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比起大熊猫,他更爱记录我们的“野生邻居”

2022-08-14 2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作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和自然纪录片制作者,李俊杰曾走遍中国高山密林,在保护区拍摄大熊猫,在原始森林中寻觅金丝猴……沙漠、草原、高原,普通人难以涉足的无人区、自然保护区中都留下过他的身影。对于许多自然爱好者来说,这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和经历。

但是,今天的李俊杰却将镜头对准了他居住的广州,以及广东省内的野生动物。这些不用跋山涉水,深入深山老林就能看见的鸟类、蛇或是爬虫,和他之前拍摄过的“明星动物”相比,可能显得“渺小”又“寻常”,日常到即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也会被忽视。但李俊杰却从拍摄它们中找到了新的乐趣。他将这些小动物称为“我们的野生邻居”。在他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趁着夜色在果树上挑了一个最美味苹果的犬蝠、在水中产卵的香港瘰螈、珍贵的眼镜王蛇、在溪流旁优雅漫步的白鹇…… 这些小动物灵动可爱,精彩的生活其实也并不逊色于明星动物。

这几年, 他拍摄了《寻找最后的穿山甲》、关于广东省省鸟白鹇的纪录片《林中飞仙》、讲述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中大壁虎的故事的《银瓶山》,还策划了《野生邻居》系列自然科普短片。通过这些视频和纪录片,李俊杰想要告诉观众,认识和保护遥远的明星物种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身边的大自然,甚至,他认为对于保护环境来说,其实认识身边的物种才是一件更为急迫的事。

中华穿山甲目前已经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与他聊了聊,关于拍摄重点如何从明星动物转换到野生邻居们,以及如何看待这些野生动物邻居。

澎湃新闻:你之前拍摄的都是偏远的野外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动物,比如长臂猿、大熊猫、金丝猴等,和现在很不一样,去关注会在身边出现的相对冷门的生物,这样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李俊杰:本来是由于疫情影响,一开始很难像原来那样在全国到处跑。在这段时间我发现,其实我们不缺关于那些明星物种的纪录片,从小到大,来来去去已经看过了很多。许多人对这些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动物,甚至生活在国外的野生动物如数家珍,反而对身边的这些物种,甚至是在菜市场能看见的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叫不出名字,甚至乱叫。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混乱的状态,一方面好像很关心大自然,另一方面不认识身边的自然。那这样的关心又有什么用处呢?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大壁虎,俗称蛤蚧。

而且珍稀动物目前国家都有很完善的保护机制,也有许多保育工作在做,大众关注能够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那我觉得大家可以把关注多放在身边的物种上,尤其是小朋友,从身边开始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奇妙,我觉得更容易让他们受到启蒙和感染,埋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大型纪录片制作通常都需要很长时间,比如一两年,以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推动。但是如果制作短片,拍摄身边的动物题材更多,可以维持更新频率,这对传播就非常有利了。

澎湃新闻:你的拍摄对象有很多都是各种各样的蛇甚至还有毒蛇,以及一些爬行动物和虫子,观众们会觉得这些动物不那么讨人喜欢吗?

李俊杰:其实这里有个非常严重的误区。很多人觉得说我们城市怎么会有那么多动物,它怎么能来到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去干扰我们生活呢?那其实就是很多人没有拐过弯,没有意识到这个真正的原因:其实在我们有人类社会之前,动物就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居住在这片土地上。

中国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的蛇类,莽山原矛头蝮。

所以我们现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先让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本来就是有很多动物生活。不是它们来到我们人类的社会里面,而是我们占用了它们的家。然后再告诉大家,这些动物我们经常能看见,那么它有什么特点,会不会对人类有伤害?有影响?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它们、了解它们,有了认识,才可以更好地让人与动物们和谐相处,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目的之一。

广州虽然是一线大都市,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多山的城市,这里不仅有许多城市绿地、公园,城市周边也有许多丘陵、田园、湿地、森林,还有自然保护区。除了对城市生活适应良好的鸟类,比如乌鸫、白鹭,更多的是夜行性的两栖爬行动物生活在这里。此外,城市垃圾带来的老鼠也会引来它们的天敌也就是各种蛇类,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动物的冲突,大家觉得它们外观这么恶心,肯定有害。但其实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环。

一种硕蝽科的昆虫正在植物的叶片上产卵。蝽就是我们常叫的臭屁虫,它们种类非常多,其中有一部分是很漂亮的,例如照片中的这一种,体型大色彩漂亮。产出的卵碧绿通透,犹如工艺品。

澎湃新闻:能够介绍几种广州及其周边可以见到的野生动物吗?

李俊杰:在广州你可以经常见到一种树蛙,甚至在一些绿化好的小区里面也有它们在生活,不时会趴在停车场的车窗上,还会爬上很高的楼房上面。它们就叫做斑腿泛树蛙,是一种高度适应城市环境的蛙类。一直到森林的边缘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还会利用人类生活的环境,例如照片中的一只斑腿泛蛙,就躲进了晾衣服的竹杆洞里,一来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安全的居所,另一方面,有些小动物喜欢在竹子上面活动,直接就来到了树蛙的口中,它就是这样请君入瓮。

斑腿泛树蛙

还有池鹭,这是一种城市公园湖边、湿地浅滩上比较多见涉禽。它们身上羽毛色彩就是最好的保护色,如果停留在岸边的草丛中,是很难被发现的。一早一晚气温适宜的时候,它们就会来到浅水里去捕鱼,一动不动地观察,等待合适的时候去出击。

池鹭等待攻击

在广东的有些山里可以见到大壁虎,它们俗称蛤蚧,以前曾被大量捕捉药用,但现在已经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实它们也像我们家里见到的壁虎一样,喜欢在晚上出来活动,捕食一些昆虫等的动物。但它们会选择在山林附近的村庄或是山上的大石头里生活。喜欢比较清凉靠近溪流的环境。平时在一些特定的时候,会发现“geguo"的鸣叫声,所以中文俗名与英文名都用声音作名字。遇到危险靠近时候,会快速逃跑躲起来,如果无法逃跑会发现响亮的警告叫声,还不吓跑敌人就会张嘴咬攻击。它们的咬合力惊人,牙齿也异常锋利,能一口咬死比较大型的猎物。

澎湃新闻:就你在广东的拍摄经历而言,有没有哪次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拍摄或是发现呢?

李俊杰:那应该是之前在澳门拍摄澳门南海溪蟹的经历。其实大城市里的生物多样性毕竟不如城市周边的森林,会单调许多。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就在澳门的一个岛上,还有一个特有物种,就是澳门南海溪蟹。这种新发现的溪蟹只生活在澳门路环岛上一片小湿地中,非常珍贵,只有几百只。当时,我们与澳门市政署的工作人员一同去拍摄记录这个难得发现的物种,用影片去揭开它的有趣的一面。

澳门南海溪蟹是澳门的特有物种

其实在多年拍摄的过程中,我们的拍摄记录也是协助研究单位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参与发现了许多的新物种,比如英德睑虎,南岭睑虎等。2022年,我们还与两栖研究专家以及保护志愿者等一起在广州从化某个山林,重新发现了在广州原有分布,但已经在各种调查记录中消失的绿鬣蜥,俗称中国水龙。

澎湃新闻:去年你拍摄了关于广东省省鸟的纪录片《林中飞仙》,可以讲讲白鹇这种鸟吗?

李俊杰:虽然是省鸟,但白鹇对于广东人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陌生。其实它在广东的分布还算广泛,外表又漂亮,体型也比较大。不过,正因为这些特征,成为保护动物前,它们曾是打猎的首要对象。所以它们十分惧怕人类,躲进了山林,过去广州市区的居民真的很难见到它。

美丽的白鹇在溪流间低飞

但现在国家对它们开展了长期保护工作,许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立也使得白鹇逐渐回归我们的视野。现在,它们会来到山林的边缘活动,喜欢靠在大路边,有灌木草丛,附近有溪流的地方。在白云山、帽峰山、火炉山,还有从化地区,甚至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里,都能见到。

白鹇夫妇

此外还有一种和它有点像的鸟类,就是俗称的野鸡,和它生活在同一区域。但野鸡比较喜欢在靠近西马庄边缘的草丛与农田中活动。但有意思的是,虽然野鸡的活动范围似乎离人类更近,但其实并不容易见到。因为相对于白鹇的显眼的白色,野鸡的羽色更利于随时隐蔽在草丛中,所以很难发现。

澎湃新闻:这部纪录片的长度约为十五分钟,但拍摄了一年,为什么这么久?

李俊杰:因为白鹇这种鸟的活动区域很大,看到容易,但如果我们要拍摄它的重要生活阶段,尤其是繁殖,哺育幼鸟的场景尤其隐蔽,就不是那么好找了。

澎湃新闻:你最近和广州电视台合作做了一个短片,内容重点是呼吁大家不要去拍摄野生动物,这是为什么?

李俊杰:我觉得自然类题材是所有摄影里面是最难的,需要很多意志力和精神上的坚持。比如我们为了拍摄到茅膏菜捕食昆虫的瞬间,哪怕在条件很好的城市中,也要等待两天,都没有拍到满意的。此外,自然摄影涉及到许多不可预测性,所以也需要综合性很强的摄影技术,例如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每个摄影师都要兼顾多方面的拍摄需求,做出快速的角色转换,要非常熟悉各种摄影设备的使用等等,例如长焦拍摄移动中的动物,微距、延时、航拍、星空等等。

李俊杰在拍摄中

寻找动物,知道它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拍到有趣的故事,这也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此外在野外使用的器材损耗率也非常高,还需要拍摄者有在各种环境中随时有维护手上多种摄影器材的能力,以及在各种环境下,高度地适应长时间高强度蹲守拍摄的耐力,才能在野外坚持下来把工作做完。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件好玩的事情,好像拿起手机就能拍,深入进去之后才会发现其实很难,结果浪费很多时间和金钱,反而还打扰了野生动物,甚至有些人因为缺乏技术或是耐心,还会为了拍摄不择手段,伤害动物。

所以拍摄城市野生动物其实和我们的想象还是差别很大的,如果不是特别喜爱大自然,并且有足够的了解,有异于常人的耐力,还有过硬的拍摄技术,就不要轻易涉足这个领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