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群众办实事 | 电信诈骗套路多,加强防范不出错!

2022-08-11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深入落实“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

01

一、什么是电信诈骗犯罪?

电信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网络、电话、短信等现代电信技术手段,通过非接触性方式,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诈骗他人财物的犯罪。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等通信技术在方便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重要载体。

电信诈骗犯罪和传统诈骗犯罪在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犯罪分子利用掌握的现代通信技术及人们趋利避害、花钱消灾的心理,不断翻新诈骗花样,编造各类虚假信息,并进行海量发布,大肆进行诈骗活动。一些群众因缺乏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往往容易被这些骗术迷惑,受骗上当。这类犯罪的作案人员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步伐,利用一些现代科技成果,更具欺骗性,更易逃避打击,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大量爆发,并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之势。

02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规律特点?

由于该类犯罪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见效快、侵害面广、犯罪手法变化快、打击难度大,人民群众非常痛恨。客观上此类案件特点是点多、面广、战线长,绝大部分案件均是跨省甚至跨境作案,专门针对外国人实施诈骗的犯罪也时有发生,犯罪成员也由单一的内地人员发展到境内外勾结作案,调查取证十分困难,破案成本高。

03

三、常见作案方式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电信诈骗犯罪的常见作案手法表现虽具有多样性,但就其作案方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网络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信件诈骗等类型。

1

网络诈骗类常见作案方式

(1)网络购物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极具诱惑力的车、电脑、衣物等物品转让信息,一旦受害人与其联系,即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2)网络招工诈骗 借用某些知名工厂、企业或酒店的名义通过网络发布招工信息,等受害人联系后以缴纳押金、保险、服装费等多种借口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账户汇款。

(3)网络征婚、交友诈骗 通过世纪佳缘网、百合网等网络交友、相亲网站,编造“高富帅”或“白富美”的虚假身份,与受害人进行网络交流,在骗取对方信任、确立交往关系后,选择时机提出借钱周转、急需医疗、家庭遭遇变故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后便销声匿迹。

(4)虚构中奖网络诈骗 通过向互联网QQ、MSN、邮箱、网络游戏、淘宝等用户发送中奖信息,诱骗网民访问其开设的虚假中奖网站,再以支付个人所得税、保证金等名义骗取网民钱财。

(5)冒充熟人、好友诈骗 通过技术手段盗取他人QQ号码、MSN账号等个人账号,然后以主人的身份登录互联网,通过播放受害人亲友的视频聊天录像等方式,冒充他人与受害人聊天,并以有急事等用钱为借口,向好友借钱。有的通过欺骗或黑客手段获取了受害人商业伙伴的电子邮箱后,利用该电子邮箱或注册用户名极为相似的邮箱名,冒充其商业伙伴实施诈骗。

(6)开设虚假网站、网上钓鱼诈骗 通过开设网址与真实网站极为相似的虚假网上银行、网络交易平台、手机充值网址等,利用网上支付平台,如财付通、快钱、5173等交易接口行骗。此类网页看似与正规网站无异,但网民交易时看不到实际的交易金额就完成资金交易,欺骗性极大。

(7)炒股分红诈骗 犯罪分子制作虚假网页以证券公司名义发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以提供资金炒股分红名义,骗取股民将资金转入其账户实施诈骗。

(8)网银升级诈骗 犯罪分子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与银行网站极为相似的虚假网站,通过群发网银升级短信诱使受害人登陆假网站,输入银行帐号、密码等信息,犯罪分子在后台获取后,即迅速通过网银转帐方式将受害人银行帐户内资金转移。

2

电话诈骗类常见作案方式

(1)境外团伙利用网络电话冒充公检法机关诈骗 藏匿境外的犯罪分子使用VOIP任意显号网络电话,冒充电信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显示国家机关的热线号码、总机号码,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犯罪,要没收受害人银行存款进行威胁恫吓,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帐户。

(2)境内团伙利用网络电话冒充公检法机关诈骗 境内犯罪分子开始学习境外团伙的诈骗方式,也使用网络群呼电话,冒充邮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并留下所谓的公安机关咨询电话让受害人拨打,再以受害人邮寄包裹涉毒、有线电视、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犯罪,要没收受害人银行存款进行威胁恫吓,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帐户。

(3)虚构消费退税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购房、购车人信息后,谎称国家鼓励消费、税收政策调整等可办理交易税、购置税退税,要求受害人在ATM机上实施“绑定”退税账号操作,实际是将银行卡内存款转入了指定帐户。

(4)虚构社保补贴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群呼电话,虚构社保、医保补贴退款、购车(房)退税、教育基金退费等事实,诱骗受害人与其联系,之后再以要进行退款操作为由让受害人到自助取款机上操作,利用大多数群众不懂英文的条件,操控受害人将资金转入骗子的帐户。

(5)冒充熟人诈骗 犯罪分子拨打受害人电话以“猜猜我是谁”的方式冒充熟人,之后再以出车祸、嫖娼被抓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汇款。目前,也出现了犯罪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之后有针对性地冒充熟人诈骗。

(6)虚构绑架事实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电话任意显号技术虚拟受害人亲人电话号码来电,谎称其亲人被绑架,为防止受害人作出反应,要求电话不能挂断,速汇赎金,否则即“撕票”,部分事主因惊慌失措而上当受骗。

(7)冒充黑社会敲诈 犯罪分子冒充黑社会拨打受害人电话,以受人之托进行报复或暴力讨债等名义,恐吓要伤害受害人及其家人,威胁受害人向其指定的帐户汇款。

(8)冒充军人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部队后勤部门的军人给受害人(一般为货物经销商)打电话,称急需一些奇缺货物,并告知货物“代理商”(犯罪嫌疑人同伙)电话,让受害人先行进货,等受害人与“代理商”联系之后,“代理商”再告知“厂家”(犯罪嫌疑人同伙)电话,“厂家”以需要交订金、先付货款等名义实施诈骗。

3

短信诈骗类常见作案方式

(1)邮寄包裹涉毒诈骗 犯罪分子群发手机短信,虚构受害人邮寄包裹涉毒、涉枪等事实,并留下所谓“报警咨询电话”,诱使受害人主动与犯罪分子联系,让受害人相信其包裹涉毒,身份被冒用涉嫌犯罪,再以保护资金安全为由让受害人将钱转帐到犯罪分子指定帐户。

(2)换账号汇款诈骗 犯罪分子群发“我手机没电了、卡坏了,或我原来的帐号不用了,请把款打入此帐户,**行,***,户名***”短信,骗取即将汇款人员不加识别地把钱款打入涉案账号。近期,出现了冒充房东诈骗房客租金的诈骗方式。

(3)银行卡消费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短信称受害人信用卡被刷卡消费或扣除年费,引发受害人的疑问,并提供一个联系“咨询”电话,诱骗接收短信者拨打该电话,后犯罪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及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让受害人按照犯罪分子的提示在取款机前操作,最终诱骗受害人将账户资金转入涉案帐户。

(4)子女出事诈骗 犯罪分子海量发送“爸妈,我的钱包手机被偷了或我出了点意外现在医院,等钱急用,请速汇款***元到我的朋友***卡上,切记要快”,受害人往往因处于紧张状态而上当受骗。

(5)高薪急聘员工诈骗 发送“**饭店、夜总会招兼职员工,性别不限,体健貌端、年龄18-45岁,月薪过万元。咨询***经理”短信,一旦受害人与其联系,即以“预收服装费、面试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6)提供低息贷款诈骗 以贷款公司名义向受害人手机上发送低息、无需担保贷款短信,利用一些企业和个人急需周转资金的心理,以低息贷款诱人上钩,然后以预付利息名义骗钱。或要求受害人新开银行帐户,骗取密码并与涉案手机绑定,要求受害人存入一定金额资金“验资”,通过网银转帐实施诈骗。

4

信件诈骗类常见作案方式

(1)PS淫秽照片敲诈 主要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通过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个人照片,通过软件与淫秽照片合成,以私家侦探、“小姐”为名邮寄敲诈信件,威胁向纪委等部门举报要求受害人向指定银行帐户汇款。

(2)中奖诈骗 邮寄或沿途抛散中奖彩票,诱使受害人与犯罪分子联系,即以“需先汇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

一、当前的电信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大都由过去的针对不特定对象进行大面积撒网式的诈骗转为以掌握被害人的家庭情况、个人帐户、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为依托,进行有针对性对象的诈骗。很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诈骗得逞,往往也是掌握了被害人的有关个人信息,利用被害人个人信息做文章,让其不得不信,从而落入犯罪嫌疑人布好的圈套。

00

人民群众要加强的自防措施包括哪些?

1.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2.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不可随意注册、填写自己的身份、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

3.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做好宣传,特别是平时独自在家的中老年、离退休人员等易受骗群体要注意提醒。

二、如果掉入不法分子所设置的陷阱,要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案。如有银行、通信方面疑问,请与各大银行、通信公司固定客服电话取得联系,遇到可疑电话和短信,及时拨打110报警。

00

防止上当受骗,工作生活中要注意做到“三不一要”分别是什么?

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

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尤其是涉及到网银业务的,要格外小心。据公安机关所作抽样调查统计,从受害者性别上看,女性占70%以上;从年龄上看,中老年人超过70%。因此,中老年人和妇女同志要格外引起注意。还有一些公司财务人员和和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等,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

要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可直接拨打110,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及时开展侦查破案。

原标题:《为群众办实事 | 电信诈骗套路多,加强防范不出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