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刊文批“高铁扒门”:刚性规则不能因为个体而随意

原韬雄/人民日报
2018-01-11 07:28
舆论场 >
字号

近日,一名乘客罗某强行拦阻火车开动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扒着门撒泼、说什么都不撒手。只要我丈夫坐不上车,你们车就别想走,结果致使列车延迟。公安机关责令她认错改正,并处以2000块钱的罚款。

这个事,是非特别清晰。铁路运输是有相关法规的,拦火车、阻交通,这是违法的!高铁速度快,调度很精密,耽误几分钟,后头的运行都得做调整,成本很高。要是没赶上车都来这一出,那还得了?

引起我思考的是,这个罗某,在那几分钟里头,怎么那么糊涂呢?咱们会不会也遇上这样的“拦车时刻”呢?

据报道,她还是个教师,工作中也比较优秀,相信平时不会这样。一方面可能是急,情绪上来理性缺位了;另一方面,可能对定点开车的规则并不太敬畏,觉得跟街边的小巴一样,晚两分钟早两分钟走都不叫事,所以自己拦一下也没啥。

不敬畏规则,往往是搞混了两种规则。

规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刚性的,一种是弹性的。一种是严格定量的,一种是大致有个原则就行。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是后者。比如,午饭吃面条还是米饭炒菜?全家人也会大致拿个意见。说好的吃面条,主妇临时起意改米饭了,也不大要紧。再比如闺蜜聚会,上午咱们广场见啊,十点也是上午,十一点也是上午,差不多就得。

然而,刚性规则跟这个可不一样。比如高考考场上能带什么不能带什么、开车可不可以喝酒、公务接待的餐饮标准……包括铁路运输和航空飞行器的相关规定,这些都不能随意。为什么?因为往往涉及复杂的公共利益,一旦随意,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哪怕一时没有造成明显的后果也不行,这就是法学界常讲的“程序正义”。有人违背了,执法必须严格,不能下不去手。瞻前顾后,制止不坚决,实质上是一种纵容,受损的是公众。

把私人领域、简单环境的“差不多”法则运用到公共社会、复杂环境,不管是认识糊涂、不知轻重,还是有意耍赖、撒泼,都是行为失范,往往害人害己。自律很必要,他律不可少,规则的刚性需要全社会共同捍卫。

(原题为《我们会不会遇上“拦车时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