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阳明和鲁迅:什么是圣人?为什么要做圣人?

2022-08-12 19: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马臻 马振衣的书房

这几天重读了一部分王阳明。

对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物同体”、“知行合一”、“良知”与“致良知”、“四句教”等等学问,都能部分理解与体认,没有太大的麻烦和障碍。从“心即理”、“心外无物”到“四句教”,也是历来的研究者聚焦比较多的地方,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多。从陈来的《有无之境》开始,相关的阐述已经很细腻、深入。

但在我的体认里,这些都不是阳明心学最难的地方。事实上,王阳明本人一直反复强调,首要的是确立“圣人之志”。没有这个真正的内发自心的志向,则接下来的学问和功夫就没有了坚实的前提与根基。

王阳明的学问体系中,立志是第一位的,或者说,是前提性的。“圣人之志”是阳明心学的前提。而此前所有的研究者大多忽略了这一点。只注意阳明那些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之类的过程性阐述,而没有认真思考和体悟这个阳明心学所强调的前提。前提不解决,则后来的过程就没有根基。对我来说,最难理解的就是这一点。

现代人很难再天然地认同这种“圣人之志”。“圣人”这两个字,在王阳明的时代当然是一种终极的价值和标准的体现,是不可置疑的,即使在社会世俗和现实儒生中,早已被“虚化”和“掏空”。但“圣人”这两个字,在现代就几乎完全不具有理解性和亲和性。反而给人以过于高远神圣的压迫感。

不要说现代人,就是在孔孟的时代,孔子何曾敢企及圣人。李零早就指出过,孔子所说的“圣人”,都是早已死去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超凡入圣之人,不是在世之人。王阳明的圣人与早期儒家如孔孟所说的圣人,已经颇有不同。

所以,比什么是圣人更麻烦的,是——为什么要做圣人?

也许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

一是从王阳明本身的生命发展史来考察。阳明从小有“圣人之志”,但这个志向却在青少年时代以来历经多次的探索、挫折、转变和发展。所以,从阳明自身的生命历程来看,“圣人之志”也是一个贴着他的生命处境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对阳明来说,“圣人”绝非一个哲学概念或者外在的道德规范。恰恰相反,“圣人”是贴着他的生命历程、生活处境和内在心灵的。“龙场悟道”的绝境中,他反复追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最终把“圣人”推向了自己内心深处,确立了某种根基性的内在基础,并获得了外在的终极超越。

二是从王阳明的学问渊源和学术体系来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圣人”既是传统道德、学问、人格的理想典范,也是一种内外生命的平衡与超越,是指有终极价值指向与超越的人,能给自我生命和天地宇宙以终极价值和标准。

然而,从阳明心学的角度说,这个“圣人”,同时又内在于普通人、每一个人(所谓“满街都是圣人”),是要人们去体认、确认乃至自我内心本有的“至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圣人”及其内蕴,是能体贴并内在于自我生命深处,能映现自我及宇宙内部的光明,能与自我性情、才分相融合,帮助个体应对黑暗、超越沉沦。

恰恰在这个地方,展现了阳明心学最困难的地方。或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最难体认的地方:从何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以至于确实的体认自我内心的“至善”、“明德”“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终极根基,确认自我内心本来就是“至善”的,“圣人”本来就是内在于自我的?没有这个确信,就无法展开接下来的一系列阳明心学的学问与功夫。

鲁迅在会馆抄碑,直面绝望,在《过客》《墓碣文》中抉心自食,最终体认内心终极之“无”,是某种“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是又有着“血”的冲动,对现有一切秩序和牢笼的“憎恶”,“复仇”的渴望与意志,以及投入与虚无对峙的惨烈“肉薄”。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直面绝境,最终体认内心的终极之“有”,终于发现“圣人之道,吾性具足”,在内心深处的迷惘与黑暗中发现强大的光明之源,可以超越虚无之渊,点亮自我内在的心灵和外在的宇宙天地,但却要通过坚毅卓绝的心学功夫,“从心髓入微处用力”,时时应对内在之黑暗羽沉沦,维护和点亮内在之光明。

在我的感觉里,王阳明和鲁迅并非矛盾。当然,这只是一种生命的感觉。

因为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或哲学所能阐释的。需要立足于自我生命的处境和渴望,直面自我和时代的痛处,从心体悟,从头实践,才能有所心得了。

在一个日益琐碎庸碌,为了小利害而斤斤计较、顾此失彼的自我和时代中,常感迷惘和猥琐。这种体认和实践,变得困难而必须。

原标题:《王阳明和鲁迅:什么是圣人?为什么要做圣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