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警惕手机“屏幕共享”,全国很多群众被骗几万、几十万、几百万!

大名公安
2022-08-24 1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近年来,随着网络视频会议广泛运用,“屏幕共享”功能逐渐普及。在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利用的新型“诈骗工具”。

仅仅是“屏幕共享”,自己账户里的钱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

什么是屏幕共享 ?

“屏幕共享”相当于手机的录屏操作。它会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全都记录下来,并同步让对方看到,包括弹框显示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也就是说,你在手机上的任何操作,对方电脑上都能看到,包括输入密码、解锁的过程。

此类诈骗中,骗子往往冒充“公检法”或注销校园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平台客服人员等,诱导受害者使用网络会议视频内的“分享屏幕”功能。

一旦受害者使用此功能,即使骗子不主动询问,也能看到受害人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包括输入密码时跳动的字符、收到的验证码等,从而转走受害人卡内资金。

案例

冒充“公检法”屏幕共享在线办案

近日,辖区居民S先生接到一名自称“兰州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称其涉嫌广州一起诈骗案件,让他跟广州警方对接。孙先生在加上所谓的“广州警官”的微信后,这位“警官”便给孙先生发了“通缉令”,并要求孙先生配合调查,否则将给予“强制措施”。

随后,对方与孙先生视频,称因办案需要,要求孙先生提供“保证金”,并将所有存款都集中到一张银行卡上,再把钱转到“安全账户”。

期间,通过“屏幕共享”,对方掌握了孙先生银行卡的账号和密码。孙先生先后跑到多家银行,取出现金,将钱全部存到了一张银行卡上。正当他打算按照对方指示,进行下一步转账时,被民警及时赶到劝阻。在得知孙先生泄露了银行卡号和密码后,银行工作人员立即帮助孙先生修改了密码,幸运的是,银行卡里的近6万元钱没有受到损失。

“屏幕共享”诈骗手法分析

警方通过梳理分析接报案件发现诈骗分子实施“屏幕共享”诈骗基本都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冒充身份

赢得受害人的信任

第二步→引导事主下载软件

实施“屏幕共享”诈骗

在开启“屏幕共享”后,信息又是如何被盗的?通过一段“屏幕共享”使用过程的演示,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诈骗过程。

目前,“屏幕共享”正混合各种形式多样的诈骗出现,利用“屏幕共享”的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还出现在冒充熟人领导屏幕共享确认事务,网络贷款屏幕共享填写资料,兼职刷单屏幕共享确认任务进度等诈骗套路中……

但不管混合什么类型的诈骗,实施诈骗的最后一步都是让受害者使用或下载可以提供“屏幕共享”功能的网络视频会议软件,目的就是偷窥用户手机上的隐私。

因此,只需防范一点,未经确认情况:千万不要随意打开“屏幕共享”。

一图让你看懂

“屏幕共享”新型电诈骗局

↓↓↓

原标题:《警惕手机“屏幕共享”,全国很多群众被骗几万、几十万、几百万!》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