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洮州刺绣】一根绣针,织就乡村振兴——洮绣加热眼罩的诞生之路

2022-08-06 19: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午后斑驳的阳光,从透明的蓝色绢纱缝中漏下来,让一缕缕丝线闪动着微光……临潭县新城镇东南沟村的绣娘张云芳将晶莹的丝线穿过绣花针,先在刺绣面料上绣一个小点固定,然后从上到下刺过真丝,留下一道线痕,再从下往上刺,续上下一段弧线。一段紧接一段,眨眼工夫,就勾勒出“洮绣加热眼罩”绚烂花朵的一角。

洮绣加热眼罩上的绚烂花朵

为创承非遗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她力量”,省交通运输厅驻东南沟村帮扶工作队在帮扶单位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总队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甘南临潭“洮绣”文化,设计开发了“一根绣针,织就乡村振兴”洮绣加热眼罩,把洮州刺绣文化与石墨烯现代科技元素相融合,发扬临潭民间洮绣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让农村巾帼力量撑起增收致富“半边天”。

“一根绣针,织就乡村振兴”洮绣加热眼罩

缘起洮绣传承,守护文化记忆。普普通通的一枚针、一条线,在一双巧手的指引下,汇聚成斑斓、精巧的图案,纹理细密,栩栩如生。洮绣是明代江淮移民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交融互通因而孕育独特、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临潭县很多农户家庭的传统手艺,很多当地妇女通过刺绣生产布鞋、枕头、扇单、各种挂件等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制品,这些手工艺制品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做工精良,极具创造力和民族特色。

临潭民间洮绣艺术和洮绣加热眼罩相映成辉

然而,现在愿意学洮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绣的东西也很难卖出去。“那个时代,民间对绣品还有一定的需求。比如结婚,被子、床单、衣服都要绣花。生孩子也要备绣品,新生儿的虎头帽、虎头鞋、锦缎袄……正因为需求,才撑得起洮绣绣娘的生计。但现在民间对绣品的需求日趋降低,绣娘不但收入少,而且劳累,使得很多绣娘逐渐离散、改行”,临潭县新城镇洮绣传承人孙丽琼说道。

在展台上的洮绣加热眼罩

驻村帮扶工作队认识到,传统洮绣产品使用场景有限,手工费高昂,导致推广困难、产品滞销。传统工艺的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是趋势,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延续的重要途径。

俯身锚定创新,融合促进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然而很多帮扶村发展的产业都以种养殖业为主,产业品类单一,同质化严重,投资规模较大,收益率较低,且妇女这一群体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较弱,她们主要在家务农和带孩子,产生具体经济效益较少。

洮绣加热眼罩外包装

洮绣加热眼罩既能够发挥妇女刺绣特长,又能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农村传统产业发展中独辟蹊径,让流淌在洮州群众情感深处的文化基因与富民富村的文化产业相融合。省交通运输厅驻东南沟村帮扶工作队结合现代时尚理念,不断创新,有效将洮绣和石墨烯柔性加热元器件结合,走出一条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为传统洮绣手工艺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绣娘们正在专心刺绣

孜孜不辍研发,绣成斑斓七彩。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东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马彦军对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成功进行了腊肉标准化生产培育、青稞酒酿造工艺改进和长青硬荚豌豆的引进种植后,他认为,创新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最大秘诀,“其实我们驻村的地方并不缺乏资源,甚至还有很多特色资源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但是老百姓对产品的打造、对自媒体的应用比较有限,可能就是一些新的思路就能够打开一扇致富增收的门,这也是我们作为驻村帮扶干部能够为当地做出的实际改变。”

经过全面考量和分析研判,马彦军充分发挥自己理工科背景的专长,拿出当年在学校搞科研的劲儿,通宵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技术难题,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对洮绣加热眼罩进行材料和热流模拟仿真,经过不断尝试选定了5v低电压工作条件下的柔性石墨烯电加热元件,控制眼罩生热温度为35℃~45℃,辐射出6-15μm 的远红外线,创造出适宜人体眼部的微气候环境,从而起到眼部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助眠安神。同时选用亲肤透气的6A级真丝,通过结合反射表面结构和多孔内部结构与加热材料,最大限度地产热并减少织物间的热损失。把藏乡洮绣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相融合,让农村妇女们的特长能够发挥并增收。

马彦军正在通过有限元仿真实验测试加热眼罩

然而,在试验过程中,传统洮绣都是采用粗麻线在棉麻面料上绣制,而眼罩由于贴合人体皮肤,所以往往采用真丝,想在眼罩这么小的面料上绣出精美洮绣图案难度很大。有人说“尕马,算了吧,这个事情不好做,我们还是好好做种养殖业吧”。但是,马彦军和绣娘们孜孜不辍,始终没有放弃。一段时间后,新城镇洮绣传承人孙丽琼和东南沟村委会副主任张云芳拿着十多多个合格的试验样品进行测试,她们不断改进针法,利用平针、参针、挑针和空实针进行刺绣,给真丝面料粘贴了一层衬底。勾稿、配色、刺绣……同时运用调和配色、独创针法,将花草鱼兽绣制成艺术品,为传统非遗注入现代技法与创新活力,绣出的图案构图饱满、线条简练、对比强烈、色泽绚丽,体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甘南特色。

在真丝上成功绣出合格的洮绣图案

凭借着新颖大胆的设计风格、兼具民族元素和时尚韵味的视觉效果,洮绣加热眼罩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

梦非云朵缥缈,已似繁花可及。一针一线没有模板可依,一招一式没有定法可循,运针下线全靠匠心独运。通过“盲盒式”洮绣加热眼罩产业的培育和推广,驻村帮扶工作队探寻藏在“深山”的传统洮绣工艺传承人,鼓励她们重拾擅长的刺绣技艺,一起创作洮绣加热眼罩等“洮绣+”民族文创产品,将建档立卡户和“三类户”中的适龄妇女纳入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社会效益。每制成一个洮绣加热眼罩,就有一位农村绣娘直接增收30元,且该眼罩产生的效益全部返还给参与订单生产的村民。

成型的洮绣加热眼罩产品

“第一次接触这个洮绣加热眼罩时,觉得很有创意,而且绣眼罩相对来说用时短、制作简单,既能照顾孩子、做农活家务活,还能增加一份收入。”东南沟村四社王桃芳正忙着赶制手工刺绣品。在东南沟村洮绣加热眼罩手工坊里,悠扬的童谣带来几许灵动与热烈,窗边,绣娘们正在埋头刺绣,穿针勾挑,五彩斑斓的丝线在她们手中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随着眼罩的慢慢成形,马彦军与绣娘团队还在不断开辟洮绣抱枕、洮绣创意包等文创产品,他们的产业梦、致富梦,也越来越清晰。

来源/临潭县妇女联合会

1

原标题:《【洮州刺绣】一根绣针,织就乡村振兴——洮绣加热眼罩的诞生之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