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雅克履新哥大建筑学院,海泽营造沙漠之城

陆林汉 黄松 高丹 叶榕
2022-08-22 07:0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回顾一周以来的艺术界,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院将迎来新院长——51岁的建筑师安德烈·雅克;历时半个世纪,美国大地艺术家迈克尔·海泽在内华达沙漠中的巨大装置《城市》终于完成,9月2日,这一项目将正式开放。

在京沪苏三城,刘毅、贺鹏飞、李若姮、黄罕勇各出展览,呈现雕塑、绘画和玉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建筑师安德烈·雅克

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新院长

安德烈·雅克

近日,51岁的建筑师安德烈·雅克 (Andrés Jaque) 将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院的新院长。

安德烈·雅克,1971年出生于西班牙,博士毕业于马德里高等建筑技术学院。他所创立的公司是一家位于纽约和西班牙马德里的建筑事务所,从事各类策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前卫装置艺术、互动空间等设计项目。

雅克自2013 年以来一直在研究院任教,并教授高级建筑设计理论的课程。

安德烈·雅克参与设计的COSMO水净化装置

雅克的公司成立于2003年,设计出了富有形式感和色彩感的作品,这些作品解决了社会包容性和环境责任问题,例如早期的一个项目,将天主教神学院改造为老年牧师之家,以及在马德里的一所校园设计。而在伊比沙岛(Ibiza)的一栋房屋设计中,他精心设计了玻璃凉亭,并以黄绿色作为装饰,以保护当地的植物物种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他在一次采访中说:“现在,建筑需要包容与混乱,而不是排斥和纯粹。”

此外,雅克曾担任策展人,为博物馆策划了多个展览,包括201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青年建筑师项目,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等。他的作品被广泛出版和展出。

现在,雅克将引导着建筑、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以及历史保护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他说,建筑教育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该领域在姗姗来迟地应对“包容性、不平等和根本性的气候危机”。他计划在建筑学院推进一些措施,以增加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和教师数量。(文/陆林汉)

美国|大地艺术家迈克尔·海泽

历时半个世纪的沙漠史诗《城市》

历时半个世纪,美国大地艺术家迈克尔·海泽 (Michael Heizer) 在内华达沙漠中的巨大装置《城市》(City,1970-2022)终于完成。8月19日,为资助这个史诗般的项目而成立的 Triple Aught 基金会宣布,9月2日起,这件作品将对预约观众开放。

《城市》被认为是一件史诗级的当代艺术作品,它耗费数千万美元、分布在一个超过一英里半长和半英里宽的场地上,部分由泥土、岩石和混凝土组成,让人想起后工业景观、中美洲建筑群、美洲原住民墓冢或埃及仪式建筑等久违的文明。

迈克尔·海泽,《城市》,1970-2022年,
照片版权:BEN BLACKWELL/©MICHAEL HEIZER 和 TRIPLE AUGHT基金会

迈克尔·海泽以作品的巨大规模和创新材料而闻名。他将传统引入大地艺术中,使环境与作品完美结合。对岩石、土地及沙漠景观的利用,构成了海泽艺术创作的核心美学。与他的许多作品一样,该项目涉及对景观的直接干预,艺术家通过优雅、简约的形式对风景进行了改造。也正因为如此宏大的野心,让董事会成员包括海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高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格伦·洛瑞、收藏家和Glenstone联合创始人艾米丽·魏·拉尔斯以及高古轩高级总监卡拉·范德·维格,以及海泽最早和最长的支持者之一的经销商弗吉尼亚·德万。

在一份声明中,德万说:“迈克尔·海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我今天仍然相信海泽创立这座‘城市’时的想法。他完成了本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历经数十年的创作,我很幸运,见证了这件变革性雕塑的诞生。”(文/黄松)

上海|艺术家刘毅

用雕塑呈现屏幕中的绘画

刘毅肖像

8月18日,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推出天台艺术季第四季,展现了艺术家刘毅的现场创作项目《从来没有,无聊的,时候》,呈现一系列延续自艺术家手机屏幕绘画系列的雕塑、装置及行为作品。

自2015年4月开始,艺术家刘毅每天在手机屏幕上用手指画画,并将完成的画作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这项“工作”很快成为刘毅生活的一部分:当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几近等同于义肢般的存在,这种以指尖接触电子屏幕完成的创作如同对艺术家情感自然而然的数字化延展。

刘毅雕塑

此次天台艺术季的展品原型均来自刘毅在复星艺术中心四层天台及咖啡厅写生、休憩时随性而起的手机绘画。三件雕塑作品的原稿创作于冬季的一个平常天,被“屏幕蓝”色彩放大的手指在上海外滩的天际线之间停留、漫步和跳舞。对于刘毅而言,“从来没有,无聊的,时候”应是生活的常态,同时也是通向另一重宇宙的起点。

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日益成为人们了解现实世界的重要渠道,疫情带来的线下交流受限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数字化的生活对“真实”物理空间的侵占。然而何为“真实”?在“真实”之外,想象力留给我们的空间难道不是同样的有趣和重要吗?将想象力的生发在现实中自由地去实现,正是刘毅眼中艺术最为动人之处。刘毅作品将展至10月16日。(文/陆林汉)

北京|艺术家贺鹏飞

从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汲取灵感

贺鹏飞

8月20日,“秘境·萨拉乌苏——贺鹏飞绘画作品展”&“墨趣·抽象与具象之碰撞——贺鹏飞师友合作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呈现。

考古使自然中沉寂千万年的残片再次发声。图腾、符号、文字、器物、化石、遗迹、遗址错综复杂地构筑起、拼合成一段段记录了文明的历史影像,震撼而磅礴。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是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是在我国最早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萨拉乌苏在蒙语中意为黄色的水,从空中鸟瞰萨拉乌苏河,浑黄壮阔,闪耀着几万年前河套人的文明之光。

在一次回乡采风的机缘下,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为艺术家贺鹏飞打开了一个神秘世界的大门。他将那些斑驳的地质风貌、销声匿迹的远古神兽以粗犷、庞大、离奇、荒诞、可疑而又绚烂的表现手法进行视觉呈现。

贺鹏飞作品

贺鹏飞在自序中分享道:“2021年,有幸获得了两段完整的可以静心独处的时间。纸张画具不离身的我倒也随遇而安,想着终于可以有时间抛开杂念,沉淀自我,试着利用这些年的绘画经验将画油画的抽象感受通过水墨的方式进行呈现。起初,我对这种尝试并没有足够的底气。因为在最初开始画画的那几年,油画的表达张力简直令我着了魔。油画丰富而绚丽的色彩、不拘形式的视觉冲击力恰能将我内在的精神感受直观地抒发出来。”

山建宁、贺鹏飞 《晨辉》

贺鹏飞认为国画更考验基本功,落笔分毫不能有差,本着一种钦慕于师友们纯青技法的进行新的尝试的考量,贺鹏飞将自己创作的或泼墨或泼洒的“半成品”托付于师友前辈们,请他们自由发挥创意,或添或改,或剪或裁,不拘形式地完成创作。经过师友前辈们的妙笔点睛,作品变得更加灵动而多义性。(文/高丹)

北京|艺术家李若姮

迷失与发现:文明冲突中的艺术档案

李若姮

8月19日起,李若姮“迷失与发现:文明冲突中的艺术档案”艺术展在北京第零空间呈现。

艺术家李若姮对不同历史背景造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非常感兴趣。她的迷失与发现系列作品就是基于她的旅行观察和对博物馆、画廊、各个部落的实地调研和图像类信息搜集以及与当地人交谈与访问中获得的一手资料所进行的创作。

李若姮介绍,哥伦比亚土著人相信,人的精神可以附着并转移为其他的生物形态,暂时改变为鸟或青蛙或为蜥蜴作为蛇形等。以生物形态的转变可以体验不同的生命形式跟生命角度。因此出现了以大量的黄金制作的动物的图腾以及饰品。他们的艺术造诣不仅夸张生动,而且有着极高的工艺性。更多的它代表了在特定的原始社会一种极高的和谐,人跟自然共生以及对自然敬畏的宗教文化跟精神文化。

2014年,李若姮记录了不同国家地区对以色列的民族历史与国家政治的解读。她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人类的共性——对于爱与和平的渴望。此次展出的“以色列档案——《战争与和平》”系列就是以客观纪实方式反映出国际社会文化的悲剧性和复杂性。

以色列档案——《战争与和平》

李若姮认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交接地区的隔离墙是当地政治文化冲突的写照。很多当地艺术家在隔离墙上涂鸦创作,用这种艺术形式为他们自己发声,因此,我还原了小尺寸的隔离墙,重塑了当地紧张的政治态度,以及艺术家们的和平渴望。”

在“中国档案——《西便门记忆碎片》”系列中,李若姮以象征主义手法制作的装置系列作品,书写自己儿时生活于北京西便门地区的记忆档案。该装置系列作品集绘画、雕塑、装置、现成品、手记于一体,记忆的碎片通过自由交织、多维融汇。

李若姮作品

在一件作品中,李若姮取材于废弃的邮箱,主要是信件和锁。“这些锁隐喻着更私密的信息。信件上一致的地址,强调发生在西便门社区的事件和时间。该作品通过强调西便门社区的变化,也隐喻着北京的时代变化和人口变迁。”(文/高丹)

苏州|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黄罕勇

个展“向美而生”:以中国传统瑞兽为创作母题

8月20日,“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黄罕勇海派玉雕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本馆忠王府楠木厅正式开幕。此次展览共计参展作品83件/套。

海派玉雕是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申城。它具备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精神,前承明清玉雕之精华,融合苏派、京派、扬派玉雕的工艺特点,以技法精妙和文化融合闻于四方。

作为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黄罕勇先生对“海派”一词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惯以“河流汇成海”的比喻来取代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概念。在黄罕勇眼中,“海派”亦是“无派”,因为它博采众长,是不同派系融合的结果,而融合则催生了新的概念、新的内容,这正是黄罕勇创作的灵感基石。

黄罕勇 红皮瑞兽

1993年,年轻的黄罕勇进入玉雕艺术的殿堂,初学人物雕刻。2000年,黄罕勇开始以中国传统瑞兽为创作母题。他雕琢的玉兽,突出玉料与生俱来的美感,造型设计上更强调神态的深化,充满鲜活的生命力。黄罕勇的玉雕一直不断地冲破固有束缚,同时又将自己维系在传统的中华文化脉络之中。

开幕当天,主办方介绍,此次展示是苏州博物馆全新策划推出的“向美而生·长三角非遗系列”展览的首展,“我们希望以此为开端,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各类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充分结合长三角地区工艺美术资源特色、良好文化氛围和创新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优质非遗手工艺的宣传、展示与传播,展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工艺的共融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中来。”

据悉,此次展览,黄罕勇还向苏州博物馆捐赠了他的玉雕作品《云上》。(文/叶榕)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