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汉口人,这份旧报纸帮你打捞“东方芝加哥”的城市记忆

2022-08-06 17: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

为了美好的生活,越来越多人选择迁移到城市。2019年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

当我们将时间的指针回拨120年,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回到中国现代城市的起源——通商口岸城市,如上海、汉口等等,通过一张张报纸,我们得以窥见,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电 灯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在《文明小史》中描写了江南吴江贾氏三兄弟从上海买来的洋灯的新奇心理:

我一向看见书上总说外国人如何文明,总想不出所以然的道理,如今看来,就这洋灯而论,晶光烁亮,已是外国人文明的证据。然而我还看见报上说,上海地方还有什么自来火、电气灯,他的光头要抵得几十支洋烛,又不知比这洋灯还要如何光亮?可叹我们生在这偏僻地方,好比坐井观天,百事不晓,几时才能够到上海逛一趟,见见世面,才不负此一生呢?

贾氏三兄弟借洋灯表达了对上海的热切向往,他们觉得像上海这样的口岸城市拥有像“洋灯”、“自来火”这样新奇的玩意,是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19世纪末,《申报》就对汉口兴办电灯公司做了报道:

汉口访事友递来鱼素云,日前有人在江汉关禀请招股开创电灯公司。嗣经瞿庚甫廉访批示,谓有现银二十万两存放官银号处,方准开办等。因均登前报兹闻,又有某巨商纠合洋商合办,已在乔口左近购买地基,以为发轫之处。至机器一切亦已请人赴沪购办,想世界光明,楼台炳耀,当指日可睹矣。

1906年,《申报》又报道了汉口开电灯公司的消息:

汉口创办电灯公司屡纪前报,兹闻当道决计举行,已将机器运到其工程师寄寓长春栈内,想开办之期当可计日而待矣。

两年后,据《汉口中西报》报道,汉口全镇共装有5000盏电灯。

马 路

马路是现代城市的表征之一。早在19世纪末,《申报》就提到了上海居民乐于居住租界的原因,“其乐居于租界者,以租界之事皆便也。而租界之事皆便者,马路便之也,谓之马路者,谓便于驰骋耳”,并指出上海的繁华皆是因为有了马路,“沪上市面之盛,半皆由马路之便也”。

汉口最早的马路出现在英租界,而最早的华界马路是修筑于1905年的后城马路。

后城马路在原来汉口城堡基址上建成。民国《夏口县志》中写道:“后城马路此路上起硚口,下讫歆生路,长约数里,创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从前为人迹罕到之处,近则轮轨交通,店铺林立,几令人不可思议矣。”

汉口修好了马路,接下来就开始在城区安装路灯,《汉口中西报》对此也做了报道:

警察三局专办方灌青大令,近于所辖地段僻静之处添设路灯,以免夜间黑暗,行人不便,且明灯照耀盗贼,亦无能为害,此亦警察之善政也。

后湖一带地方,近来人烟繁盛地面空阔,水塘沟港甚多,夜间行人颇称不便,现经济生善堂首董,拟于该处沿路添设路灯,以免夜行有失足之虞。

 

人力车

20世纪初,汉口的老城墙经历了40余年的风雨沧桑,再也无法阻挡城市日益壮大的规模,最终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现代意义上的马路,人力车也成为市民出门必备的交通工具。

海关报告写道:“从汉水绵延至法德租界交汇处的老城墙已拆除抵法租界南段,城墙内侧地基已填到和城墙顶端差不多高,它将被开辟为一条可通达城郊的马路... ...1900年租界区内一辆马车,几辆人力车就算得上新鲜事了。现在租界区内人力车发展到1000辆,汽车7辆,武汉三镇到处可听到人力车的吆喝。”

与此同时,在汉口引进电车的计划已开始出现,《申报》对此做了报道:

汉口富商刘歆生君,刻拟在汉口租界及华界后城马路,仿京津电车办法组织一电车公司,已备有资本二百万元。因鉴于天津电车肇祸之故,恐生阻力,特聘请电车专家研究避让之法,并教授司机人驾车法,一俟诸事完备,即须禀官保护云。

工厂医院

20世纪初期,在张之洞商战思想的推动下,汉口绅商阶层创办了大量工厂,以抗衡外来的产品。《申报》较早地刊登了汉口创办工厂的报道:

近来汉口商务日盛,往昔迥乎不同。洋火厂除夑昌外,又有某商另设一家端节开工,物华纸烟公司亦已开工,修造厂屋,织布厂计共四家,行将一律开办,银硃厂、毛巾厂、肥皂厂均有增添之信,至洋面厂,计有瑞丰、汉丰、德丰、裕丰四家。特志之,以告留心商务者。

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汉口绅商的倡导和资助下,汉口开始筹办公共卫生事业,兴建了一座现代化医院,《汉口中西报》对此也予以关注。

刘歆生观察素来热心公益,慨然捐出地皮六千方并捐银一万两创设中国医院,嗣由商会募捐,闻已募集洋数万元,约计于四月初间即可开工。

在汉口居民接受现代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以《汉口中西报》为代表的现代报刊成为一个“中介”,而非一个“工具”,“它不只是涉及中介着的东西,涉及工具,而且它还意味着中心,意味着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

可以说,有了现代报刊后的汉口,就有了一种现代城市的公共生活。这区别于以往市镇的公共生活,其特征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的介入感日益增强,城市不再仅是交易娱乐之所,还是安身立命之家园。

*来源:《打造“东方芝加哥”:<汉口中西报>与晚清汉口城市文化的嬗变》,有删改

今日互动:对于汉口,你有什么特殊的记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

 

《打造“东方芝加哥”:<汉口中西报>与晚清汉口城市文化的嬗变》

汪苑青 著

ISBN:9787309161236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现代报刊有何关系?现代报刊对现代城市的文化有何影响?

本书以晚清通商口岸汉口和商业报纸《汉口中西报》为中心,融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注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关怀,考察媒介和城市现代化的成长与变迁。

作者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描述,展示了一幅幅晚清汉口的城市变迁画卷。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晚清新式报刊是推动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第二,汉口城市现代化最先发生在电灯、马路、报刊、自来水等物质性领域,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第三,现代报刊读者群体是构建和传承城市文化的中介;第四,汉口现代文化的形成由内外因素共同促成,走出了一条自我更新、推陈出新之路。

对城市传播、中国现代化、中国城市化有兴趣的研究者,本书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史料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汪苑菁,安徽歙县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报刊与城市、城市传播等,在《国际新闻界》、《新闻春秋》等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