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找希望足迹|当年那个说“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来把握”的少年,现在怎么样了

2022-08-15 1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极大地改善了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以助学为主要工作的“希望工程”也适时调整原有项目,延长助学链条,将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希望工程资助范围。2005年7月至8月 中国青基会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联合推出“我要上大学——共同关注贫困大学生”公益活动。

2006年6月,中国青基会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再次合作,将“我要上大学——共同关注贫困大学生”活动更名为“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联合全国33家省级青基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针对大学新生的资助,帮助他们解决从家门到校门的困难,圆梦大学。

2006年,《共同关注》栏目在历时4个月(6月至9月)的时间里,累计播放“圆梦行动”专题节目51期,制作一台90分钟的特别节目在新闻频道黄金时间播出,《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先后四次对活动进展情况进行报道。《焦点访谈》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介绍“圆梦行动”的成效和意义。《同一首歌》在三期节目中加入了“圆梦行动”的内容。

与此同时,170多家报纸和网络媒体也对“圆梦行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跟踪报道。《中国青年报》开辟“圆梦行动”专栏。92家平面媒体免费发布“圆梦行动”公益广告200余次。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新浪、搜狐、中国政府网等门户网站开设“圆梦行动”专栏……

中国青基会依托各级团组织和青基会系统,统一行动,规范管理,“圆梦行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圆梦行动”被民政部评为2006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

《共同关注》报道的第一批圆梦学子

覃环虎

覃环虎,那个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中说家里所有的家当加起来还不值一头牛的学生。

作为全国第一所以希望工程命名的公益性高中——广西希望高中首届毕业生,以及希望工程圆梦行动(2005年项目名称为“我要上大学”)受助学生代表,覃环虎在高考结束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的采访。

覃环虎接受《共同关注》记者采访。来源:中央电视台

《共同关注》栏目

覃环虎采访片段节选

老虎告诉记者,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了能进入高中,参加高考,都曾经历过或多或少的困难和痛苦。只不过他们比小叶幸运一些。老虎自己就曾因为交不起每年一千多块的学费,而上不了县重点高中。

记者:一千多块钱,你说多,它对你是一个什么概念,比如说像对你家里?

覃环虎:什么概念,就是一头公牛,用来犁田的耕地的一头公牛。

老虎家连一头健康的公牛都没有,他的父亲因身体原因无法工作,家里所有的农活都靠母亲一个人来完成,两个姐姐都因为家里穷而辍学了。

覃环虎:一放假就想到下个学期还能不能读,而且整个放假都是在提心吊胆的过啊,然后到初中我倒不是很担心,因为初中校长答应给我免费了,但是到初三,又开始烦恼了,因为要读高中了。

比起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的姐姐,老虎算是幸运的,他被录取到希望高中学习,学杂费全免。

覃环虎:没有希望高中,我可能要借钱去读高中。父母帮我算过,如果是我们这个都安高中起码要负债一两万,再读大学再负债四、五万,那就是六、七万,等到将来等到我出来工作,自己去还。

老虎说,他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再困难也要想办法读高中,考大学,为了心中的梦想坚持到底。

覃环虎:我们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来把握,不能由父母来帮助你,我父母现在过得穷,将来我好了,他们也就跟着我好起来了。

覃环虎在当年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大连海事大学,其后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接受为推荐免试研究生。毕业后曾任华为公司项目经理、中级客户经理。

尽管在华为工作顺风顺水,但他心心念念想回家乡,经过与单位数次沟通,他回到了广西,入职云上广西大数据有限公司,任职广西数广信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纪检委员、建设实施部总经理。

在覃环虎的倡议和组织下,已经参加工作的希望高中毕业生们自发创建了“广西希望高中校友基金”,设立广西希望高中校友奖学金,用于每学期奖励成绩优秀的学弟学妹。

“我们上学时都叫他老虎,他很有号召力,也很有组织能力。” 覃环虎的同学陆正兴说,“经他倡议和组织的‘广西希望高中校友基金’如今已经资助了二十多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相信以后我们的校友基金还会帮助更多的人。”

圆梦学子沙九

把我收到的爱心,向家乡学子传递

2014年,藏族学生沙九,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沙九的家乡迭部县地处甘肃、四川交界,家中有83岁高龄的奶奶,父母在家务农,母亲常年体弱多病,高额的医药费让原本贫苦的生活更加艰难。一筹莫展之际,团迭部县委和学校联系沙九,通知他可以获得茅台圆梦行动助学金的消息。

“这笔助学金对我作用很大,我知道北京各方面花费会高一些,5000元助学金能让家里减轻不少负担”。沙九说。

9月,沙九从甘南迭部县乘坐8小时长途大巴车到兰州,再坐19个小时火车,从高山峡谷间的家乡来到北京。在学校里,他看到自己的局限和差距,也看到外面世界的广阔与丰富,“我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很多孩子聪明、可爱,有理想,但因为教育、家庭等各方面原因,发展有很大局限,我希望更多农村学生从大山深处走出来”。中央民族大学原本就有支教的传统,沙九也萌发了假期回家乡支教的念头。

沙九为同学们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

2015年1月,沙九放寒假回家,只在家中待了5天,就来到县城,租了住宅楼的两间顶楼,从自己的初中母校搬来几十套废弃的旧桌椅,一一修好,准备开办免费补习班。

沙九说。虽然他高考成绩优异,但还是有家长担心他能不能教好,还有的家长不相信他真的会义务支教。他在通告栏里贴的宣传单,也被人撕下扔到地上。

沙九说自己当时顾不了那么多,“6月就要高考,这里还有一群怀揣梦想,梦想着远方的学生在等着我”。他搬来自己高中时所有笔记,给大家分析、讲解,按照母校甘南藏族中学的学习要求,开始给第一批50多个高三学生义务补课,带着学生做高考真题,连续补了28天。

为了能够检验大家学习成果,补课前,沙九先举行了一次摸底考试。补课结束,邻近开学,沙九又组织了一次考试,发现学生们成绩都提高了一大截。

此后每个寒暑假,沙九都组建贫困藏区支教小组,带着中央民族大学的同学返乡支教。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从不同侧面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特意请全国不同地方的同学组成支教队。

2016年暑假,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数量达到400多人,之前租的两间“教室”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生,“有的学生就站着听课,一直排到看不清黑板的地方。甚至有的学生在门外听课”,沙九说他感激这么多学生信任他,但因为自己的准备做得不够,心里失落,于是奔波辗转申请教室。经过一番努力,他在高中母校藏族中学成功申请了六间教室,初中、高中各三间教室。

沙九支教队辅导学生进行早读

虽然只有25天时间,沙九和支教队员们要求学生早上6点起床,6点50早读,7点半开始跑早操,上午下午各四节课。“跟我读的藏族中学作息完全一样。”

有人不解:假期支教干嘛搞这么累?沙九说:“我来自偏僻的农村,放牧长大,我了解家乡的状况,一心想为家乡做点事,对于当时高中毕业才两年的我,只能用所学尽力辅导学弟学妹,帮助他们走出去。”

在给学生讲述课本知识的同时,沙九和支教队的同学们也和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高中生活、学习经验,说一说北京的繁华、大学的精彩。“我们想在短短二十多天里,把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除了学习上的帮助,我还希望能为他们开阔眼界。”

几年间,“沙九的支教”在当地成为品牌。

每次支教结束,队员们都会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不懂的题、学习上的困惑、对未来的设计……很多成长中的烦恼和喜悦,学生们都会跟支教队员们分享,大家也都用心交流,用自己的经验和真心,陪伴他们成长。

今年6月22日,甘肃省高考成绩揭晓,沙九接到一名学生的微信:“师兄,我考上了。谢谢你们!”

沙九记得这名学生,他从初一到高三,假期一直在沙九的免费支教班补习。“今年,他考上了兰州财经大学。他说‘毕业后我也要像你一样读研究生’。”这让沙九很欣慰。

2018年,沙九本科毕业,以专业成绩排名前五、综测排名前三的成绩,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而今,已经硕士毕业的沙九,正在自己心爱的专业领域,向理想迈进。

圆梦学子李文超

扎根南疆热土

李文超的声音清脆,热情,语音尾调中有了很明显的新疆口音,从小在山东长大的女孩,在新疆扎根六年后,身心均已融入了这片热土。

李文超的家乡位于山东省临沂地区沂南县。李文超从小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2012年,她顺利考上了坐落于美丽海边的烟台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却喜忧参半,父亲年纪已大,母亲身体患有疾病,家中经济情况堪忧,懂事的她开始为学费发愁。

恰在此时,茅台圆梦行动的资助给她带来了一份惊喜,旱逢甘霖,这笔钱解了她的燃眉之急。那年夏天,她作为临沂市希望工程受助学子代表在台上发言,“也是从那一刻起,做社会主义有志青年成为我始终不渝的信念,支持着我远离家乡,毅然踏上西行的路,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支援边疆、奉献青春、挥洒热血。”李文超这样说道。一次受助,改变了她的一生。

曾经得到过爱与帮助,善良的李文超也想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完成紧张的学习之余,李文超积极参与并组织了各种公益活动。

她曾联系烟台慈善义工总会,举行城市沙滩清理、文明出行、净化南山以及帮扶空巢老人等活动。

也曾作为红色爱心之家高校队长之一,联系烟台中心血站举办两次烟台大学献血车进校园活动,同学们参与度极高,并受到齐鲁晚报报道,获得献血优秀志愿者称号。

还曾与同学一起组建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支教队伍,到烟台福山区东院头村小学支教,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一定的乐趣与帮助,到现在还保持与孩子们亲密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李文超(左)与同事交流工作

毕业在即,李文超得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联合山东省委组织部,面向山东高校招录大学毕业生赴南疆四地州乡镇招录公务员,未经犹豫,她选择前往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热血、奉献青春,她知道,这个选择一旦决定,便是一辈子。

2016年,李文超踏上了前往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征程,迎接她的是一张张热情朴实的维吾尔族同胞的笑脸,她的心踏实了。

在新疆工作六年间,工作上李文超获得了成长,同时,她也收获了美满的家庭生活,在英吉沙县,她遇到了可以携手一生的爱人,同时也收获了堪比亲情的友谊,她就像一棵树,根须已经深深扎入这片土地。

“对生活,我很感恩,我周围的人都很喜欢我,让我觉得很有归属感。”李文超笑着说。这个心里总是装满了很多感恩。

关于未来,李文超充满信心,活力满满的她会带着热情,勇气和一颗服务于他人的心,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脚踩大地,头顶星空,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来源: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中华儿女》杂志社等报道

支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帮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学子圆梦

助寒门学子成为国之栋梁

附各省圆梦行动申请及捐赠通道(更新ing)

原标题:《寻找希望足迹|当年那个说“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来把握”的少年,现在怎么样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