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国军阀大乱斗,游牧民族为什么没有趁机入侵中原?

2022-08-22 16: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众所周知的是,西汉武帝时北攻匈奴,南击百越,西通西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极为密切,到了东汉,也有窦宪北击匈奴,匈奴来附的事迹;晋朝时,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入中原,建立了大大小小十余个国家。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在两汉与晋中间的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身影似乎就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不少人甚至有这么一个疑问,三国时,诸侯割据,中原涂炭,为什么这时候没有爆发类似五胡乱华这样的事件呢?此时的少数民族究竟与中原政权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一、匈奴

两汉时期,北方最强的少数民族莫过于匈奴,始皇筑长城,派蒙恬率三十万士卒戍之。到了汉代,汉初有“白登之围”,遂开启了西汉长达六十多年的和亲政策。武帝即位之后,“履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夺其饶衍之地”,因此匈奴“遂保塞称蕃,世以衰落”。汉武帝的打击使匈奴走上了下坡路。

霍去病北击匈奴

东汉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永元年间,窦宪北击北匈奴,部分匈奴西走,匈奴部落更加一蹶不振。到了三国时期,匈奴已经不再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史书上也鲜见关于匈奴的记载。

汉灵帝中平年间,中山太守张纯联合鲜卑反叛,汉朝遣发匈奴兵来平叛,当时匈奴部落单于栾提羌渠的儿子叫于夫罗,他率军来到中原,恰逢匈奴部落内部发生叛乱,单于被杀,于夫罗也就留在了中原,南匈奴就此也分为了两支。待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之时,这支匈奴部落便成为了流寇,到处劫掠百姓,“因天下扰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

汉献帝初平二年,黑山贼叛乱,抄略魏郡、东郡等地,曹操率军击破之,史载:“太祖邀击眭固(黑山贼首领),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于夫罗不敌曹操,大败,但却未被曹操全歼,剩下的匈奴部落和黑山贼勾结在了一起。

次年,曹操攻打袁术,黑山贼联合于夫罗的匈奴部落佐助袁术,再次被曹操打败。后来于夫罗死,其弟呼厨泉继单于之位。呼厨泉率领的这支匈奴军队,无法回到原本的南匈奴部落,在被曹操击败之后,多次受到鲜卑族的袭击,处境艰难。

陈建斌版曹操

建安元年,南匈奴部落的右贤王去卑还和韩暹护卫汉献帝,与郭汜等人激战。建安二十一年时,或许是实在混不下去了,呼厨泉率领那支匈奴部落来到了许昌,上书希望归附曹操,曹操遂将呼厨泉留下,将去卑遣回了南匈奴部落监国,匈奴自此“匈奴折节,过于汉旧”。之后也就难再看到这支匈奴部落的下落了。

几十年后,西晋八王之乱爆发,为祸中原的少数民族中亦有一支匈奴部落,他们的首领叫刘渊,是于夫罗的孙子,后来成为汉赵的创始人。刘渊的汉化程度高,和这支匈奴部落投降曹操后久居中原分不开关系。

除此之外,曹操在攻破袁绍之后,袁绍的外甥高干降于曹操,但是建安十年曹操计划征乌丸时,高干趁机反叛。建安十一年春,曹操率军征讨高干,高干败,“走入匈奴,求救于单于,单于不受”。匈奴单于拒绝了高干的求救,或许就是因为当时曹操兵强,而南匈奴已经极度衰败,无力再与曹操争斗,也因此并不想因为高干而惹祸上身。

由上可知,匈奴在三国时期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所干的大致就是一些劫掠百姓的勾当,但是遇见曹操这样的硬茬,就只有挨打的份了,他们并没有能力对中原地区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和破坏。此时对中原地区构成较大威胁的实际上是乌丸和鲜卑两个少数民族。

二、乌丸

此时的乌丸和鲜卑已经取代了昔日的匈奴,成为了北方两大安全隐患。

裴松之在《三国志》中引《魏书》说,乌丸是东胡之后。昔日汉初匈奴力强,冒顿单于灭其国,其部落余众聚保于乌丸山,因此得名。乌丸与匈奴一样,是一个善骑射,遂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起初,乌丸臣服于匈奴部落,受到匈奴部落的欺凌,在壹衍鞮担任匈奴单于时,乌丸转弱为强,与匈奴部落展开了激战,以报当年冒顿灭国之仇。

东汉光武帝时曾经派遣马援北击乌丸,无功而返,而此时的匈奴也不敌乌丸,被乌丸打得不得不进行大迁徙,“匈奴转徙千里,漠南地空”。此后的乌丸盘踞北方,时而接受汉朝的招安,为汉朝侦备,攻击匈奴、鲜卑,但时而又与匈奴、鲜卑等联合寇略代郡、上谷、五原等地,可谓反复无常。东汉末年时,乌丸再度依附汉朝,顺帝时,乌丸击败鲜卑有功,乌丸诸王“还皆拜为率众王,赐束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乌丸趁机攻破幽州,劫掠汉朝百姓十多万户。早在这之前,也就是灵帝时,中山太守张纯伙同乌丸再次叛乱,张纯为三郡乌丸元帅,率军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杀害百姓无数。等到袁绍据有河北之地时,与乌丸相邻。袁绍深知乌丸铁骑的战斗力,因此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极力笼络乌丸部落,当时乌丸部落最强的势力当属蹋顿单于,袁绍对他更加礼遇,乌丸遂为袁绍所用。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不久后便撒手人寰。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收聚残兵与曹操相抗,结果和他们老子一样大败,袁尚等人便逃到了乌丸,被蹋顿单于收留。在袁尚的怂恿下,乌丸经常率军南下,寇掠为害。

自从曹操出道以来,基本是攻无不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袁尚和蹋顿这两颗眼中钉曹操又岂会忽略?在乌丸寇掠北方诸地后不久,曹操便决定北击乌丸,还特意派人开凿水渠以备战,曹操为之取名“平虏渠”。

建安十二年秋七月,曹操率军北征乌丸。在距离柳城二百里的地方时,乌丸得知了曹操率军而来的消息,袁尚、袁熙、蹋顿和乌丸诸王率军来迎战,在白狼山这个地方两军相遇。当时乌丸铁骑天下闻名,曹军见乌丸军盛,而曹操的军队重车还在后头,在场的士兵连披甲的都不多,因此军中遂生怯意。

在这个关键时候,曹操登高判断乌丸虽然军容强盛,但是军形不整,若此时发动攻击,或许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曹操果断下令让张辽为先锋,率奇兵攻之,彪悍的乌丸铁骑竟然全员崩溃,曹操斩杀蹋顿以下诸王,俘虏了胡、汉人口近二十余万。乌丸其余部落的首领诸如速僕丸等和袁尚、袁熙等人弃族人而不顾,逃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

可惜这次袁尚等人打错了算盘,公孙康见曹操锐不可当,急忙斩下袁尚等人的头颅奉上,乌丸之乱遂平息。同年的十一月,曹操至易水,代郡乌丸首领普富卢、上郡乌丸那楼来贺,昭示着乌丸部落对曹操的臣服。

也就是在此次北征乌桓还朝的路上,曹操写下了名篇《观沧海》,当我们知晓了这一段历史之后,就不难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的博大与豪放。

鲍国安版曹操

而早在曹操征讨蹋顿之前,有一个叫阎柔的人所率领的乌丸部落便率先臣服于曹操,阎柔是一个汉人,但他不仅仅是乌丸部落的首领,还是一个鲜卑部落的首领,他投降曹操时,这部分鲜卑人也都向曹操俯首称臣。曹操征讨蹋顿成功之后,便将包括阎柔所统部在内的众多乌丸部落悉数内迁,让他们居于中原,乌丸铁骑遂又转为曹操所用。

有意思的是,魏明帝景初年间,毋丘俭率军征讨辽东,这里居然还残留着两支乌丸部落,据他们所说,他们是当初跟随袁尚来到的此处。当年曹操内迁乌丸的时候,似乎把这两支给忘了,这两支乌丸部落“闻俭军至,率众五千余人降”,大有怕又赶不上趟的感觉。

三、鲜卑

鲜卑一族,《三国志》记其亦是东胡之后,因别居鲜卑山,因称为鲜卑。在三国前期与乌丸、匈奴等少数民族一起寇掠中原,阎柔降于曹操之后,鲜卑部落的首领扶罗韩、步度根和轲比能等皆降,后来代郡乌丸能臣氐复叛,扶罗韩、轲比能等人又跟着能臣氐叛乱,但是能臣氐见扶罗韩势力强盛,遂教唆轲比能杀了扶罗韩,鲜卑两部就此结下了梁子。

轲比能这个人勇健多谋,颇习汉法,史称“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他伙同乌丸叛乱之后,曹操派遣曹彰率军征讨轲比能,轲比能大败而逃,之后又款降于曹魏,可谓是反复无常。曹丕继位之后,轲比能派人献马,表现出了款服之意,曹丕遂立轲比能为附义王。

事实证明,轲比能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与曹魏交好之后,他继续放出交好信息,相继释放了昔日掳掠的魏人,还驱牛马到边关互市,轲比能的势力逐渐强盛了起来。之后轲比能与鲜卑首领步度根、素利交恶,步度根势弱不敌轲比能,便怂恿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加入了他们。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

当时的乌丸校尉田豫见鲜卑不和,遂从中撮合,平息双方战火。轲比能阳奉阴违,答应停战之后复击素利,田豫忍无可忍,派兵征讨轲比能,轲比能见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力,便耍了一点政治手段。他写信给当时朝中的一个大臣,说自己开战都是因为步度根、素利等人多番对他挑衅,自己是无辜的云云,没想到这事让曹丕知道了,曹丕遂下令田豫停止攻击,并且安抚轲比能。曹丕的这个决定让轲比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此后轲比能“遂强盛,控弦十余万骑”“余部大人皆敬惮之”,鲜卑各部再也没有能和轲比能相抗衡的了。

轲比能的日益强大,对曹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轲比能见自己势力日强,对曹魏的不臣之心也日益膨胀。太和二年,田豫的使者夏舍被轲比能的女婿所杀,田豫再度发兵征讨轲比能,但是没想到这次田豫反倒被轲比能率军包围了七天,几近绝境。上谷太守阎志(阎柔的弟弟)与鲜卑向来交好,最后还是他劝谕轲比能,这才使得轲比能退兵解了田豫之围。

但是轲比能羽翼已丰,之后更加放肆,与步度根联手反叛,并州刺史毕轨遣军征讨,大败而归,甚至统帅苏尚、董弼都身死人手。太和三年,大臣王熊献计派遣刺客刺杀了轲比能,轲比能死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鲜卑之患稍解。

除了匈奴、鲜卑、乌丸等少数民族之外,当时的北方还有夫余、高句丽、东沃沮、濊貊等少数民族,但这些民族要不就是离中原较远,要不就是势弱无力南下,对中原的威胁较小。在这些众多少数民族政权中,与中原王朝联系最为密切的当属高句丽。

王莽时,朝廷遣发高句丽的军队征讨匈奴,高句丽不听,王莽强发之,没想到高句丽的军队大面积逃跑为盗,为祸百姓,辽西大尹田谭都死在了这些高句丽盗贼手上。王莽大怒,不仅下令极力剿杀这些高句丽士兵,还将高句丽的名字改为了“下句丽”,令人啼笑皆非。

东汉时,高句丽时不时寇掠汉朝边境,“至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顺、恒之间,复犯辽东”等等。魏齐王曹芳正始三年,高句丽再次进犯,这一次曹魏不再惯着高句丽了,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军征讨,正始五年“斩获首虏以千数”,正始六年“诸所诛纳八千余口”,高句丽对曹魏的威胁稍解。

高句丽狩猎壁画

四、与西域的联系

上面所谈到的匈奴、鲜卑、乌丸、高句丽等部落大都居于辽东、漠北等地,并没有涉及到以河西为代表的西域等地,但事实上,自汉武帝派张骞西通西域之后,这个地区就一直是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联系密切的地区,就算是诸侯混战的三国也不例外。

在河西、凉州等地分布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羌人和氐人,羌族和氐族是两个十分古老的民族,《诗经·商颂》中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不敢来享,莫不敢来王”,《后汉书》中也有《西羌传》,其中描述羌人的分布地域,也大致在凉州一带。

汉武帝时,发兵“北却匈奴,西逐诸羌……道通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羌人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直到王莽篡汉之后,羌族趁机又回到了故地。东汉建立之后,与羌人的矛盾冲突不断,东汉朝廷还为此专门设立了“胡羌校尉”,和之前我们提到的“胡乌丸校尉”田豫的职责相当。桓、灵二帝时,朝纲紊乱,政治腐败,社会剥削严重,导致羌、汉矛盾升级,以至于桓、灵两朝时羌人的叛乱此起彼伏,一浪更比一浪高。

汉灵帝中平年间,“北地先零羌及枹 罕、河关群盗反”,羌人杀胡羌校尉冷徵,十分嚣张。在这次叛乱中,西州汉族豪强边章、韩遂也参与其中,为羌人出谋划策。叛乱结束之后,朝廷分凉州为四郡,企图分而治,没想到四郡居然相互攻讦,更加削弱了东汉朝廷对凉州等地的控制。

曹操统一北方之时,对河西凉州之地并不是十分重视,而是采取了羁靡安抚的政策。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意识到了统一南北无望,遂专心经营北方,凉州等地也进入了曹操的视线当中。当时割据凉州等地的有马超、韩遂等人,曹操各个击破,迫使马超南奔刘备,韩遂被部下斩杀,凉州等地遂纳入了曹操的统治范围。

平定凉州之后,曹操命苏则为金城太守,苏则到任之后所见景象一片凋敝,饿殍遍野,更棘手的是当地羌人聚集,稍有不慎便会重演灵帝中平年间的叛乱。因此,苏则“外招抚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这说明苏则充分意识到了当地的民族复杂性,在招抚政策之中特意照顾到了羌人的利益。史书上记载,到曹丕继位之时,金城郡人口日渐充实,百姓安堵,戎狄款服,尖锐的民族矛盾终于有所缓和了。

尽管如此,凉州一带的胡人反叛依然时不时发生。曹丕继位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调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凉州刺史的职责不仅要管辖河西诸郡,还要“领戍己校尉,护西域”。这一举措遭到河西凉州等地方豪强势力的反对,张掖的张进起兵叛乱,以抗议曹丕的这一决策,在这场叛乱之中,就有不少羌胡参与。

在这场风波过后的次年,凉州又爆发了卢水胡叛乱。所谓的卢水胡就是北方迁到河西的一支少数民族,魏文帝延康元年,卢水胡纳款于曹魏,但于次年旋叛。继卢水胡叛乱之后,酒泉的苏衡又“与羌豪邻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其中又充斥着羌胡的身影。为了安抚这些不安分的羌胡,曹魏采取了两手举措,一方面筑要塞,备精兵,以防不测;另一方面又大力招抚羌胡,宣谕百姓,大力发展经济,使之安居乐业。

魏明帝曹睿继位之后,凉州叛乱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曹睿逐渐将重心转向了大力开发凉州,并且意图与西域诸国重建联系。当时的凉州刺史徐邈不仅广开盐池,用盐换取羌胡的粮食,对羌胡在法律上也较为宽容,借此在双方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在他的治理之下,凉州等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同时西域与曹魏的联系也密切起来,“西域流通,荒戎入贡”。

西域三十六国

除徐邈之外,当时的敦煌太守仓慈也对缓和民族关系,加强曹魏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西贸易的中转战,但是西域商人在经过敦煌时很容易遭到敦煌当地豪强势力的盘剥,仓慈到任之后,对这些少数民族实施保护举措,对于西域商人“欲诣洛阳,为封过所(通行证),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少数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保证,中西之间的联系也重新被建立起来。

敦煌古城

《三国·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曹魏建立之后西域的状况为“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故事”,“略如汉故事”,这表明此时这些与曹魏建立了联系的西域诸国,不仅向曹魏朝贡称臣,还与之贸易往来。

文史君说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印象中的三国似乎就是一个军阀混战,诸侯割据的时代,与外族的联系较弱。但是,恰恰是因为军阀混战,匈奴、鲜卑和乌丸等北方少数民族作为几股强劲的势力,颇受军阀的青睐,这些少数民族或趁机寇掠中原,或与中原军阀结盟,或叛逃出塞,或于地方作乱,处于亦降亦叛的权衡之中。这几股强劲的势力,往往对中原的政治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三国之所以未能出现类似五胡乱华的局面,笔者以为,尽管中原混战,但是当时的军阀诸如曹操之流,能力卓群,所统帅的军队长年征战,战斗力较强,而反观少数民族一方,虽然对中原的政治势力影响较大,但尚被拒于上阳、代郡、渔谷一带,未能进入中原核心地区,并且此时的乌丸、鲜卑尚处于落后的状态,部落离散,人心不齐,鲜卑人轲比能一死,其种族皆散即为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

齐陈骏、尤成民:《略述三国时期曹魏对河西的经营》,《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马军、尹建东:《试论三国时期山越的发展与演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姜南:《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云南实施的民族政策研究》,《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