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勇:事先保障2030年前碳达峰的策略 |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

2022-08-26 11: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受邀在2022年6月18日举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上作主题发言,论坛主题为“挑战下的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周勇研究员以“事先保障2030年前碳达峰的策略”为核心观点,提出全国碳达峰时间点的最佳选择是2029年。而事先保障2029年实现碳达峰的手段,则包括在2030年时采取大幅度减少免费碳配额、大幅度提高碳价格、大幅度淘汰落后和相对落后的产能、加征碳税等策略方式。他强调,在2030年前,如果继续采用计划手段和层层分解任务到企业的手段,一直压制“两高”产业的正常增长,经济发展会受限,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就会进入平台振荡期,而且很可能持续振荡到2030年以后,反而无法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承诺的实现。据悉,本次论坛由《阅江学刊》编辑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院等联合举办。发言全文详见如下,供各位读者研究探讨。

按/Cherry 审/周勇 编/angel

【笔谈系列③】周勇 | 事先保障2030年前碳达峰的策略

编者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坚定贯彻的中长期目标。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要通过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扎实工作,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配合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暨全国低碳日主题活动,2022年6月18日,《阅江学刊》编辑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项目组,举办“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之三,主题为“挑战下的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地缘冲突背景下的能源转型、能源安全和转型发展的统筹安排、区域性碳达峰方案的落地与下沉、实现碳达峰的手段保障、绿电消纳、碳排放总量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双碳”标准体系等话题分别发言,交流研究成果,达成诸多共识。本刊编辑部整理专家发言的核心观点,以笔谈的形式发布,欢迎广大读者深入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 双碳目标  高质量发展  能源安全  碳排放双控  碳市场  绿色低碳投资  俄乌冲突

事先保障2030年前碳达峰的策略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

一、全国碳达峰时间点的最佳选择是2029年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中国做出的国际承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第一份文件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因此,2029年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的最后一个年份。

实际上,如果仅考虑碳达峰,中国可以在2021年到2030年的任何一个年份,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碳达峰。因为经过前面近十年的大气污染治理等多项行动,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增长缓慢,或者说开始进入徘徊期,只要把碳达峰当成唯一的目标,就可以通过类似前几年采取的一些铁腕手段实现碳达峰。一些国内权威研究机构、智库机构等,在这几年我国对能源(尤其是煤炭)实行严厉的双控政策背景下,预测中国将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最近又提出中国有望2027年碳达峰。在中国承诺由2030年左右达峰,提前到2030年前碳达峰的情况下,哪一年碳达峰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的权衡利弊的战略选择。

最近一年半,我们也做了一些碳达峰方面的研究,发现在碳排放强度五年下降18%的情况下(假设“十五五”时期也是这样),碳达峰时经济增长速度的上限是4.05%。国际经验显示,碳达峰时的经济增速比这个上限低很多,而且不会有大的持续反弹。

中国还要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党对全国人民承诺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增长速度是5%以上,也有专家说是4.8%,都比4.05%的上限高不少。

显然,同样情况下,越早达峰,经济增速越慢。因此,简单的逻辑是,只有2029年实现碳达峰,才有可能实现2035年的经济目标。即使如此,经济增速仍有可能达不到2035年前平均5%以上的要求,还必须采取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也还要去除前几年形成的,比如说六项以上的能源环境类约束性指标,或者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才能实现相对宽松环境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也就是说,上述三个条件都能达成,才有可能实现2035年的经济目标。这对中国很重要,由此才可能避免像南非、巴西等国家的教训——当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门槛,但因为过激的环境政策等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更何况,中国多了碳达峰目标的约束,目前正在负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中国在很多方面必须非常谨慎。

二、事先保障2029年实现碳达峰的手段

只有事先制定保障2030年前碳达峰的措施,才能避免事后无计可施。要保障全国2029年实现碳达峰,2029年之前必须在严禁盲目新增“两高”产能的前提下,让现有生产能力按照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不能继续采用前几年累积下来的应对雾霾大爆发过程中各种应激性约束指标,形成“合成谬误”,捆住企业的手脚,让其难以积累资金,妨碍低碳转型。而对于存在短板和“卡脖子”问题的“两高”产业产能,必须切实落实国家的部署,否则就不得不高价购买国外的产品或者继续被“卡脖子”。

在确保2030年前碳排放正常增长的情况下,现在就要告知企业2030年即将采取的铁腕措施,包括一揽子行政和市场措施,也可以称之为“碳达峰风暴”,永久性地压低碳排放量,这也符合国际规则。主要采取大幅度减少免费碳配额、大幅度提高碳价格、大幅度淘汰落后和相对落后的产能、加征碳税等手段,集中淘汰一批“两高”产能。

这样形成的峰值,肯定会比用行政手段压制工业企业正常生产而形成的峰值要高一些。这些充分发挥作用的“两高”产能,到2030年将有较大比例在完成其正常的生命周期后退出,并不会增加后续碳中和的难度。而在2030年前,如果一直压制“两高”产业的正常增长,经济发展会受限,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就会进入平台振荡期,而且很可能持续振荡到2030年以后。国际经验显示,这种情况下2030年之后的小波动也有可能超过2030年前的峰值。如日本因为福岛核事故重新启动燃煤电站,导致本应保持的2007年碳达峰(与美国金融危机后形成碳达峰时间一致)延后了好几年。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吸取大气污染防控的教训,防止碳达峰过程中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2013年开始,中国高度关注以雾霾大爆发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等问题。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燃煤烟气治理的技术缺陷或科学机理不清导致秋冬季节的雾霾持续不断,以及夏季前后出现臭氧污染和轻霾不断。盲目采取远比国际标准严格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越提越高,边际效益逐渐变低,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蓝天保卫战收官之后,现在又开始新的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说明前两次并不圆满。在碳达峰进程中,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的承诺必须事先就确保实现,而不能一战再战。要高度警惕专业性很强的环境技术政策容易受利益相关者影响的问题。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环保技术政策出现失误,导致燃煤烟气治理技术缺陷集中发力,引发雾霾大爆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一些南辕北辙的措施、内卷化的指标等,都造成严重后果,必须予以纠正。尤其是一些有问题的环保技术政策,不能再披上“低碳发展”和“为了碳达峰”的外衣,继续造成效率上的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要科学减污,更要科学减碳,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也是如此。

在欧盟高举应对气候变化大旗,通过碳关税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情况下,我国各种政策的制定都要认真研究其科学性、可行性和长期影响,不能落入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圈套,不能走南非和巴西等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老路,更要警惕用惯性思维和应激性政策来应对作为中长期目标的碳达峰。

本刊声明

本刊刊文版权包括纸质版与网络版版权,均属于《阅江学刊》编辑部拥有,任何形式、任何媒介的转摘译或结集出版均须标明来源于本刊(详见本刊引文格式)。

欢迎学界朋友或学术媒体推广传播。媒体(网站、公众号等)如有意愿转载,请后台留言或拨打电话025-58731054获得授权,联系人:李老师。

本文引用格式:

陈迎、赵黛青、周勇、毛显强、杨秀、唐人虎、王文军、张成龙、庄贵阳:《挑战下的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笔谈)》,《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第69-71页。

陈迎,赵黛青,周勇,毛显强,杨秀,唐人虎,王文军,张成龙,庄贵阳.挑战下的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笔谈)[J].阅江学刊,2022(4):69-71.

责任编辑:沈丹

微信编辑:侯苏皖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作者照片:周勇提供

复审:刘伟

终审:渠红岩

转自: 阅江学刊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oeBrga3cF0zQyYd-xc9AUw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