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拥有一个反向性别的名字是一种什么体验?

2022-08-11 17: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唐语新

责编:李婷

图编:熊英宏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说文解字》)。这句话是说,名字是表明自己身份以区别于他人的工具。事实上除此以外,名字也是一张社会标签,蕴含着丰富的性别、种族、阶层等信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名字文化的性别特点。

/01/ 男名与女名:名字的性别倾向

我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名字(见表1)。从建国初期广受青睐的“建国”、“建华”、“英”、“兰”,到“20后”使用最频繁的“沐宸”、“茗泽”、“若汐”、“一诺”,文艺范儿十足的名字已成为时下爆款。然而,尽管风格因时而变,名字的性别倾向始终十分明显:军、强、杰、浩、俊等字多用于男性,丽、婷、静、萱、怡等字则多用于女性。

表1  不同年代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资料来源:公安部 《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

有学者认为,性别化的名字背后是一种性别角色期待。在传统话语下,男性被认为应该是阳刚的,故起名多从聪慧勇敢、刚毅果断之意;女性人名则寄托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阴柔气质的偏好(惜惜、娇)、对其遵从女德的期待(淑、惠),以及对其姣好容貌的审视(花、眉、艳)(杨果, 2014)。

因此,就其性别特点而言,名字其实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一部分。这就会造成一种刻板印象:我们常将姓名投射到性别特质上,认为起“男名”者肯定是男性,起“女名”者肯定是女性;还会将性别特质投射到姓名上,认为有男性化名字者更有能力、更愿意与其共事,有女性化名字者更热情、更愿意与其交友(佐斌等, 2021)。与这种刻板印象相违背时,个体则要承受一定代价,比如使用女性化名字的男性在择偶中被女性选择的可能性更小(杨婷 & 任孝鹏, 2016)。 

02 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反向名的出现

随着社会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包容性增强,传统性别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名字性别倾向与真实性别不一致的现象正在增多——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的“反向名”大量出现,很多性别指示性不强的“中性名”也流行起来(如“子涵”一名同时进入2010-2019年男性和女性常用名字的前十)。

对此,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家长不再一味坚持孩子名字要与性别相匹配、转而追求名字的个性或审美特征?如何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理解与性别倾向不一致的名字以及这种不一致的形成机制?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曹云鹤和陈友华(2022)以N大学S学院全体在籍学生的花名册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使用反向名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取得了以下发现:

取名过程。给女孩起男性名的家庭往往经过深思熟虑、一旦确定就很少改变,比如有父母在刚结婚时就想好了孩子的名字;给男孩起女性名的家庭则呈现出起名仓促随意、反复修改的特点。

名字含义。男名女用常引入富有男性气质的词语(如天、磊、辉等),而女名男用却很少将女性气质十足的字放入名字中,而是多用男女通用的字或叠字。

名字来源。反向名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按辈分、八字、五行等取名,多见于传统文化浓厚的家庭;二是取自典故,文化底蕴十足;三是“跟风起名”,即来自当时流行的社会价值观念,多见于农村和小城镇。

名字期望。给女孩起男性名的家庭往往期待女孩事业有成、刚柔并济等,但给男孩起女性化名字的家庭并不希望男孩因此具有某种女性气质,还是希望其志向远大、有所成就,并没有背离主流的、传统的男性气质。

其次,反向名的形成与命名者偏好、家庭变迁与社会政策、地域与城乡差异和社会文化观念有关。

命名者偏好:反向名的命名者多为父亲或祖父,他们往往文化水平较高,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而不仅仅是对男孩的期望)寄托在名字中。

家庭变迁与社会政策: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中国家庭子女数量极度收缩,父母一方面可以借反向名表达自己儿女双全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表达对孩子的期望,而反向名的独特性恰能满足这一点。

地域与城乡差异:反向名多见于社会观念更开放、人口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

社会文化观念:反向名体现了社会性别文化的包容性增强,但人们对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依然有差异,表现在男名女用远多于女名男用。这或许是因为当下社会仍受到父权制观念的影响、更加肯定男性气质和男性能力。

03 人如其名:反向名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名字是他人对我们第一印象的起点。基于一个人的名字的特征,他人会对其产生刻板印象,进而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据此,曹云鹤和陈友华还探究了反向名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在性格养成方面,名字所代表的长辈期望会渗透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中,进而影响子女性格。有男性名的女孩受到更多磨砺,易养成豪爽开朗、不拘小节的性格;有女性名的男孩常得到精心养护,更偏向细腻亲和而非粗犷。

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反向化名字的女性倾向于和同样情况的女性成为亲密朋友,但有女性化名字的男性在交友方面并无明显特征。在择偶时,有传统的正向化名字的人对择偶对象的吸引力依然更大。

在能力发展方面,有男性化名字的女性可能被周围人预设为志向远大的人,在这种频繁的正反馈下,个体也会对自己进行暗示,从而形成要强、进取的性格,所以更可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就。比如,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律师行业中,即便控制了父母的财富和声望,有男性化的名字依然可以显著提高女性的收入(Coffey & McLaughlin, 2016)。

日益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叠加经济发展、受教育水平提高和少子化加深等时代特征,为“名字”和“性别”松绑,给了人们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不过,反向名中依然可见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的痕迹。名字性别倾向的这种嬗变,或许也是我国当下社会文化价值观变迁过程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曹云鹤, & 陈友华. (2022). 名字性别倾向的形成机制研究.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3, 64-72+2.

[2] 杨果. (2014). 从宋代妇女名字看社会性别文化建构——以宋人笔记为中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7(1), 112–116. https://doi.org/10.14086/j.cnki.wujss.2014.01.002

[3] 杨婷 & 任孝鹏. (2016). 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女性择偶偏好的影响. 心理科学, 39(5), 1190–1196. https://doi.org/10.16719/j.cnki.1671-6981.20160526

[4] 佐斌, 刘晨, 温芳芳, 谭潇, & 谢志杰. (2021). 性别化名字对个体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心理学报, 53(4), 387–399.

[5] Coffey, B., & McLaughlin, P. A. (2016). The Effect on Lawyers Income of Gender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First Names. Review of Law & Economics, 0(0). https://doi.org/10.1515/rle-2014-0032

本期作者

唐语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