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轮到我的时候我该说什么 | 陈冲:一支遥远的歌(选读)

2022-08-09 13: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陈冲 上海文学 

原文刊于《上海文学》2022年8月号

一支遥远的歌

陈 冲

最亲爱的文婷:

每次飞去任何地方之前,妈妈都想给你写信。她对飞行有非理智的恐惧,害怕自己会死于空难,再也见不到你了;害怕你长大后没有任何她的记忆或不知道她有多么爱你;她最害怕的是你会在没有母爱的世界里长大。她也是一个女儿,知道母亲对女儿多重要。妈妈四十二岁了,仍然无法想象失去她的母亲。

今晚,我给你读了安徒生的《小美人鱼》,你很喜欢。你钟爱所有奇幻的故事,还为爸爸和我编过许多个这样的故事。第一次画美人鱼时,你只有两岁。你总是记得为美人鱼画一对文胸。你的洞察力和表达能力都让我吃惊。我经常跟爸爸说,你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他似乎不喜欢这个想法,他说你太敏感和脆弱,不能从事电影——一个遭拒绝是家常便饭的行业。他担心你会被“失败”压垮,失去自我价值感,毕竟在电影行业“失败”比起“成功”发生得更为频繁。爸爸是对的,你确实敏感。才四岁,你已经能感受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差异——你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罗娜园长讲了一件你在幼儿园的事。一天,罗娜的父母来校参观,你遇见他们的第一句话是,“我不会说中文。以前说过,现在不说了。” 罗娜觉得这很有意思,但爸爸和我在笑过之后开始担心。我们希望你不会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因为自己的中国血统而产生任何身份危机。你现在可能还没有认识到,但作为一个双语、双文化的人,你已经得到了一份礼物。你会比别人更有趣,你的视野也会因此变得更广阔。

这也是为什么我带你回中国。在北京爬长城的时候你累得走不动了,跟我说,叫部计程车吧。你对故宫里封住的部分尤其好奇,企图从窗户缝隙往里看,你觉得那些是童话中王子、公主的房间。在上海,你跟婆婆的猫咪玩得很开心,但我后来知道你在牵挂着旧金山的家。可佳阿姨问你,文婷,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呀?你想都没想,严肃地说,我长大了要做榛子街上的一棵树。可佳阿姨笑了,说,这孩子太逗了。我却被你的意识流震惊,我们住在榛子街,你潜意识里想回家、想安定。

爸爸正坐在我身边,让我告诉你,应该永远听爸爸的话。他说晚餐时你对他说,“别告诉我该吃什么!”你这么小就叛逆,青春期会是什么样子啊?爸爸开始害怕了。除了妈妈,爸爸是世上最疼爱和关心你的人。你沮丧得想大叫的时候,请千万记住爸爸爱你。有时你叛逆的模样非常逗人。爸爸问你要不要打屁股,你紧紧地抓住他的手,一动不动盯住他的眼睛。

上个礼拜爸爸请了一周假。我们先去露营,然后开车去洛杉矶看你奶奶爷爷和表哥表姐。你一路上很乖,对自己唱歌,在你的小笔记本上画画,还跟爸爸妈妈聊天。你的语言能力在你这个年龄是惊人的,你用了诸如“转形”或“汹涌”之类的词,和“哦,妈妈,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那样的句子。

到洛杉矶后,我们在餐馆庆祝奶奶爷爷的金婚纪念日,你和表哥表姐们一起坐在孩子们的餐桌上。吃了一阵后我从大人的餐桌过去看你,为你夹点菜,你咬着牙小声说:“妈咪,我好难为情。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觉得好窘迫。”爸爸决定你应该过来和我们坐。问了你半天我们才恍然大悟,你的不适是因为表哥表姐们比你大好多,你没法参与他们的对话,坐一边自觉无能和愚蠢。我们怎么没想到呢?你那么早熟,我们往往会忘记你只有四岁。

几天前,妈咪的一位同事打电话到家,询问配音工作的事。你接了电话,跟她说:“陈冲现在不能接电话。”你听上去很成熟,她就说,那我留个言吧,然后跟你讲了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你说:“我只是个孩子。我不能为你做这事!”这让她笑了。她告诉我的时候我也笑了。我想起你经常说,不要像对待五六岁的孩子那样对待你,因为你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妈妈写于7/22/2003

昨晚我睡得很少,离家之前的大多数夜晚都是这样。爸爸和我同往常一样很早起来,一起吃了早餐。我们享受在安静的早晨看报闲聊,话题总是自然而然转到你和文姗身上。

你生命中有妹妹陪伴,让我欣慰。在你和文姗之间,我丢失了两次身孕。爸爸和我都有亲密的兄弟姐妹,希望你也有一个。我怀文姗的时候,你迫不及待地等她到来,以为妹妹来了你就随时都有玩伴,那多有趣。但她生下来后,妈妈在医院住了三晚,回来后忙着喂奶,太累了,无法给你足够的关注。你唯一认识的世界被突然扰乱和改变。那些日子你整天无缘无故歇斯底里地在楼梯上乱跑,很可怕。我知道你很困惑,正在努力应对这个变化。不知为什么,你采取的方式是无理取闹。一天晚上——大约在医院回家后的一周,我去你的房间陪你睡觉。我问你,是不是因为妈咪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你,让你难受了?你看着我,嘴唇开始颤抖,眼里噙满泪水,然后你终于崩溃了,大哭起来。我很高兴你有机会跟我讲了你的感受。我和你谈过分享的概念,你说,“文姗不懂分享,她一个人占有妈咪。”

时间过得真快,妹妹现在十四个月了。她崇拜你。不管你给她多少次恼怒的眼神,她仍然冲着你笑。你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她就把头靠在你的腿上。我让你每天拥抱她三次。每次你一抱她,她就开心得忘乎所以。她会把耳朵贴在你的肚子上,抱住你不放。你急着离开,而她总想抱你更久。你会大声喊:“妈妈,文姗不肯放开我。”我会过来跟你解释,那是因为她爱你。你说,“可她太爱我了。”

上周爸爸休息的时候,坐下来和你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他说他跟哥哥杰姆一直相处融洽,互相支持,是很好的朋友。但你打断了他说:“你又不是哥哥,怎么会懂当姐姐的感受!”你的逻辑感让爸爸惊讶。

在开往洛杉矶的车上,爸爸给他哥哥拨通电话,然后交给你说,你跟杰姆叔叔聊聊他当哥哥的感受吧。你一接过电话就问,“杰姆叔叔,我爸爸小时候有没有碰疼你的眼睛?” 因为文姗喜欢抚摸你,你总是抱怨她碰你的眼睛。你想证明其他弟弟妹妹不会碰痛他们哥哥姐姐的眼睛,因此文姗不是个好妹妹。

从洛杉矶回来后,你对妹妹好多了。前几天我做了一天的配音回来,看到你们在玩捉人游戏。她在你身后跑来跑去,开心地笑着。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你在我没有嘱咐的情况下主动跟她玩。

你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文婷,你从来就是。我没有足够甜蜜的语言来形容你给我的感觉——那种只有母亲知道的幸福。你和妹妹都爱我,没有任何人像你们这样爱过我。你们对我也非常宽容和慷慨,不管我能给你们什么,能给多少,你们都把它当作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我从未对任何人像现在对你们这样至关重要。在你们崇拜的眼神中,我看到自己成为了母亲。你是我的老师,文婷,你一直在教我如何做妈妈。飞出去工作曾经是我热爱的事,有了你们,这事变得越来越难了。

现在我必须动身了。我希望这不会是我给你写的最后一封信。我爱你,文婷,爱你和文姗胜过世界上任何其他。

妈妈写于7/23/2003

我依稀记得那个令人心碎的女人,在两寸大的黑白相片里蓦然回首,跨越几十年的光阴,与我对视。她在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晾衣服——一只胳膊伸向天空,另一只手提在嘴边,系着围裙的腰肢拧转过来,高耸的胸脯在旗袍里雀跃,圆润的屁股下面一条腿绷紧,另一条放松,脚尖轻轻点在地面上。她脸上令人销魂蚀骨的笑容,让我确信照片是她恋人拍的。

她叫郭淑华,出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是六个孩子中最小的。她童年最幸福的记忆,是每天早晨在镜前为母亲梳头,能那样单独跟母亲接近、触碰,对她是奢侈的感觉。十六岁那年,父母把她嫁给一个姓孙的老爷当妾,那人是个凶残的性虐狂。淑华十七岁生下女儿,不幸夭折,紧接着的一胎也没有成活。孙爷纳妾后,不再理她。八年后,孙爷最小的弟弟文宣突然出现在她的生命里。文宣清秀文弱,温柔善良,跟孙爷截然不同,淑华常陪他写字画画,并渐渐爱上了他。两人私奔后的日子非常贫困,但因为能跟她爱的人在一起,淑华仍然满怀希望。好景不长,文宣因无法维持生计而选择轻生。淑华伤心欲绝,想追随地下,但这时候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她深爱的男人留给她唯一的礼物,她要把他的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淑华活了下来。

十多年后,她把这段身世告诉了女儿——那曾经在腹中救了她的小生命。她说,总是你一次又一次地救了我。

郭淑华是怎么从上海到了澳门,怎么成了香港夜总会的歌女,跟谁生下了儿子托尼,似乎没有人知道。她离开儿女的那天晚上,是不是也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她不识字,不会写信。

二〇〇六年春季的一天,在澳洲一间摄制组的服装间里,照片中淑华的旗袍穿到了我的身上,居然合适。我在镜前端详,想象旗袍里她曾经鲜活的腰肢,想象那晚她渴望跟儿女们说的话……

英文片名The Home Song Stories不知为何在国内译成了《意》,它更确切的翻译应该是《家乡歌曲的故事》。对我来说,它也是家庭歌曲的故事。为了方便读者在网上找到,我在这里还是叫它《意》吧。英文片名比较长,听着还有些拗口,许多电影投资人、发行商和朋友都建议改一个短些的、通俗些的片名,但是导演托尼·艾尔斯坚持只有这个名字才能象征故事的精神和意境。只有失去了家,它才会成为一支遥远的歌萦绕于梦中。

《意》海报

二〇〇七年《意》在众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我也因为扮演片中女主角得到不少荣誉。记得在获得澳洲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时候,我感谢了郭淑华——她既平凡又惊世骇俗的命运,是角色诞生和盛开的沃土;我感谢了丈夫和孩子,让我对母爱与家庭有了更切肤的体验,让角色悲凉的人生有了爱的热度与渴望。

重温导演托尼·艾尔斯给我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我想到《意》其实是一部他孕育了十年,甚至一生的电影——

十年前,我写了一部短剧,叫《长途跋涉》。它讲述了我母亲、姐姐和我乘坐出租车前往珀斯以南三小时车程的小镇班伯里,与我母亲的一位情人共进午餐的故事。几年后,我又写了一部自传体电视剧,叫做《鬼故事》,它是我母亲自杀事件的虚构版本。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两个作品都是为现在做的准备,《意》是我自传三部曲中最后也是最雄心勃勃的部分。它描述了我童年最戏剧化的一年——那一年,我妈妈和比她小二十多岁的乔相爱了,而后来乔又爱上了我十六岁的姐姐。

跨越五十多年,这是一个关于母子、母女的故事;关于突如其来的激情、锥心刺骨的单恋和黑暗的自我毁灭的故事。使它如此令人惊讶和不可预测的是,它完全基于真实事件。剧本中的一切,都曾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从我母亲和姐姐同时试图自杀并在同一家医院被抢救的离奇事实,到我和姐姐三十年后在街上跟乔叔叔的巧遇。

这部电影将以澳门、上海和澳洲墨尔本为背景,探索七十年代初在澳洲郊外白人区中生活的中国穷移民。在这个独特的世界里,粤语流行歌曲与《迪恩·马丁秀》(Dean Martin Show)《鹧鸪家族》(Partridge Family)并列,中餐厅狭窄的空间、廉价的装饰与宽广的维多利亚海岸线并列。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男孩逐渐疏远他魅力无穷、喜怒无常的母亲的电影。成年后,他反复地讲述母亲的故事,也许为了找回一点爱。

当时我对托尼和他的作品都了解甚少,但是他的信说服了我。二〇〇四年夏天,托尼千里迢迢从墨尔本来到旧金山,我们约好他下机后在一家中餐馆见面。记得那时已过了用餐的钟点,伙计们正围着一张大圆桌吃饭。我们坐下后托尼说,我小时候母亲也常带我和姐姐去蹭伙计吃的饭。我问,她在墨尔本的中餐馆工作吗?托尼笑了,说,她曾经带我们从澳洲东岸的中餐厅一路蹭饭到到西岸,然后又蹭回东岸,有时候山珍海味,有时候剩菜剩饭。

《意》剧照

一位服务员从大圆桌走过来为我们点菜,托尼看到咸鱼蒸肉饼很兴奋,他说小时候经常吃这个菜。啊,托尼的咸鱼蒸肉饼,我的雪里蕻炒肉丝,味蕾的记忆像一条无形的脐带,一丝长长的乡愁,永远连着那片失去的故土。

等菜的时候,托尼从手提包里拿出剧本和几张发黄的老照片给我。他说,这是我的母亲郭淑华,英文名叫苏。照片很小,我拿起来仔细看。他接着说,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或者在梦里,总是她穿着旗袍的背影,在日夜交替的光线中,慢慢消失在鹅卵石的小街上。那时我们住在澳门,母亲在一家夜总会当歌女。有一张一家三口的照片,是在远洋轮上拍的。托尼说,这是一九六四年,母亲跟一位停泊在香港的澳洲水手——也就是我的继父艾尔斯结了婚,带着我和我姐移民去墨尔本。照片里,苏身着一条西式呢大衣,脸上戴着一副太阳眼镜,头上围了一条丝巾,几缕烫过的头发被风刮起,她双臂轻轻搂着年幼的儿女,洋溢着无限的憧憬。谁能想到八年后这个女人将在大洋彼岸悬梁自尽?

很长一段时间,托尼一直忘不了自己对母亲最后的吼叫:你滚!我恨你!四十年后,郭淑华的幽灵终于变成了他纸上的文字和脑中的画面。在剧本里母亲叫玫瑰,托尼说那更像记忆里的她。

“玫瑰”的原型郭淑华

那张远洋轮甲板上春风满面的照片,是托尼和姐姐颠沛流离的开始。丈夫比尔把玫瑰和两个孩子安顿在他墨尔本郊外的房子里,又启程远航去了。玫瑰在这片寂寞的异土上待了一个礼拜就带孩子们离开了。骚动的灵魂、幼稚的心智和不安分的身体,像一道永恒的诅咒,伴随着她和两个孩子穿越整个澳洲,从一个城市颠簸到另一个城市,一个“叔叔”换到另一个“叔叔”,为了追随那块海市蜃楼般的归属之地,浪迹天涯。每到一处,她都会把从中国带来的玻璃珠帘挂在门框上,对孩子们信誓旦旦:这次一切都会好起来。但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开始跋涉。

七年后,千疮百孔走投无路的玫瑰带着儿女再次回到墨尔本。丈夫比尔举着一束鲜花在火车站翘首以待,孩子们上前叫比尔叔叔。玫瑰说,不是叔叔,是爸爸——他以后是你们的爸爸了。一切似乎依旧,不同的只是比尔现在跟他母亲同住。在这个婆婆眼里,玫瑰与孩子们是闯入者,触目的珠帘是他们不雅的旗帜。玫瑰与她在一个屋檐下水火难容,但比尔是个宽容的丈夫、善良的继父,孩子们终于有了安稳的日子,玫瑰决定忽视婆婆的冷嘲热讽。孩子们问,我们在这里待多久?玫瑰搂着他们说,永远,等老太婆走了你俩可以有各自的房间,跟澳洲人一样。

不久,比尔出海,玫瑰在家像一头饥渴的笼中困兽,眼望窗外来回踱步。然后,她穿上旗袍去了她唯一熟悉的土壤——中餐馆,并在厨房里遇上了比她小二十岁的乔。当他们四目相视时,玫瑰又滋润起来。第二天晚上,她带着儿女跟伙计们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家乡菜,跟大家说着乡音唱着歌,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代在夜总会的日子。第二天,玫瑰穿上低胸连衣裙在荒郊野外与乔约会,男女间的激情和欢愉让玫瑰心神荡漾,体验到了久违而短暂的归属感。

乔是非法移民,在唐人街单身宿舍有被移民局查捕的危险。玫瑰便把乔接到比尔家住下,跟婆婆说,乔是家乡来的表弟。他们四个人在家里说中文,吃甘蔗。婆婆这个主人反而变成了局外人,她恶狠狠地看着这帮异族人在客厅咀嚼吐渣,十分反感。一天半夜,乔蹑手蹑脚钻进玫瑰的房间,两人偷情时让婆婆抓到。孩子们在睡梦中被叫起来收拾行李,他们再次失去了安稳的家。

《意》剧照

乔的老板把他们带到一栋破烂不堪的矮房,里面一片狼藉,根本不像个住人的地方,但玫瑰却在这里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她再一次把晶莹剔透的珠帘挂上门框,认真当起家庭主妇。二十多岁的乔负担起一家人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开始变得烦躁厌倦。玫瑰感到乔对她不再热情,陷入绝望。她哀求、怒吼、以死威胁,乔还是离开了。穷途末路的玫瑰服安眠药企图自杀……

托尼用在玫瑰身上的笔墨毫无多愁善感,几乎残酷无情。我隐隐觉得他在用写作惩罚母亲——那些幼儿时的崇拜、爱和期待是怎样慢慢变成了失望、厌恶与恨。

读完剧本我问托尼,你觉得母亲爱你们吗?他说,不知道,如果她爱孩子,怎么能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破坏他们的幸福?我说,如果玫瑰不爱孩子,电影里的毁坏和绝望也就失去了张力。是否有可能在你成年后发现某一件事,知道母亲原来为自己作了牺牲,故事从而得到升华?他说,我没有发现过这样一件事,编造情节并不难,但这样就不是我要拍的电影了。从写剧本的第一刻开始,玫瑰就是你。你跟我一起去寻找吧。

原标题:《轮到我的时候我该说什么 | 陈冲:一支遥远的歌(选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