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郑板桥《难得糊涂》:“难得糊涂”究竟是什么意思?

2022-08-26 12: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清·郑板桥《难得糊涂》(拓片)

郑板桥的书法《难得糊涂》是一幅有名的书法作品,这几个字写得非常有特点。例如,这个“难”字,它没有像一般的正楷一样写得方方正正,而是写得像一幅画,这4个字虽然是用毛笔按书法的笔法来写的,但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却更像是设计出来的,或像画上去的,和一般正规的、成体系的书法作品是不一样的,它既不是正楷,也不是草书,更不是行书,而是一种书画体。

其实郑板桥本人也是一位画家,所以他的字更强调画意。中国古时候书画是不分家的,叫作“书画同源”,不同于今天的书法家和画家,当然这与当代社会大家学的东西和从事的职业分得太细也有关系。今天我们学画画的人要去学素描和色彩,这种训练方法完全是从西方传来的,而古时候的人是用毛笔画画的,他们的绘画训练往往是从书法开始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郑板桥的这幅《难得糊涂》是“书画同体”的书法。

为什么郑板桥这幅《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会如此受当代人的欢迎呢?首先,郑板桥的字写得非常好看,像画一样,显得很自然,甚至有些散漫,不经意间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是一种自然美,一种画意美和一种散淡之美。其次,就与这4个字所表达的含义有关。郑板桥在“难得糊涂”4个大字的下面还写了几行小字,这几行小字就是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他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通过学习、成长变得聪明其实是不容易的,但是他在这里又说糊涂也难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们要将学到的各种本事都隐藏起来,不外露,外表还要装得很平庸,这其实是很困难的,所以说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然后,他接着写道:“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雕像

郑板桥讲的“退一步,当下心安”,讲的就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的道理,叫作“退后一步自然宽”。就是说有时候,人不能够太执着于某种东西,如果太想得到,或者说对某件东西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执念”(偏执的念想)状态,他反而得不到,所以说“退后一步自然宽”。

在当今社会,“难得糊涂”特别受到那些年纪比较大、有很多人生阅历的人的喜爱。因为这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心理需求,有很多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或者追求财富,追求名誉,这些欲望都是无止境的,如果太过勇猛地去追求,就会影响到别人。郑板桥讲的难得糊涂其实也是一个社会道理,也就是说假装不喜欢,或者假装没有认识到某个东西的用处,也就不去追求了,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就是宽松和谐的。

郑板桥为什么会写“难得糊涂”呢?我们需要去追溯郑板桥其人,他是清朝前期的艺术家,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长大,大概生活在1693年到1765年这个时间段。他之所以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盛名,首先是因为他的诗书画俱佳,其次是他的名字是和另外7位活跃在扬州地区的艺术家绑在一起的,也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其实一开始郑板桥并不想做一位画家,他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考取了秀才,26岁开私塾馆教书,但是私塾里收的学费不够维持生活,后来他在30岁的时候把私塾关了,不当教书先生了,而是到扬州去卖画为生。他的艺术天分很高,后来就做了职业画家。但是郑板桥始终都没有忘记一个文人应该做的事,因此他还是继续学习,继续考试,终于在1736年,也就是在他43 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当时是排在第88名,这个数字看着很吉利,他也很高兴,写了两句诗庆祝:“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但是考上了进士并不一定立即就有官做,一直到他48岁的时候才做了山东范县的县令,53岁的时候又调到潍县做县令,潍县就是今天的潍坊市,现在的潍坊市是中国书画交易非常活跃的城市,这或许和郑板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的时候是一个比较亲民的清官,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难得糊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所写,后来这4个字又被刻到了石头上,现在流传有很多拓片。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的时候并不是真的装糊涂,在他61岁的时候当地发生了灾荒,他积极地为民请命,去找大官,让他们给灾民拨款,结果得罪了上面的官吏,被罢了官。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成为他做官的一个原则,可是他终归没有装糊涂,后来他还写了 4个字,也很有名,叫作“吃亏是福”,“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配到一起看似是一种消极的、散淡的人生态度,但这种态度在仕途或者专业发展上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也是一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当然,小朋友们还需要再长大一些,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几个字的含义。

本文选自《讲给孩子的中国艺术史》,作者:宁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