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海拔2275米,看见她们的一帧

2022-08-02 1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陈思航、闵思嘉 NOWNESS现在 

FIRST FRAME 第一帧

何为女性影像?这个问题可能不需要答案,对于它的创作者来说,创作本身比定义和预设更为重要。女性影像代表的不止是二元化的对立宣言,它意味着的是更多元化的媒介,那些未被发掘的经验、未被冲破的想象边界,还有未被探索的艺术形态。

2022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与香奈儿携手开启的“FIRST FRAME 第一帧”再度启航。这一关注女性表达与多元视角的单元,今年汇集了九部作品:四部长片与五部短片正通过这一单元与大家见面。

在这九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电影媒介编织不同维度女性故事的可能性,影像可以联结过去与现在、儿童与成年、城镇与乡村、海洋与沙漠,甚至是生命与死亡。这些影片展现了女性影像的包容特质,它们的创作者以一种细腻而坚忍、热情而尊重的目光,审视着自己处理的主题。

我们与这九位创作者聊了聊,倾听她们关于创作的感悟。在多元的影像背后,是多元的创作路径与思维方式,以及在这一切背后,她们看待生活的角度。青年创作者的迷惘与坚持,都注入了属于她们的那一帧。

长片 FEATURE FILM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导演 吴双

←查看吴双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吴双,本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硕士毕业于伦敦电影学院。曾入选金鸡青年导演训练营。担任首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拍故事片,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开幕影片《音乐家》 执行导演。导演的长片处女作《百川东到海》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产业放映”单元、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金鸡电影节WIP单元。

长裤 JNBY

“百川东到海”出自乐府古辞,但在这部2022年的影片里,它也属于一个名叫小海的孩子。他与父亲住在荒漠边缘,为了暂离这荒凉的生活,他想偷偷去县城找母亲,这能成为他暑期作文的素材,也可能代表着另一种生活。他在旅途中偶遇了旅伴元元,为他的旅程添了几分新奇。但我们渐渐发现,原来在小海身上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这部影片描述的是最切于体肤的真实:身在沙漠之人想要走出沙漠。

《百川东到海》剧照

大人们的世界意味着更厚重的迁徙,但对孩子们来说,离开变得更加简单,他们需要更刻苦地学习,就如影片中的元元那样,他相信只要作文写得够好,就可以离开这里。但导演吴双让这真实的荒漠中,涌入了一条超现实的水流。我们的目光随着小海的笔,从真实的戈壁荒漠投向想象的海市蜃楼。“百川东到海”的下一句是“何时复西归”,孩子们天马行空、冲出沙漠的想象力,反衬着留在原地的沙漠本身。在儿童的视角中,我们看到了审视现实的另一种维度。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WS=吴双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能否讲述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意想法,并介绍这些创想是如何在电影中实现的?

WS:那是2018年我去腾格里沙漠旅游,从戈壁穿越到沙漠的路上,我们碰见了一户人家。他们离主路大概有几公里,那里也不通水电。我一开始只是好奇,但我渐渐发现周围其实还有很多荒废的房子。它本是一个村庄,现在只剩这一户人家,但附近还有一些生活过的痕迹。那么,那些离开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以此为契机,开始了这部电影的创作。其实家乡、离别这些母题也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我自己在外国留学,也有这种感同身受的经历,我觉得这里也非常适合这种母题的创作。

Q&A Part.2

NN:你是如何平衡影片中的现实题材和超现实段落的?

WS:我们处理超现实感非常注重边界和尺度,这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聚焦主题,而不是为了魔幻而魔幻,最主要的原则就是不能超越孩子的视角。而且我们整体的叙事结构其实是小海从沙漠往返水上乐园的过程,这是一种折叠设计,观众可能会想,究竟去的时候还是回来的时候是真实的?我们还加入了很多对照设计,观众看得比较仔细的话,可能会留意去程与回程的异同,可能会对整体的虚实有一个把握。

快问快答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WS:许鞍华,杨德昌。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WS:《让娜·迪尔曼》中的母亲。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WS:同期录音的歌舞片。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WS:《兰心大剧院》。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WS:想啊,倾诉者和倾听者都成了我自己,可能创作会更天马行空。

长片 FEATURE FILM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人们为何要长大

导演 牛小雨

←查看牛小雨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牛小雨,女,出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分别获得动画专业和实验影像专业的学士、硕士学位,曾独立拍摄制作的短片《鱼花塘》和《青少年抑制》入围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和第十二届FIRST青年电影展。

牛仔裤 UNICA

主角叶子的爷爷去世了,但他的痕迹仍留在家中。叶子毕业回到家里之后,能够听到一些奇特而飘渺的响声,也能看到一些梦幻如泡影的画面,爷爷仿佛仍留存在她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叶子的幻想无限扩张,甚至纵横交错:儿时听说的熊孩,道听途说的女孩,都在鱼花塘的世界里举行了联欢,这些已经逝去的生命,在这潭神秘的塘水中,延展着自己死后故事的省略号……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剧照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背后那孩童般的执念,渴望大家可以在这个鱼花塘载歌载舞的世界里,“永远与彼此在一起”,这是牛小雨希望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做到的事情——无论这些媒介指涉的是虚幻还是真实。学动画出身的她,用自己手绘的插图,为作品增添了另一重天马行空的维度;而以侯孝贤为偶像的她,也试图学习大师那直视真实的眼睛,在影像中铺入臻于真切的底色。

导演自嘲“这场梦终于快要做完了”,无论是梦中的幻景,还是梦里隐匿的真相,都有它的迷人之处。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NXY=牛小雨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能否简述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意想法?

NXY:最初是因为2017年的时候,我的爷爷去世了。我从小到大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是第一次有很亲近的亲人离开。我非常无法接受,到现在都觉得爷爷没有真正离开。住在家里的时候,会觉得所有吹进家里的风,落在身边的光斑和影子,关于爷爷的梦,都是他存在的证据。就算亲人们的肉身已经不存在了,他们也可以以其他的形态,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

Q&A Part.2

NN:你认为女性的身份和视角赋予了《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什么样的色彩?新一代的女性电影创作者为如何看待,或者说平衡,女性视角的表达与超越性别的普世表达这两者呢?

NXY:其实我一直觉得,女性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性别的存在,女性的身体可以同时孕育两种性别。我觉得女生好像与生俱来拥有一种包容的善意,这可能也是所谓的女性主义或者女性视角,但这也应该是我们推崇的普世价值。我觉得这种包容和同理心就是最好的女性特质,可以帮助大家不再那么痛苦、尖锐。

快问快答 Part.1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NXY:侯孝贤、大卫·林奇和汤浅政明。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NXY:《夏宫》的余虹和《一代宗师》的宫二。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NXY:真情实感、冲破想象的电影。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NXY:《青春变形记》。

快问快答 Part.2

NN:最想和哪位电影人合作?

NXY:贾玲,很喜欢她的女儿角色。

NN:不做导演你会做什么?

NXY:公益或出家。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NXY:当然,没有比这更好玩的了。

长片 FEATURE FILM

《再见,乐园》

她们的声音

导演 王尔卓

←查看王尔卓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王尔卓,1991年出生于湖南常德。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获硕士学位。从事电影导演和编剧创作。纪录片《彩云之南》入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短片《母亲的乐园》入围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单元,获台湾南方影展最佳剧情短片奖;2021年电影《再见,乐园》获26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新浪潮大奖;同时获得第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特别表扬荣誉。

声音的力量,也可以与影像并驾齐驱。

《再见,乐园》把声音还给女性自己——跟随她们的声音,我们看到了逝去中的乡野,隔离开人与人的现代都市,以及那些觉醒年代的泛黄记忆,它们一同构成了这些女性身后的世界,那是她们得以定义自我的“乐园”。当我们凝滞在外婆讲述孩子早夭的平静语态里,也同感于女友身处钢铁森林的寂寥,更浸没在母亲人生的自由时刻,我们也就共享了这些身处不同时代的女性的生命体验。

《再见,乐园》剧照

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无法辨别外婆、女友、母亲在具体的讲述中,是否有对自我回忆的粉饰,因为回忆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虚构的重述。这些既有自由也饱含苦难的讲述,与“乐园”的定义构成了某种双重自反,与之同构的,也还有她们所述内容的真实与虚饰,以及影片在纪录与剧情间摇摆的叙事体系。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WEZ=王尔卓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老、中、青结构?

WEZ:这三位女性就是我的外婆、女友和母亲,我经常会听起她们无数次地讲起自己的故事,那些讲述的声音、讲述的方式特别打动我。

把母亲的段落放在最后,是因为这应该是影片的高潮。母亲在经历了那么多时光以后,很明确地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哪怕只是中年,也可以给自己的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一个对女性生命更为完整、也更加饱满的呈现。没有把年轻人的段落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觉得年轻人的生活是在不断推进的,她们还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

而外婆的生命其实已经渐渐走到尽头了,她在片中其实只讲到了自己小孩的夭折,但由于她对生命的感知体验和年轻人尤为不同,即便只是讲述这一件事,你也能感受到在她生命中流动的时间密度。所以我会想把它放在开头,因为它特别轻,但是又特别重。

Q&A Part.2

NN:我们看到片中三位女性的生活空间很不同,乡野、城镇和都市,它们共同构成了巨变中当代中国景观,您对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有何看法?

WEZ:我自己的生活也跨越了这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就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横截面,我一直觉得个体的命运和他所处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当我拍摄这些人物,倾听这些个体生命的故事时,它们背后其实都蕴藏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和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比如我的母亲,她其实是80年代能够上大学的知识女性的代表,而我的父亲其实只是普通的底层市民,他们生活的矛盾,其实也是时代的记忆与困境。

NN:《再见,乐园》的摄影指导是黄树立,能聊聊和青年电影人一起创作的经历吗?

WEZ:他的影像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真正属于年轻人的新影像。拍年轻人段落的北京时,我们会一起去扫街看景,最后我们用了很多大远景来呈现人物的疏离感。这种创作共鸣可能源自我们对都市有共同的心理感受,我在成长中来到北京,他去到纽约,生活的空间突然一下变得无比广大,人在里面显得特别渺小。

快问快答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WEZ:费穆的《小城之春》,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镜子》,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WEZ:《色,戒》里的王佳芝。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WEZ:电影版的《人世间》,一个普通家庭和一段漫长的时光。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WEZ:《隐入尘烟》。

NN:最想和哪位电影人合作?

WEZ:章子怡。

NN:不做导演你会做什么?

WEZ:篮球教练。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WEZ:不拍了,我想陪孩子们打篮球。

长片 FEATURE FILM

《之后的一周》

离开的女孩

导演 陆晓浩

←查看陆晓浩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陆晓浩,1998年出生于广东汕头的边缘小镇,毕业于湖北商贸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关埠到广州,381公里,动车3小时,票价207元,这些数字组成了小镇女孩对都市的向往。但命运、阶级和未来,却并不能靠一张车票跨越,这是导演陆晓浩透过《之后的一周》所试图传递的某种共同命运。无心学业的高三女孩林燕婷,在重见了打工归来的好友黄漫如后,决定放弃高考随她一同前往广州。在订了一周后前往广州的高铁票之后,这两位即将离开的女孩,才开始在最后的机车旅行中,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

《之后的一周》剧照

这必然是一场自我认知之旅,它既属于两位女主人公,也属于导演陆晓浩。

片中两位女孩在离家前的最后假期,以地域勾连起时间,编织出银幕上的潮汕小镇图景,也对应着陆晓浩成长的不同阶段。“关埠是我从小成长的地方;长大以后,会开始去探索周边的地界,金玉就是其中一个;炮台比较繁华,有大型的服装商贸城,是小时候父母经常会带我去玩的地方,它代表了某种仪式感,是一种快乐的漫游。”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LXH=陆晓浩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身为一位男性导演,为什么会写两个女孩的故事?

LXH:一开始创作的初衷是想拍我的家乡,在外上大学时,回家的机会很少,就会开始思念家乡。当你离开家乡的时候,家乡就开始朝你奔来。决定要拍家乡之后,也就会想起家乡的身边的那些人。由于潮汕的性别观念,很多家庭都是一个男孩、三四个姐姐的模式。所以在我的成长环境中,身边大部分都是女生,我的姐姐,我的同学,我的恋人,她们身上的很多东西、很多故事,都是值得被讲出来的。

Q&A Part.2

NN:片中父母和长辈的存在感相对比较弱的,为什么这样设定?

LXH:对,其实这是我故意不想让她们的父母出现。因为对于潮汕女孩来讲,家庭是一个比较负面的东西。我也不能说所有的家庭都在向女孩索取。有一段记忆我一直印象深刻。有一年我堂姐回家,我看到她脱下她的羽绒服,挽起她的毛衣袖子,在她细小的手腕上,用胶带缠着两万块的现金。她解开胶带,把钱拿下来给我的伯父。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家庭对于这些女孩们来说,甚至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当然可能也只是我这样觉得,所以我选择在片中刻意弱化她们的家庭。

快问快答 Part.1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LXH: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LXH:《蓝色大门》里的孟克柔。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LXH:城中村题材的影片。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LXH:《阿娜伊斯的爱恋》。

快问快答 Part.2

NN:最想和哪位电影人合作?

LXH:文淇,因为她会说闽南语。

NN:不做导演你会做什么?

LXH:开一家汉堡店,因为我想做菠萝牛肉汉堡,在店里放点五条人的音乐。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LXH:应该不会,没人看的话,拍的也没意义。

短片 SHORT FILM

《坏掉的土豆》

信息爆炸的时代

导演 税源

←查看税源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税源(Water),女性,1999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独立动画作者,插画师,202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现居上海。

一个大洞在小镇楼宇中凭空出现,继而发展为无数个大洞。这可以是一次科幻奇观,也可以是一次新闻事件,也可以是被商家利用的消费神话。洞与真相的意义,由时代定义信息、传播信息、为信息赋权的方式决定,这背后所指征的疯狂寓言,就是导演税源所想要探寻的议题。

《坏掉的土豆》剧照

《坏掉的土豆》的野心远比它7分钟的时长走得更远,这一点,从开篇的长镜头中就能窥见。不同于普通实拍影像,在二维逐帧动画中实现这样一个场景变换丰富、前后景元素多元、透视变化复杂的长镜头非常困难,对于工业经验并不丰富的青年创作者来说,是近乎实验性的行为。这份困难的最终实现,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与影片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形成了呼应,也一如导演税源所说:“骗过观众的眼睛就行”。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SY=税源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为什么会选择洞作为故事的起点?“坏掉的土豆”有什么隐喻吗?

SY:洞的英文是hole,和whole同音,影片开始的电视机广告说“the whole world is in your home”,是对谐音的借用。洞本身可以是任何东西,它是为了存在而存在的一个象征物,像一个符号。全片都没有告诉你它是什么,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了,不影响所有人利用洞去借题发挥。一切以洞为由,却和它无关。

我有次切到一颗坏掉的土豆,发现它有个洞,就抱着节省的心态去切它,想看洞什么时候会消失。每切一次,留下的洞的形状各不相同,每个洞分别独立却又是一体的,这个观察构成了影片形式的灵感来源。

Q&A Part.2

NN:片中大量谈及了媒体与真相,谈谈您对这两者的看法?

SY:我在片中放入这些媒体元素,是想使用电视来理解电视是什么,使用广告来理解广告是什么,使用记者来理解记者是什么,也使用电影来理解电影是什么。影片所在的60年代,其实也是纸媒和电影受到电视出现的冲击,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这和我们所处的当下也很相似,新媒体也同样冲击着传统媒体。

关于真相或真实,我也在片中放入了一些思考,比如影片从该新闻出现到街上人的游行,是一个连续的镜头(时间没有被切割),这个新闻事件在两分钟内的发酵程度,速度好像是非真实的。但是我看到连网后的“虚拟世界”不仅有这个速度,甚至能更快,那这个非真实真的是非真实吗?

快问快答 Part.1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SY:《两生花》(1991)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喜剧之王》(1982)马丁·斯科塞斯

《穆赫兰道》(2001)大卫·林奇

《妄想代理人》(2004)今敏

《如此美好的一天》(2012)唐·赫兹菲尔德

NN:你认为谁是最被过誉的导演?

SY:这样说的话,“导演”这个身份好像就被过誉了。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SY:《穆赫兰道》里的贝蒂。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SY:用这笔充裕的资金,围着赤道搭建一个空心的巨幕框。

快问快答 Part.2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SY:阿彼察邦的《记忆》。

NN:最想和哪位电影人合作?

SY:松重丰(《孤独的美食家》主演),现场看他吃饭。

NN:不做导演你会做什么?

SY:观众。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SY:这种情况下,我好像已经是个满足的观众了。

短片 SHORT FILM

《莉莉》

敌人与共同命运

导演 黎静

←查看黎静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黎静,1993年出生于广西北海市,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创作专业,学习期间拍摄过多部剧情短片,其中《白桦林与葡萄树》入围第十八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主竞赛单元。研究生毕业作品《莉莉》获得第二十七届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比赛亚洲新力量组银奖,以及第八届重庆青年电影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演员奖等奖项。

T恤、西装 UNICA

在一个并不平等的世界里,生命也可以与杀意画上等号。11岁的莉莉在生日那天得知母亲怀孕,是个弟弟。许是长日以来萦绕于耳边那些重男轻女的话语,让莉莉恐惧即将到来的爱意之争。她开始以自己稚嫩的认知,筹谋着一场“杀弟”计划。

《莉莉》剧照

这个近乎背德的故事,脱胎于导演黎静的个人经历。成长于广西北海的她,自小便生存在性别歧视的环境中。这种话语场的力量极其强大,以至她在走出小城之前,都把这视为一种社会自然。但逆反犹在胸中恣意生长,几乎成为一种本能,在她的每一个成长缝隙中蔓延根脉,并最终在《莉莉》中达成了一次情绪泄洪。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LJ=黎静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片中莉莉父母所秉承的性别观念,是否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一些映射?

LJ:喜欢男孩、想要生男孩的观念,在我所成长的地方更像是一种理所当然。我本以为这种观念只存在我们那种小地方,但在来到外部世界之后,才发现观念并不以地方小大为界,而是广泛存在于那个年代、那一代人心中。它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是一种结构性的、深化到我们的情感、言语和行为方式中的庞大体系。或许我们可以用父权来概括这种集体潜意识,它是幽深的、难以消弥的。

这样的意识也不仅仅存在于我们上一辈心中。我曾在一个影楼做摄影助理,身边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一次做完拍摄工作的休息时间,大家听到娱乐新闻中报道某明星生了双胞胎,身边的一位年轻人就专门问起双胞胎的性别,在得到都是女儿的回应后,全场无论男女,都发出了叹喟声。这份对于“生女孩”下意识的惋惜,居然也会发生在这么年轻的人群中。当时的我,整个后背都在发凉。

Q&A Part.2

NN:《莉莉》的故事大胆又离经叛道,甚至点违反中国传统伦理观,您最开始的灵感是来源于个人经历还是在生活中的观察?

LJ:其实都有,它既有个人经历的影子,也有生活中观察到身边其他女孩的共同命运。它涉及到我从小就想要表达的议题,我所在的家庭或大环境,受到岭南文化影响,语言偏向白话,重男轻女的观念也比较浓厚。所以这部作品是带有讽刺、批判和宣泄的。

NN:为什么选择母亲最终还是生出了女儿这样讽刺的结尾?

LJ:这是我一开始就想好的结局,它提供了一种力量感。因为莉莉一心想要去杀死的弟弟,最后反而是她的同类,是和她同一个性别的、在出生时不受欢迎的妹妹。这让我感到悲伤和无奈,因为出生的,其实是另一个莉莉。这样的共同命运在不断延续,这样的伤害也在不断的延续。

快问快答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LJ: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LJ:《青木瓜之味》中的梅。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LJ:像《一一》那样的电影。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LJ:《隐入尘烟》。

NN:最想和哪位电影人合作?

LJ:没有,拍电影都是看缘分。

NN:不做导演你会做什么?

LJ:画家。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LJ:如果我都已经是最后一个导演,我就更得拍了。

短片 SHORT FILM

《流云过》

举重若轻

导演 唐培彦

←查看唐培彦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唐培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艺术硕士。

《流云过》这部影片有着轻盈的名字,却探讨了一个沉重的主题。一个名叫于伊依的女孩要去做一场堕胎手术,带她去医院的是男友的母亲。咏梅饰演的母亲,在车上絮叨着儿子的学业,但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少女的表情与神态。这部短片的叙事就这样围绕着这段复杂微妙的关系展开,如一朵轻飘飘的流云。

《流云过》剧照

导演唐培彦以极简叙事手法,让观众如坠云雾。那少女沉默寡言,男孩的母亲也字斟句酌。甚至这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一种微妙的隔阂,但这隔阂渐渐溶解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渐渐看到一种若即若离的、独属于女性的联结。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TPY=唐培彦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能否讲述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意想法,并介绍这些灵感和创意是怎么在电影中实现的?

TPY:故事的创意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中间有比较长的成型过程。有一次跟朋友讨论“中年妇女”这个人物形象时,他说起自己陪女友和女友妈妈去医院的经历,我就想到或许可以从那个妈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最后构思出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有一种彼此陌生却紧密联系的特殊性,还挺有趣。尤其她们最终在某一刻获得了同为女人的息息相通,这是很微妙的情绪,也是这部短片最重要的表达。

Q&A Part.2

NN:新生代、尤其是90后导演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日益显著。作为男性导演,可以聊聊你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于女性题材的兴趣吗?

TPY:我倒没有刻意去塑造“某种女性”,更多是来自于身边女性给我的感受。我体会到的可能就是一些当代女性的特质,因此所写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符合我亲眼所见的东西,不可能凭空创造一种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环境的女性形象。至于是男性或女性视角,我想我们对“人”的关注是一致的,表达的只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

快问快答 Part.1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TPY:成濑巳喜男、比利·怀尔德、胡金铨等等,爱看故事性强、表达通俗的电影。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TPY:卡比利亚、秋菊。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TPY:古装巨制、科幻大片(狗头)。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TPY:去年看了阿巴斯的《旅客》,不能叫欣赏,是瑞思拜。

快问快答 Part.2

NN:最想和哪位电影人合作?

TPY:刘晓庆、姜文。

NN:不做导演你会做什么?

TPY:外交或国防相关的工作(可能的话)。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TPY:“毁灭吧,赶紧的”。

短片 SHORT FILM

《囡囡》

被困住的女孩

导演 杨辰宁

←查看杨辰宁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杨辰宁,2001年生,UCLA心理学&电影在读。在洛杉矶求学的上海人。

囡囡,吴侬软语的女孩昵称,细看字型,也可以在导演杨辰宁的镜头下意指女性的困局。在这个盛产杨梅的南方小镇,夏日的湿稠粘腻化作暧昧不明的欲望萌发,也令女性被父权话语场缠绕的烦闷更为躁动。女孩小叶因为月经紊乱,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优思明调节激素,却被家人误解为放纵自我。可在家人这诉诸女性贞洁观的愤怒下,女孩还与自己的闺蜜小楠有着更无法言说的禁忌之爱。

《囡囡》剧照

影片也因此借由片名发展出了自己的多重指向,在父亲眼中长不大的女儿,是囡囡,还不能进入到成人世界;女孩与女孩间的关系,是囡囡,无需言语也能共享彼此内心的隐秘;身处药物污名化,避孕药直接指向荡妇羞耻话语场的她们,是囡囡,一直被困在世界为女性画地为牢的框架中。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YCN=杨辰宁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能聊聊片名的意象吗?

YCN:一开始写剧本时,我最先写下的是英文名 Homones,是我自己用Homo(同性)和hormone捏造的。后来选择中文片名时,我的制片说“就叫《囡囡》怎么样?”囡囡是我们江南这边对于小女孩的爱称,我自己也是这样被叫大的,就觉得很合适。

囡囡的第一层,指向女孩自己和她的女性身份。第二层则指向两个女孩之间的情愫故事,因为囡字中间是女字。第三层,是从字形上来看,她们被框住了。可能是父亲过度的爱,可能是主流社会把女性作为他者来控制和压迫,女同性恋也是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的,是一种禁忌的爱,是要藏起来的爱。

Q&A Part.2

NN:相对于片中女孩暧昧亲密的关系,男性角色比如父亲和青梅竹马,都比较疏离,像闯入者,为什么这样设定?

YCN:影片有两条故事线,明线是女孩被父亲误认和青梅竹马有异性恋情,大发雷霆;暗线就是更不能被接受的女性情愫,它是炽热的、完全被藏住的,不被允许表露的。连异性恋情都不能被接受,就更不用说同性了,所以才设置了这样两组人物。

父亲进到小叶房间的那场戏,我借用浙江慈溪的民宅空间,设置了很多前景,比如窗帘、门帘、风扇,父亲需要掀开一个东西才能闯进女孩的世界。但原本在女孩间自然流露的炽热情感,在父亲的角色进来之后,就会被压抑住。这种入侵的感觉,是我本身想体现的社会对同性恋情的不包容和压抑。

快问快答 Part.1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YCN:瑟琳·席安玛的《燃烧女子的肖像》。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YCN:《末路狂花》里的赛尔玛和路易丝。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YCN:武打片。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YCN:《夏威夷男孩》。

NN:最想和哪位电影人合作?

YCN:坂本龙一。

快问快答 Part.2

NN:不做导演你会做什么?

YCN:制片人或者开饭店。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YCN:电影不是一个人能拍出来的,不拍了。

短片 SHORT FILM

《有羽毛的东西》

跨越国境的女性影像

导演 徐天琳

←查看徐天琳导演简介及更多照片

徐天琳,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德语系,德国波恩大学/德国之声学院媒体学硕士。她的纪录长片曾获得美国圣丹斯电影学会、德国北威州电影基金会和德国青年电影管理会基金,作品在国际电影节展映,并获得了包括最佳纪录片导演奖在内的多个国际奖项。2018年她在云南大理参与创建了STUDIOKLASSE青少年电影工作坊,致力于青少年媒体教育。《有羽毛的东西》是她的第一部故事短片。

《有羽毛的东西》或许是本单元中的影片看起来离我们最遥远的故事——一个处于德国的移民家庭,故乡是伊朗与阿富汗,生活是学习语言与申请身份。但它也是一个离我们切近的故事:它探讨着家庭、母亲与女性,也诠释着国族、离别与抉择。

《有羽毛的东西》剧照

这个名叫玛亚姆(Maryam)的医生为了能够尽快在德国工作,制定了严苛的学习计划;她与同样在求职的丈夫侯赛因(Hossain)轮流在家看管孩子,这或许是德国的难民家庭每日生活的常态。他们来自异域,但他们也与每一个平凡的、努力让生活步入正轨的家庭别无二致。

这是一个母亲讲述的母亲故事,也是一位在德国生活了十二年的创作者,对周遭环境与友人的体察。她这部短片中的角色,试图联结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而导演的创作,则在试图联结这一议题与更多受众的可能性。有羽毛的东西,是努力生活的手,也是影像本身。

Q&A+快问快答

NN=NOWNESS

XTL=徐天琳

←查看更多Q&A及快问快答

Q&A Part.1

NN:可以聊聊你是如何选择演员的吗,其中应该有一些是你的朋友?

XTL:我讲的是一个难民的故事,又是以手为焦点,所以我一定要找一双真实人物的手,而非演员的。下决定之后,我其实花了很长的时间找合适的非专业演员,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站到镜头前,打开自己的生活。那位阿富汗男主角其实有非常沉重的背景,他来自名为哈扎拉人的少数族群,他们在阿富汗是受压迫的,过去甚至有一场针对他们的屠杀。我当时花了很长的时间,直到跟他们的家庭已经很熟悉了,才提起勇气去问他们愿不愿意参演我的影片。

Q&A Part.2

NN:在这样一部以身体特写为主体的电影里,你是否遇到了一些叙事上的困难?可以聊聊你对这种风格的思考与实践吗?

XTL:一开始我只是为了降低自己和演员合作的难度,就想不拍脸和表情的话,创作起来会更容易,但其实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但我是做了决定之后,才开始思考手的美学的,我参考了很多布列松的创作,他很擅长拍手,他的作品算是我的一个灵感来源。其实手可以探索的东西很多,包括人的身份,生活的痕迹,潜意识的习惯等等,比如女主角可能有一些心理创伤,情绪波动就会啃指甲,这就是手最直观地塑造人物的方式。

快问快答 Part.1

NN:你喜欢哪些电影/导演?

XTL:贾樟柯,安德里亚·阿诺德,琳恩·拉姆塞,阿巴斯,肖恩·贝克。

NN:你最难忘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

XTL:阿诺德《鱼缸》的女主角。

NN:如果资金充裕,你最想做什么样的电影?

XTL:那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咯(笑),我目前对用儿童视角审视复杂人际关系更感兴趣。

NN:最近看到的最欣赏的一部影片是?

XTL:《第一头牛》。

快问快答 Part.2

NN:最想和哪位电影人合作?

XTL:演员齐溪,导演贾樟柯。

NN:不做导演你会做什么?

XTL:乐队或社工。

NN:如果五十年之后,电影成为了一个化石,你成为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还会想要拍电影吗?

XTL:要看那时是否我有想表达的东西,也需要用电影表达。

“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2022的九部作品,从更包容的视角观察着世界,模糊了性别边界。在现实里捕捉触手可及的感动,从虚拟中编织梦的幻境与思考,可无论从任何维度,电影人们都会创作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银幕新篇。你好,后浪潮。

摄影:赵骁(税源)、J.C(唐培彦、杨辰宁)、胡加灵(吴双、黎静、牛小雨)、周宁(陆晓浩)、屈童舟(王尔卓)、Silvia Tam(徐天琳)

形象:Clara(吴双、黎静、牛小雨)

妆发:登登(吴双、黎静、牛小雨)

制片:泥住(吴双、黎静、牛小雨)

撰文:陈思航、闵思嘉

编辑:雷妮、孙馨 排版:左

NOWNESS

第四届 #NOWNESS天才计划# 开启征片

2022 第四届NOWNESS天才计划已正式开启征片!我们期待与新一代有想法、有创意的创作者相遇,和NOWNESS一起,以短片联结未来。报名时间从即日起至2022年9月30日,点击 https://campaign.nowness.cn/ 进入官网进行线上报名。

原标题:《在海拔2275米,看见她们的一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