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不是一个人|为什么单身人士和已婚有娃人士不容易聊在一起
编者按:
总有些时候,你心里会冒出想要诉说却又害怕被人当成异类的念头,但我们想要告诉你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因为就算是在不同环境、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有时候也会福至心灵,突然之间冒出与远隔千里的人一模一样的想法。谁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些想要抒发的情绪,谁的生活里没有一点想吐槽的事情?“你不是一个人”栏目,就是希望可以将这些内容集合起来,告诉所有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不评判对错,也不评价高低,只是忠实地记录你所遇到的事,让你找到和自己有着同样经历的“陌生人”。如果你愿意将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我们非常愿意收到你的来信(请发邮箱ppzkb@thepaper.cn)。要是你只想寻找有同样观点的人,那也非常欢迎你留下自己的评论。说出你的故事,记得“你不是一个人”。
过年回家最怕什么?对于单身人士来说,家人催婚自然首当其冲,如果你不巧是个相对成熟一点的单身人士,那炮火可能会来得更猛烈一些。但除此之外,如何和已婚有孩的朋友们重新玩到一起,可能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很多人表示,“我们单身的,和那些已婚有娃的,根本就是两类人”。
“聊不到一起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吧”
Linda的家在离上海大概5个小时高铁车程的地方,每年回家少不了被家里人问什么时候结婚,“其实我并不在乎家里人催,虽然有点烦,但一年也就这么一回,忍忍就过了。可怕的是被同学催。”
当年的高中同学们如今早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结了婚没生娃的和单身人士的比例已经低到惨不忍睹——有趣的是,这些没生娃的和单身的,基本上都在一线城市工作,“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到,毕竟这里单身的人很多,可一回了家,就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异类。”Linda说,这种感觉的产生和家里人催婚完全无关,而是在于自己已经无法融入到同学们的圈子了。“一年好不容易回去一次,聚会总免不了。以前大家都没孩子的时候还能聊点儿穿衣打扮之类的,现在?算了吧。”

每每这种时候,Linda就会想,要是能有勇气拒绝这无比“尬”的同学聚会,该有多好。
“虽然小孩很可爱,但我并不想做冤大头”
身在杭州的张静和自己的发小有个微信群,闲来无事总会聊聊,虽然和朋友们的人生节奏不同步,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交情,“他们也会说学区房之类的事情,但不会催我结婚找对象,平时见面也不多,毕竟大家工作都还挺忙的。”但遇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发小们就会开始积极组织活动,“头一两次还行,之后就不想去了,也不是说聊得不好,而是不想做冤大头。”
这些共同参与的活动通常是在商场里举行,发小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另一半,与单身的张静一起碰头,先是坐下来陪孩子们玩,之后便会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至于餐费,则是平摊——但问题也就在这儿,如何平摊,非常讲究。

“平时不联系,孩子一生日就想到我了?对不起,我们不约”
大学毕业后,计算机专业的李聪留在了北京,“我是标准IT男,其他人工作各有不同吧,有些是公务员、有些是做行政之类的,结婚的大概一半一半。”
因为公司和居住地都不在市中心,李聪平时和同学的沟通联系并不多,“我也不太擅长说话,也不太懂流行,加班又多、公司还远,久而久之就跟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但就算是这样,李聪每年还是会见上同学好几次,而且很多都是根本不怎么熟悉的同学——“虽然是一个学院一个系的吧,可人那么多,我怎么可能每个都认识啊?”

生活轨迹的改变的确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变化,尤其是对于单身人士和已婚已育人士来说,生活更是有着天渊之别。类似的情况虽然不多,却也绝对不少,想到马上就要来临的春节,可能部分单身人士心里已经打上了戚戚焉的小鼓,想着给自己找点儿什么理由来推脱接下来的聚会。欢迎分享你的故事和经验,告诉大家,“你不是一个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