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论坛|陆铭:中国城市化的未来是“向心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2-08-29 09:3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第一次发生在唐宋期间,经济重心南迁,第二次是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经济格局,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而第三次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全面加入全球化,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东南沿海地区重新崛起。

陆铭

这一论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的新书《向心城市》。《向心城市》是陆铭自2016年的《大国大城》之后,创作的又一部学术科普读物,近日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28日,首届“远香湖论坛”在上海市嘉定新城揭幕,陆铭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走向活力、宜居与和谐的未来城市”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陆铭围绕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活力、宜居、和谐”三大主题,阐述了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嘉定新城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陆铭作了题为“走向活力、宜居与和谐的未来城市”的主旨演讲。

“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陆铭在演讲中指出,城市规划和发展问题,包括新城建设问题,是空间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课题。透过对向心与离心所塑造的普遍趋势的观察,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规划城市的发展,在追求空间均衡的同时,走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这也正是他在《向心城市》中强调的观点。陆铭认为,当下的中国,既处在两千多年来的第三次空间格局大变迁中,也恰逢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计划向市场、从封闭向开放的大转型中,“在高速增长势头放缓,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深化市场改革与推动双循环的形势下,‘向心城市’的趋势正愈发凸显——经济规律正不可阻挡地冲击历史遗存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占比63.89%,高于之前所推算的城镇化率(2020年约60%)。更为让人惊讶的是,流动人口为3.76亿,远远超过之前所推算的数据……”在《向心城市》进入出版流程时,陆铭适时地将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补充到稿件中,并且,这一环节的数据更加佐证了他此前的研究。

在书中,陆铭明确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还远未见顶,不仅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较之发达国家在同等发展水平时落后约10个百分点,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会向发达国家所达到的80%,甚至90%的水平靠近——只要中国经济的增长可持续,中国城市部门的人均收入会不断提高,这时候,只有不断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实现留在农村的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而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中国人口总数大,农户要确保相应的收入,需要足够大的农业经营规模,这也意味着需要更高比率的人居住在城市。

在当前中国经历的空间大变局中,除了人口向城市集中,还有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向大城市的中心城区集中。这三个层次的集中,就是陆铭新书中说的“向心城市”的意思。

陆铭在《向心城市》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向心”,建立在几个基础逻辑之上:规模效应、比较优势、人民会自主地选择生活得更好的地方……这些理念所引导的向心趋势,能使得中国继续从集聚中走向人均平衡。

从全国的尺度上看,一个多中心,有重心,又均衡发展的形势是一个多赢的发展路径,并且,因为庞大的城市化进程仍在进行,其释放的人口红利仍然能支持中国的经济所需的庞大动能。当然,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公平和平衡的更高要求,需要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消除各类制度性壁垒以及横亘于人民心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读。

有不少读者对《大国大城》书中呼吁让进城人口留得下来,享受公平待遇印象最为深刻,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问题中最牵涉各立场民众利益的一点。在《向心城市》一书中,陆铭不仅对于从区域中看城市进行了论述,也对城市内部的问题做了系统论述。陆铭引入了展开城市分析的另一个三角——活力、宜居与和谐。这貌似并不互斥的三点,恰是引起“向心城市”趋势的三个核心问题。

陆铭认为,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是向心力的来源,这一趋势在城乡、城市、城市群等各层级都存在;与向心相对的离心,是宜居和人类的技术与管理的较量,这涉及拥堵、污染、规模、居住、成本、压力,等等;在向心趋势之下,保障城市各方治理,协调城市与乡村、收缩城市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存续与发展,则是必不可少的和谐问题。

与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中国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依旧严峻,尤其是在国家内部的区域发展方面。中国最发达省份(或直辖市)和最欠发达省份的人均GDP差距仍然将近五倍。在陆铭看来,这种地区间差别最重要的成因,其实就是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这种悬殊的差距与制度障碍,也是如今依然有上亿人在不断迁徙移动的重要原因。

如果集聚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待遇,那集聚就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吗?有的人认为,高房价是代价,拥堵、污染是代价,与家人分离是代价,与当地人有差距和摩擦是代价,文化差异是代价,那么,有多少代价是必需的呢?

陆铭团队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有很多代价并非不可避免。通过大量可视化的图片,清晰简明的数据,《向心城市》一书揭示了很多有关城市的研究成果。比如,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并不是固定的,城市规模和环境污染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数据显示,城市越大,拥堵不一定更严重,污染排放也不一定更大。参考产业、技术、出行效率和规模经济等相关因子,人们不难发现,排污和人口的数据相关性不如和工业的相关性高。再比如,根据《向心城市》的观点,绝大部分中国城市的房价不存在泡沫,特别高的房价反映的是供求的失衡,而这又涉及受制于计划与规划的供给。与之相似的是人们同样关注的教育、医疗问题,抑制需求不会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参考向心与离心的方向,根据市场规律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依然是解决大多数中国社会问题的办法。

首届“远香湖论坛”在上海市嘉定新城揭幕。

据悉, “远香湖论坛”是嘉定区马陆镇全新打造的学习交流平台,以“党建共建、文旅共融、人才共育、宜居共生、经济共促”的“五共”为宗旨,以形成长三角具有引领意义的新城中央活动区为目标,将论坛的永久主题设为“交流•携手•共创”,并将2022年的年度主题设为“未来新城:活力•宜居•和谐”。

此次远香湖论坛由嘉定区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嘉定区马陆镇委员会和嘉定区马陆镇人民政府主办,芒格书院和世纪文景协办。

《向心城市》书封。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