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语版《雷雨》重演了,进剧场看戏的几乎都是年轻人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22-08-22 10:11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继今年年初尝试演出了首轮方言话剧《雷雨》票房火热后,由宝山沪剧团演出的这部试水之作将在本月底再度归来,从8月31日至9月2日在上海逸夫舞台演出三场。这部由沪剧团表演的方言话剧,在首轮8场演出收获了将近100万的票房,不仅覆盖了制作成本还有了盈余,这让宝山沪剧团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感到五味杂陈。

主创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最近十年,宝山沪剧团揽获国内各大最高舞台剧奖项的沪剧《挑山女人》在全国各地上演,但很少能够依靠票房回收演出成本。“《挑山女人》做了十年,也没有哪一轮演出有《雷雨》这样的票房,靠观众自发买票能有这样的收益。”

《雷雨》剧照。

“观众80%都是年轻人,有学生、有白领,由上海观众,也有不少新上海人。”对于剧场里观众的变化,华雯也颇有感慨,这一版《雷雨》,剧场里的观众群有了很大的变化,和以前看沪剧的观众有了很大的不同。

对于华雯和宝山沪剧团来说,年初试水方言话剧,正是出于对沪剧和沪语的“自救”。“看沪剧的观众越来越少是不争事实,而说上海话的人其实也已经越来越少。早些年沪剧招生,就已经到了要跨江招募的地步。找来的学员上海话都是从头开始教。这几年,不但上海本地小囡不讲上海话,就连中老年人也因讲多了普通话,方言有退化现象。要是大家连上海话都不说了,沪剧真是没戏唱了。”在华雯看来,沪剧要振兴,前提是沪语大环境要振兴。为此,任何有助于沪语推广的努力都是值得去做的。

《雷雨》剧照。

沪剧演员“转型”演话剧,宝山沪剧团在表演等很多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调整和摸索,但整出戏依然还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上海话”,这也是沪剧演员所擅长的。而这一轮重演,剧团还在进一步寻找30年代的上海话, 比如上海话“老好”,在剧中就会说“交关好”,父亲母亲则是“爹爹姆妈”。“我们日常说的上海话是当代沪语,与过去的沪语有些许不同。”华雯介绍说。

《雷雨》剧照。

《雷雨》引来了很多新的观众,也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和兴趣。这一轮演出后,大宁剧院和浦东群艺馆的演出也开始加入计划,而长三角很多地方也发来邀请。作为一台小成本制作的舞台剧,方言话剧《雷雨》为剧团打开了更多的市场空间,也给沪剧和沪语文化推广,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