脑有时候就像胃一样,会对过去的记忆进行反复的“咀嚼”。其中,对于那些消极记忆、负面想法的过度回味,就可以被称为“反刍思维”,当然,这种思考必须是被动且重复的,而且会导致个体再次陷入消极的行径中、无法自拔。

和反刍相对的,是适度的“反思”(self-reflection)。不过,反思拥有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它有助于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规律、了解自我,而不仅仅关注消极的体验。

严艺家告诉我们,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看待“反刍思维”也有不同的视角,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反刍最早指的是那些对我们认知造成偏差、从而导致抑郁焦虑的消极记忆”。

听上去是不是颇有“内耗”的意味?

然而,中文语境中的“内耗”和心理学中的“反刍”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反刍强调追溯“自我意识系统”中如何出现了冲突,而“内耗”的含义,则更加功利,它甚至对这种情绪本身的产生“不闻不问”,就忙于解决掉这些无用的情绪。

“反刍最早指的是那些对我们认知造成偏差、从而导致抑郁焦虑的消极记忆”。 /《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剧照

严艺家表示:“在中文语境下,内耗通常是和结果牵扯在一起的。换句话讲,内耗往往是‘行动力低下’的另一个表达。”

阅读过各类“停止内耗”的推文之后,我们会发现,“不带来增益”,甚至是“低效率”的纠结与思考,就可以被四舍五入约等为内耗。然而,人的思考本身,和市场中的投资行为不同,很难用明确的数值量化。

在严艺家看来,被四处滥用的“内耗”,往往是一个人无法回避的内在心理过程,而且这种心理会给我们带来无法估值的影响。

她在微博上写道:“自己从小就算是内耗王,没事儿就爱琢磨有的没的”“干正事儿前因为内耗了好几轮,所以想得更明白,目标更清晰”。

严艺家指出,内耗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归因不明——很多情况下,“内耗并不是一个自我心理过程的产物,而是一个大环境的结果”。

就拿日常中年轻人最常谈论的“996”“过劳”问题来说,当一个打工人在下班后感到心身俱疲,这是一种内耗,还是一种外界导致的耗竭?再比如,经济低迷、就业市场艰巨的大环境下,年轻一代普遍感到“意义缺乏”“无所适从”,那么,如此衍生出来的心理挣扎,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内耗”吗?

“内耗并不是一个自我心理过程的产物,而是一个大环境的结果”。/《伦敦生活》剧照

同理,很多人看完二舅“庄敬自强”的视频之后,仍旧觉得自己的内耗并没有得到改善,原因也是,外界环境的大问题岿然不动,那么内耗的源头就没法彻底根除。

把外部原因归为内部原因,正是“内耗”一词的吊诡之处,它不仅让大家回避了对结构性问题的追问,甚至还扩展成了一个能够包罗一切的“垃圾筐”——所有的精神问题,都可以装进“内耗”这个篓子中,从而在自我纠正里,找到答案。

 

滥用“内耗”,是对人的一种异化

“内耗”到底起源何方?

在百度进行词源搜索之后,我们发现,在2019年以前,“内耗”曾是管理学界最爱使用的名词。

从《华为管理法合集》到《股权占率:架构、激励与财富》,再到2020年引进的美国管理学会推荐图书《零内耗:打造一支彼此信任的高效团队》,“内耗”曾一度是“企业内斗”的代名词。“消除内耗”,则成了一种管理者所需要的手段。

在2019年以前,“内耗”曾是管理学界最爱使用的名词。/网页截图

此外,内耗这一概念还出现在一些历史类著作中,例如在太平天国的历史故事里,内耗被用作“内讧”的近义词。

那么,近两年内,“内耗”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大热的“心理学概念”的呢?

其实,无论是管理学中的内耗,还是流行心理学里的内耗,它们都在追求一种共同的“高效生活”,而这往往也是成功学最爱拿来衡量人生质量的一项“指标”。

在当下这个全方位的“5G时代”里,一切目标不明、慢的东西都可能变得难以忍受。严艺家举例,智能手机、外卖速递,以及各类即时通信软件,都在加速我们生活的需求,正如项飙在《十三邀》中所说,如果欲望不能得到即刻的满足,人们就会感到恼火、焦躁。

在一个“3分钟看电影”“5分钟读书”的快时代里,我们如何去接纳那些无法预知的、漫长的情绪变化呢?因此,那些“不能及时止损”的负面情绪,顺理成章地,成为首先需要被清除的目标。

如果欲望不能得到即刻的满足,人们就会感到恼火、焦躁。 /《十三邀》截图

然而,把情绪粗暴地分成“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本身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有悖于个人成长规律的观点。

严艺家指出,从精神分析流派的角度来说,人所经历的一切“消极情绪”,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她讲到自己的导师曾经提到的一个比喻,反刍的过程可能就像丢垃圾,“在丢的过程中,垃圾的臭味往往会影响到你。但如果不经历这个过程,这袋垃圾就会一直留在你的房子里面,因此,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忍耐一些垃圾的臭味,可能是有必要的”。

严艺家又为新周刊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一个正在备战考研的学生,每天感到焦虑不已、看不进书,表面上,这个学生在经历大家所说的“内耗”,但还有一种可能却是,这个学生并没有想明白考研之于自己的价值,甚至,考研这个决定,本就是其他人强行分发给他的。在这种情况下,看似消极的内耗,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一个求救信号。

所以,所谓心理内耗的过程,本质上,可能是一个“增进反思觉察”的过程,那些费时耗力的“拉扯”,是一个让我们实现心灵平衡(equilibrium)的动态过程,从而帮助我们去更好地了解自己。

所以,严艺家进一步指出,滥用“内耗”,也是对人的一种异化。

反刍的过程可能就像丢垃圾。/《辛普森一家》剧照

因为“拒绝内耗”这一概念暗示着,“人应该像机器一样持续、高效地工作,就像一个管理者,永远希望自己的员工之间没有斗争、没有摩擦,这样,团队才能以更高的效率进行运转”。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集结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矛盾、回避、纠结。就像《头脑特工队》中,每位“情绪特工”都有着迥异的性格,它们或许是“怒怒”(anger),或许是“怕怕”(fear),它们在我们的笛卡尔剧场上(即“意识发生的地方”)共同合作、操控着我们的情绪,但它们的每一位,都或不可缺。

如果完全消灭了内耗,也许人生不仅不能开挂,还会让心理世界变得非常扁平,甚至一片荒芜。

 

内耗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时代困境

内耗的走红,虽然离不开营销号、成功学的推波助澜,但是它的出现,像“内卷”一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精神状况的切口。

比如,身处于一个不确定的、充满动荡的年代,互联网上的内耗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让个体生活变得“可控”的希望,即使反内耗的方法有些虚幻——例如专注于工作来消除焦虑、用理性控制利己心、跳出他人评价、为自己留好退路等等。

互联网上的内耗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让个体生活变得“可控”的希望。/《马男波杰克》剧照

但至少,它就像一套舒适温和的“心灵马杀鸡”,将把我们日常中“不可抗力的结构性问题”转移出去。

在严艺家看来,过去的几年疫情,给我们的心理状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金融层面的动荡,经济的低迷,再到疫情本身带来的生活的不确定感、媒体环境的剧变,普通人很容易在这个过程里积累焦虑和沮丧。

严艺家进一步解释了疫情下“内耗”背后的合理性。

“比如我现在出去度假,出门前,我会反复地确认有没有做核酸、我去的地方要不要隔离。可能上了飞机我还在想,如果我去的城市突然中高风险了怎么办,我该怎么回家?但换在以前,你带上身份证,就可以直接去机场了。”

严艺家把这个过程比作“小兔子在森林里谨小慎微的一步”,表面上,小兔子可能只走了一小步,但实际上,“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很不安全,小兔子感到,随时都会有老虎狮子跑出来,所以才变得很警觉”。

过去的几年疫情,给我们的心理状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染病》剧照

因此,“内耗”可能正是全人类都在共同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外界不安的一种应激反应,而“反内耗”的方法论,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出口。

从这点来说,关于内耗的讨论,可以形成一个舆论的“舞台”,因为它让我们关注到一种普遍的集体情绪。

那么,如何判断你所经历的“内耗”,到底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挣扎,还是到了需要向外界求救的程度呢?

严艺家为我们提供了3个标准:

一 ,它有没有影响到你的身体健康?如果日常饮食起居、吃喝拉撒,甚至生理层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就需要向专业人士求助了。

二 ,有没有严重影响到工作、学习层面的发展?如果拖延已经到了“要丢工作”“毕不了业”的程度,也需要重视起来。

三 ,它是否严重影响到了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曾经社交水平正常的人,沦为了一座孤岛,与周遭环境隔离,也需要及时求助。

严艺家给大家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的、有别于成功学的“个体高速发展”的判断标准,帮助我们摆脱对“内耗”的主流理解。/《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最后,严艺家给大家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的、有别于成功学的“个体高速发展”的判断标准,帮助我们摆脱对“内耗”的主流理解。那就是试着去观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类似的事情、完成相似的“功课”时,你的心态与结果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两年前的你,因为考编而感到痛苦,如今,你已发现考编并不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那么,你也经历了一种看似“另类”实则有益的个体发展过程。

严艺家希望,有关内耗的讨论,可以“让更多的声音告诉大家,我们得耐心一点,去渡过这些共同的困难”,因为“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内耗的东西,可能有着非常复杂的根源”。

而不是一锤定音,通过“反内耗”这样的口号式手段,“把我们大脑中负责爱恨情仇的边缘系统切除,变成没有情感的人工智能”。

[1]情绪空间站vol.9 | 摆脱反刍思维,这些心理小技巧可以帮助你!

[2]简单心理 | 每次想到过去的蠢事,我都觉得人生完蛋了:4招帮你打破“反刍思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