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研讨会论文摘编 | 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时代价值(下)

2022-08-16 19: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首届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大红楼举办。与会者围绕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孕育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了富有新意和值得借鉴的学术观点。本次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学术界、理论界、文博界的高度关注,半年时间共收到130余篇学术论文。现精选刊发部分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以飨读者。

三、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继承革命文化的意义在于:

(一)继承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有形的“硬实力”竞争以外,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成为了现代化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要提高话语权,首先就要对自己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对既有文化的认同、对现实文化的定力和对未来文化的信念。简单地说,文化自信就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互动过程中,拥有一种高度而健康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就是清晰地知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能够清晰明白这几点的人,就会有坚定的自信。对于文化也是如此,对文化有着良好的自我认同,才能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曾有文化自信受到极大损伤的历史经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逐渐恢复了文化自信。今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自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从现实来看,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存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冲击不断,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坚定文化自信,最关键的就是唤起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主动维护文化安全。革命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爱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发挥革命文化以文化人功能,有效维护文化安全,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继承革命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华民族有着民族复兴的情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的过程。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发扬革命精神,战胜了无数困难和风险挑战,经过接力探索与奋斗,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如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高铁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2020年,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危难中,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斗争越是艰险,就越需要精神的力量作为支撑。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鼎故革新”的创新精神、“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彰显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激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三)继承革命文化是基于历史维度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在新时代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时代价值梦想,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夯实和扩充党执政基础的现实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基于历史维度,寻找和挖掘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历史资源。革命文化蕴含着开展群众工作的丰富思想和实践经验。井冈山斗争时期,党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样细微的规定,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是如何维护群众利益的。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徐家穷得连一床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女红军把她们身上唯一的行军被用剪刀剪成两半,一半留给了徐解秀。革命文化资源生动丰富,极富感染力,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英雄人物,将人民群众带回历史场景,讲清中国共产党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从内心深处激发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总之,革命文化是在救亡图存的革命行动中孕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作者:申艳丽,北京市密云区委党校讲师

原标题:《研讨会论文摘编 | 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时代价值(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