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滴水成湖向海而生:临港新片区创新开放结硕果,扬帆远航正当时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贺梨萍
2022-08-20 07:13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从太空俯瞰上海,位于城市东南方的滴水湖呈严格的几何圆形,如一颗翡翠与不远处的太平洋交相辉映。

滴水成湖,向海而生。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扮演着不一般的角色、实现不寻常的作为、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自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以来,3年间这片热土昼夜不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拔地而起的崭新高楼旁边,依旧塔吊林立,提示着城市面貌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不止于景观,临港新片区的内在基因这三年也以最快的速度持续“进化”,不断注入“创新”和“开放”。

奋发有为的新片区,正在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已完成90%,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累计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形成87个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案例,其中36个为全国首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和全市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实践探索全面展开,高端要素加速集聚,经济发展动能强劲,交出了令人振奋的答卷。三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602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47.6亿元;其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161.8亿元。累计签约项目1196个,涉及投资额超650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超300个,涉及投资额超4200亿元。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动力装备等产业,正在向各自的高地扎实迈进。因产业而集聚在此的人才,也在以办公楼和车间外的衣食住行,催生着一座宜居宜业滨海新城的诞生。

临港的建设仍在马不停蹄,创新和开放会不断向更深更广处推进。如何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探索的样本”将会在这里日臻完善。

三年夯基垒台,今朝扬帆远航。

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 微信公众号@浦东发布 图

试制度探新路扩大开放

“新路”的内生动力来自制度性的创新。 

《总体方案》中明确的发展目标之一为,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也就是,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洪林介绍,临港新片区现已基本建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充分用好国家、上海市赋予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总体方案78项任务完成90%,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形成全国和全市首创性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IC 资料图

贸易自由方面,建设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完成两期封关运作,推进三期扩区,培育保税研发、保税维修、保税制造、保税展示交易等创新业态;对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实施“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实施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交通运输、装卸搬运和仓储服务免征增值税政策;海关总署制定出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监管办法,系统性重塑海关监管作业全流程,实施特殊的申报模式、贸易管制、区内管理、统计制度、信息化管理和协同管理的海关监管新模式。

投资自由方面,成立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首家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支持开展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建立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机制,出台首批行业性反垄断合规制度文件等。

资金自由方面,在全国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户,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于登记,建立跨境结算便利化“白名单”制度,成立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约5900亿元风险保障等。

运输自由方面,率先开展外资班轮公司非五星旗国际航行船舶沿海捎带业务,建设洋山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东北亚空箱交换中心。开展沪浙跨港区跨关区国际航行船舶供油试点,洋山港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三个可以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保税液化天然气“船到船”加注的港口等。

人员自由方面,率先探索建立电子口岸签证机制,实施外籍人才最长5年工作类居留许可,建立直接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永久居留机制和“绿色通道”,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80个工作日缩短至90个工作日。完善外国人才引进政策,对紧缺急需人才一次性给予2年以上的工作许可等。

数据便利方面,完成全国首家汽车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设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存证中心;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正面清单、分类分级和存证传输管理制度,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设立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亚洲领先的超算中心等一批大规模高等级云数据中心。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改处处长吴群峰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站在三周年这一关键节点上,总结建设成果和探讨下一步行动时,“我们需要回头去看为什么设立临港新片区。”

“《总体方案》要求新片区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要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开展更大力度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的探索和试点。”

在吴群峰看来,临港需要给出的是突破力度最大、对国家最有意义、在全国最有影响力、显示度最明显,同时对产业带动作用最强的制度创新。他同时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制度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我们的制度创新都是源于实际的需要、现实的考虑,是为了解决这些市场主体本身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吴群峰强调,临港最重要的目标仍然是代表国家去试制度、探新路,去扩大开放,“为整个国家去积累地方的经验,去提供我们新片区探索的样板,这是最重要的。”

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极”和“发动机”

三年来积蓄的内生动力,正在展示着其力量。

临港新片区正紧盯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目标和强化“五个重要”的定位,胸怀全局、放眼世界、把握时代,提高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大局意识和能力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开放体系,增强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吸附力,提升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排头兵、先行者的作用。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表示,三年来,临港新片区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全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新注册企业超6.4万家,日均新设企业约9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0.2%、43%、59.2%。

今年1-7月,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临港新片区主要经济指标仍实现逆势上扬,初步统计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4%,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8%。“为上海市经济稳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临港聚焦前沿产业,打造“4+2+2”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优势产业,氢能、绿色再制造两大未来产业。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新片区肩负的第一道使命即是,“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打造安全、完整、可靠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他认为,临港已经由此前的“产业为主”蜕变为“产业和科技创新并驾齐驱”,“通过努力,我们已经在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纵向打通产业链,横向培育生态链,把产业的规划图转化为一张张落地的作战图,进而转化为产业的发展图。”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临港新片区目前已集聚积塔、新昇、中微、格科、闻泰、中芯东方、韦尔、江波龙、寒武纪等各类行业龙头或重点企业,覆盖芯片设计、制造、材料、装备、封测等各个领域,初步构建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体系。

近日发布的《临港新片区加速壮大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明确2025年发展目标为:一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二是技术创新,芯片设计重点产品进入国内顶尖水平;芯片制造工艺进入国际前列;装备材料关键“卡脖子”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三是企业培育,形成5家国内外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5家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设备材料企业、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调研员吴海涛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集成电路是目前非常受关注的一个产业,同时也是临港新片区承载国家战略重点布局的一个前沿产业。“就整个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未来描述的一个产业前景来看,实际上新片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

他谈到,经过前三年的积累,后三年项目会开始逐步地产出贡献,这需要一个过程。“就集成电路产业链而言,新片区也在积极布局装备和材料领域,目前可能也是这个领域内国内和国外技术水平相差比较大的环节。”吴海涛补充道。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片年轻的创新热土上,不容忽视的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其中的典型,这也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2022年6月14日拍摄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也是特斯拉在美国之外首个超级工厂。就在最近的8月13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从而在3年内实现了生产整车破百万。

2021年10月,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和数据中心也正式落成。特斯拉亚太区研发工程总监王文佳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这个研发中心是特斯拉首个设置在海外的研发中心,而且是以整车制造为基础,包括了软件、硬件、电子、材料、动力和能源工程,也包括了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都是在中国本地落地。我们希望,未来不仅仅是制造从上海出口的产品,同时也能够生产出更多从这里走向全世界的高精尖技术。”

目前,围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和上汽集团临港生产基地,临港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的态势。2021年,临港新片区汽车产值规模突破1700亿元,连续两年“翻一番”,约占全市1/5。整车产量突破75万辆,约占全市1/4,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值规模突破1400亿元,约占上海市4/5;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约占上海市4/5。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的背后离不开前述的制度创新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即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特斯拉速度和上海速度。

这样的“速度”也在逐渐成为临港新片区的“新常态”。2021年8月,疫情期间备受关注的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下称“康希诺”)在临港注册成立了康希诺(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康希诺上海”)。该公司承载着康希诺生物新技术平台产业建设的核心战略,即mRNA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

康希诺副总裁、康希诺上海总经理刘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康希诺上海于去年10月正式落地临港,“我们购买的定制厂房还在建造中。因为需要尽快具备新冠mRNA疫苗的产业化能力,我们希望厂房在去年年底前要完成交付。”最后仅用2个月,2021年11月底,康希诺定制厂房正式交付,是智造园十期最早交付的厂房,“提前完成了我们的需求,这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到临港的高效率。”

总结前三年,核心在于夯基垒台。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临港新片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指出,临港新片区力争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3万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临港同时正式启动了“滴水湖AI创新港”,并推出了“临港新片区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陆瑜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无论是政策层面的激励,还是应用场景清单的统筹发布,政府在“搭舞台”。“我们最新版的政策重心在于,特别鼓励人工智能从研发和实验阶段转化成产品、转化成落地、转化成场景阶段,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们重点去给予支持。”

上海海关自贸处处长万骏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以一线径予放行为例,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区内将近一半的企业已经充分运用这一制度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一线径予放行总批数较去年同期增长6倍。那么下一步怎么来进一步来扩大它的利用率,把它做好?”

万骏认为,新片区设立三周年之际,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创新制度进一步向成果来转换,这是一个核心。

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肩负新的使命、注入新的动力后,来到这里的人们,将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城市?

临港新片区的目标是打造成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建成独立的综合性现代化海滨节点城市。“智慧、低碳、韧性”的理念贯穿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全过程。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杰表示,在这个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围绕临港新片区的特色,“这是需求足够、供给不够的一个新城,所以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围绕着‘供给侧改革’,这个‘供给侧改革’关键是如何能做到高品质的规划和高能级的供给。”

吴杰强调,临港新片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本着“深度超前、功能完备、服务人才”的原则。

据介绍,临港新片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推进区域开发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区、科创总部湾、滴水湖金融湾、顶尖科学家论坛会址、中银西岛等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加速建设。

地铁16号线增开直达、大站车班次,持续为对外交通提效增能;两港大道中段和北段快速路、S2海港大道立交、申港大道等对外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沪通铁路二期和南汇支线下盐路站先开点已开工建设。

三年来,内部累计新改建道路累计开工总里程150公里,完工93公里,“环+射”的道路网络结构基本形成;中运量运营里程41公里,主城区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60%。

因产业集聚迅速导入的人才在这里也日渐感受到便利。除了崭新的办公楼宇陆续投入使用、交通日益发达之外,对他们至关重要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也在大变样。

浦东新区建平临港小学 微信公众号@上海浦东教育 图

据介绍,三年来新开办上师大附属浦东临港小学、建平临港中学等13所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100%,推进“市六-临港”紧密型健康联合体落地,加快建设社区嵌入式和家门口养老服务体系,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

新增住房建筑面积847万平方米。新增30万平方米商业体,形成“市级、地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三级体系。新建城市绿道65公里,新增绿地面积440公顷,水功能区达标率稳定在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1.7%。

就在8月12日的一场签约中,总投资额超180亿元的24个项目中,城市功能项目11个,包括了万达星海汇、奥特曼酒店、港城广场图书馆、华东师大附属浦东临港小学、幼儿园等项目。

以教育为例,临港管委会社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在新片区成立之前,这块区域的社会事业,尤其是教育,是有短板的,“前几年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源供给跟不上人口快速导入的节奏。”

该负责人认为,前期加快建设学校在解决入学需求矛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主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4所和1个国际部延伸教学点。共有中小幼在编教师2500余人;学生约3万人,近两年来同比增长21%。“十四五”期间,将分步分批新建至少39所学校。

同时,临港新片区试行基础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以来,已引进特级教师(正高级)3名,培养正高级教师1名,交流特级校长2名、特级教师1名,示范引领奖励惠及178名基础教育人才。此外,人才住房综合保障政策,优先享受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定向微调等政策,以及落户加分政策等,均在合力发挥对教育人才的“磁吸效应”。

 “建设学校,是‘造好壳’,怎么样把一些好的资源放进去,这比‘造壳’更重要。”该负责人如是表示。

未来的临港新片区最终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吴杰如此表述: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临港新片区将建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这将是一座有吸引力、有感召力的新城,让这里的人引以为豪,让来过的人为之倾心,让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责任编辑:李跃群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