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脱贫攻坚】平泉:大棚内编织致富画卷
蔬菜大棚内,绿叶含翠,瓜果盈枝;食用菌园区内,装袋发菌,菌香四溢;葡萄暖棚中,小芽初露,娇嫩可人;“两区同建”扶贫园区内,焊棚搭架,忙碌非凡。时进二九,处于河北省北部的平泉已是天寒地冻,冷风呼啸,但放眼平泉的农村大地,在这个本来应该坐在暖暖和和的热炕头上“猫”冬的季节中,却没有一丝“冬闲”的气息。赶上新时代新政策的农民们正用他们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致富增收的前景。

“我们村异地搬迁共100户300多口人,村里为了让这些搬迁人口‘搬得出、住得下、不返贫’,根据李家庄距凌源蔬菜批发市场近、种植黄瓜技术成熟等特点,自筹400万资金建设了这个主要栽培黄瓜的设施大棚园区。目前园区内黄瓜长势良好,预计每个棚产量将达到30000斤,按每年平均价格计算,每个棚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除去农民仅自付的种子和化肥以及管理等支出约1万余元,纯收入不低于3万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脱真贫、真脱贫’。”陈福轩介绍说。近两年,通过市里的扶贫政策,李家庄村里的贫困户都富足起来。他们仅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委托经营等方式,每户每年就可净收入3180元。如果再搞点产业,每年的收入更是不菲。目前村里和工作组正在研究,如果今年大棚效益好,群众认可,明年就把园区规模扩大,让更多的贫困户和搬迁户入驻。
在卧龙镇官坟梁的错季葡萄设施园区内,葡萄已经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园区主人袁立军正带领着两名工人,非常认真的检查大棚的温湿度。目前是葡萄抽条管理的关键时候,此时管理好了,不但葡萄能早上市,还能争高产。

“我的葡萄就怕不够卖,根本不愁没人买,沈阳、大连的客户都抢着来拉货,有多少要多少。”袁立军说。据他介绍,“着色香”葡萄从春天开始上市,到6月份净果。最高价每斤可达40元,最低时每斤也8块钱,一棵葡萄秧最低可挣10块钱。在他的示范引导下,卧龙镇的错季葡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镇政府统计,目前,全镇设施暖棚错季葡萄规模已经达到千亩标准,成为承德规模最大的错季葡萄生产基地。

食用菌产业是平泉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市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永金食用菌瓦房店园区就是一座食用菌扶贫园区,目前已入驻卧龙镇及柳溪镇的贫困户58户。入驻扶贫园区的贫困户,由园区统一负责资金调配、技术指导,出菇后园区本着种菇户自愿的原则优先收购本园区的香菇。
“我们园区是扶贫园区,吸纳的全是低保户和贫困户,目前已认购菌袋240万袋。咱这技术不用愁,销路稳定。香菇只要管理好了,每袋最少能纯挣2块钱。入驻扶贫园区,一年就脱贫。” 老朱说。据他介绍,园区内全是标准棚,菌袋在入棚前由公司统一管理,贫困户只需负责菌袋入棚后的管理就行了。据了解,在当下脱贫利好的形势下,仅卧龙镇就新增食用菌1013.4万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