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打开青少年模式却没有内容筛选?社交App还有哪些坑

2022-08-25 16: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日前,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不少互联网企业纷纷跟进。但那些同样聚集了大量未成年人的中长尾社交类App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随机挑选了下载量较为可观的11款社交类App进行测试,一起来看看。

首先,在这11款社交App中,无法设置青少年模式的App有2款。而有些社交App虽然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是打开青少年模式后并没有为青少年做出内容筛选。用户注册登录这些社交App,就会收到大量疑似机器人推送的消息,这些消息不仅含有挑逗性的信息,而且还诱导充值消费。还有1款App在打开青少年模式后,不仅还可以看直播,而且也支持充值打赏。

打赏充值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对未成年人危害更大的是,部分社交App经常被不法分子利用,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于6月1日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显示,2021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较2017年增幅达57.4%,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人数同比上升6倍。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这些带有“社交属性”的App接触未成年人,通过二次元、动漫作为搭讪的话题,慢慢让未成年人放下警惕,诱使未成年人拍摄不雅视频进而牟利。部分不法分子还会通过论坛、群聊、同城、私信等方式发布虚假招聘的内容,引诱未成年人上钩,随后唆使、逼迫未成年人拍摄“软色情”视频或直播。

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在我国1.83亿未成年网民中,70%有自己的社交账号,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安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未成年网络社交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频发,社交平台忽视社会责任,内容管控不严,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是重要诱因。安天移动安全在对社交类App技术检测、分析中发现,诱导未成年人的现象不仅在直播平台出现,在婚恋交友、语音交友、1v1陌生人交友等带有社交属性的平台同样存在。深入调查可以发现,一系列典型案例的背后都有一个利益共同体——“不良公会”。这些逐利的“不良公会”雇佣大量聊天员去找人“交友”赚钱,诱导用户进行充值消费,毫不顾及对方是不是未成年人,这也是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事件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对不良内容较为缺乏鉴别力,对未成年人安全使用网络的保护需要监管机构、网络安全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原标题:《打开青少年模式却没有内容筛选?社交App还有哪些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