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快乐再出发》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综艺? | 湃客Talk

2022-09-02 0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综艺《快乐再出发》上周正式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7分,成为“小糊综”逆袭的一匹黑马。最近,关于《这!就是街舞5》开播,《乐队的夏天3》回归的消息又刷了屏。

这个夏天,《乘风破浪的姐姐3》《声生不息》等音综持续火热,《向往的生活6》被许知远以一己之力“带跑”,也再次登上热搜。

这两年的现象级综艺,怎么都在打情怀牌?从全民综艺到日益细分的兴趣综艺、素人综艺,流量明星还吃香吗?当慢综艺遍地开花,“简单的快乐”深入人心,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综艺?

本期《湃客Talk》,我们就请到两位@惊蛰青年 的编辑曾宝气和阿峥,一起聊聊综艺相关的话题。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从《快乐再出发》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综艺? | 湃客Talk
 

01

综艺,成为大型怀旧现场

“快乐男团”的看点

来自兄弟之间的默契

——阿四

我知道《快乐再出发》这个节目,其实挺机缘巧合的。当时《向往的生活》里的蘑菇屋又做了一个衍生节目《欢迎来到蘑菇屋》,虽然“0713快乐男团”只出现了两期多一点,但很多粉丝就希望他们单独再做一个团综。

所以在2007年《快乐男生》结束15年之后,他们几个人终于才有了自己的团综,就是《快乐再出发》。

本身他们都是好兄弟,互相之间的梗特别多,也不会在意面子之类的,讲话也挺耿直,就很有看点,而且真的很好笑。

毫无偶像包袱。截图自《快乐再出发》

这个节目出来之后,又出了很多类似的熟人综艺。比如最近出了《想唱就唱的夏天》,是请到2009那届“快女”,可能想复制出一个女生版的《快乐再出发》,但第一期她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好像还是有点尬。另外《我型我秀》好像也要出新的团综。我觉得节目组就是想打情怀牌、怀旧一下。

要真的有情怀,

才可以打情怀牌

——曾宝气

我平时比较爱看慢综艺,比如《向往的生活》第一、二季,我是从头看完的,还有就是最近的《快乐再出发》。

现在很多综艺都在打情怀牌,我觉得一个是因为,无论是以前的综艺还是影视、音乐都还蛮丰富的,不逊色于现在,只是很多以前我们没有注意到。

我还比较赞同的一点就是,要有情怀才可以打这个牌。是有这些点让我们怀念,我们才会去吃这一套。如果没有情怀硬打的话,我们也看得到。

另外我感觉现在综艺越来越细分了。比如前两年有戏剧类的《戏剧新生活》、音乐剧的《爱乐之城》,还有推理的《明星大侦探》,包括说唱类的《说唱新世代》、摇滚类的《乐队的夏天》,很多比较小众的领域,都被这些综艺给带出来了。 

细分之后,就好像没有以前那种全民综艺的感觉。比如我记得小时候看的《我要上春晚》还蛮有趣的,就是给素人很多舞台,让他们展示自我,很多艺人就是从那样的舞台上走出来的。

综艺的“怀旧热”

带有一种窥视欲

——阿峥

去年有一些比较新的竞技类综艺,比如《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像一匹黑马冲了出来,大家也觉得非常惊喜。它挖出来一些自称是“踝部演员”的人,有很多喜剧演员可能原本被埋没了,这档综艺就给了他们一个平台。

综艺出现“怀旧热”,可能是因为大家对以前很火、但现在很少见到的明星,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我们会想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是变得油腻了,还是保留着当年的魅力?说到底,是有一种窥视欲在里面。

另一方面,过去的明星可能会少一点套路。因为以前综艺类型不多,大家没有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综艺的反应。所以像“0713”这几个大哥哥上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意外的效果出来。

02

真人秀还“真”吗? 

当年海选选手的表现,

各有各的生命力

——幺幺

这两年国内的综艺,好像真人秀已经变成一个标配了,哪怕是一些原本以舞台为主的音综。

像《浪姐》如果不看纯享版,就会有大量的练习室、休息室、她们见面各种寒暄的场景,其实会觉得有一点反客为主。这一点上我觉得《声生不息》做得还挺好的,重头还是放在舞台的呈现上,也确实有一些不错的舞台。

要说最早的真人秀,我想到当年一些选秀节目的海选。可能现在大家再翻出来是当成搞笑视频来看了,但又会有很多人刷弹幕说“好真实”,或者说他们都很自信,各有各的生命力

2006年5月,超女济南分赛区海选现场。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现在综艺节目好像几乎都不放海选了,做得越来越精致,只把最好的一面给你看,包括后期修音也很夸张。

观众一边看真人秀,

一边找里面的套路

——曾宝气

现在真人秀确实很多,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好的素人综艺,比如《令人心动的offer》会加入职场的观察,包括国内越来越多的恋综。

还有就是《奇遇人生》这样,把明星放到纪录片一样的镜头下,好像也能看到他们不一样的一面。

但总体来说,给观众的感觉还是有一些作秀的成分。之前很多人吐槽《奇遇人生》里Angelababy的一些话,就觉得可能不是这个女明星会说出来的。大家一边在看真人秀的同时,也一边在想是不是有很多套路在里面,什么剧本、CP之类的。

之前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教程,讲怎么防“恶意剪辑”。好像是爱豆选秀,就说练习生要每天换不同颜色的头花、戴什么手表,如果上一秒镜头是绿色的手表,下一秒就变成黄色,就可能是被恶意剪辑了。

《快乐再出发》逆袭,

主要就是因为真实

——阿四

我觉得《快乐再出发》能逆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真实。

因为本身他们几个兄弟之间就非常熟,包括后面来的两个“飞行”嘉宾姚政和俞灏明,其实大家私底下也都聚过。

这个综艺刚出的时候,很多人给他们这个团取名字,其中有个名字就叫“糊作非为”,意思就是他们因为人够“糊”,所以什么都敢讲。

有段时间微博上的明星或者爱豆,都不太会去发一些自己的生活状态,但是这几个哥哥们的微博都还是“真人”在运营,甚至“活跃得像高仿”。他会在下面和粉丝互动,兄弟之间也会互相“嘲讽”。

苏醒在微博和王栎鑫互动。截图自微博@苏醒AllenSu

你就可以在追综艺的同时,在节目更新的间隙刷他们的微博,他们会给节目一个非常及时的反馈,而且比较走心。

文化知识类综艺,

也有它们的受众

——阿峥

我关注到一些偏文化类的综艺,比如看理想的一系列,《圆桌派》《一千零一夜》、马世芳《听说》,现在还在播的《锵锵行天下》等等,讨论度也挺高的,有媒体或观众会说它们是“综艺里的一股清流”。

这些节目可能跟我们平时认知里的综艺有一些出入,比较安静、倾向于输出,但又不是那种云里雾里、让人听不懂

比如《圆桌派》讨论的议题其实非常贴近年轻人的困惑。像“不想上班怎么办”“我们为什么喜欢八卦”“相亲能有多奇葩”等等,这些话题我们平时都会想,但这档节目可以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去讲。

截图自《圆桌派》

而且不是主持人对着镜头一个劲地输出,是四个人一来一回地聊天。在这种聊天当中,会产生很多意外的机锋,让观众听得很过瘾。

有一部分观众,干脆就是抱着答疑解惑的目的来看节目的。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综艺市场里也有这一部分的受众,我们不能忽略这部分综艺的需求。

03

慢综艺的精髓,不止是慢

“把普通的饭拍出滋味”

就是慢综艺

——阿峥

我觉得慢综艺的精髓不仅仅只是慢,还需要细腻。我记得韩国的罗英锡导演在拍《三时三餐》时说过,他的野心是“把普通的一顿饭拍出滋味来”。

比如他会把嘉宾动筷子吃饭,或者吸面条喝汤、嚼泡菜的这些声音都放大。可能整个院子都是安安静静的,嘉宾也不说话,就是吃,就会给观众很直接的刺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ASMR。

我看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慢综艺嘛

平淡生活中的“烟火气”。截图自《三时三餐》

而且我感觉后期剪辑也很重要。像韩国的《新西游记》的后期就很厉害,能够抓住嘉宾之间的那些东西,把它很有趣地呈现出来。

比如有一期安宰贤在做运动,但他又是一个“运动小白”,踢球的时候非常笨拙。节目组就给他安了一个音效,类似生锈的铁“嘎吱嘎吱”那种声音,真的非常有灵魂。

生活的压力之下,

大家渴望治愈和共鸣

——曾宝气

慢综艺兴起,可能还是因为城市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大家希望有一些治愈的感觉。

第一季的《向往的生活》做得还蛮治愈的,但后面就越来越模式化。而且这些明星可能都是带着宣发期的作品过来的,不是那么纯粹地去聊彼此的生活,可能就是听长辈聊聊人生。

我记得之前有个热搜说“黄磊很疲惫”,可能还是因为节目嘉宾不熟,就硬聊一些很上价值的东西,会让观众也觉得疲惫

像《奇遇人生》这种,就会展现出另一种不同的感觉。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刘雯那期,聊到婚恋问题的时候,刘雯就直接拉下帽子哭了,这个时候你会真实地有一种共鸣。

“超模”的小女生时刻。截图自《奇遇人生2》

我就觉得都是同一个年纪的女孩,原来超模也会这样。她不只是T台上很硬朗的形象,内心也有小女生的担忧。

从别人的日常生活中

获得一种陪伴

——阿四

不只是慢综艺,现在视频平台上各种慢直播也很多。

我看到过一个挪威火车站做的有七个小时的直播,就是摄像机架在火车上,你可以看到整个旅途周围的风景,有雪山、坐火车的旅客。另外现在也有很多“沉浸式带你逛XX”,“一起看流星雨”的直播。

慢综艺兴起的时间,也大致就是国内有博主开始拍vlog那时候。大家开始看别人的日常生活,哪怕他的生活不是那么精彩、有戏剧性,就希望有一种陪伴的感觉。

另外可能是疫情之后,大家确实没办法出门了。后来出了很多旅行综艺,可能也是想给观众们一些“旅行代餐”

用一些熟悉的东西,

填补内心的不安定感

——幺幺

疫情之后,大家的内心状态肯定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很需要一些安定、熟悉的东西,去填补这种外部环境上的不确定感。

我窝在家里看了很多坂元裕二的剧,《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和她的三名前夫》等等。这些剧非常生活化,可能就是几个好朋友每天一起吃饭、聊天,情节也不是特别强。

我看这些剧的心态,大概就是想从观察别人的生活当中,找到一些自己生活里熟悉的东西。

04

流量时代过去,内娱需要“真人”

从节目嘉宾来看,

流量好像不吃香了

——幺幺

慢综艺还挺考验嘉宾的。比如《向往的生活》今年因为许之远又出圈了,就是因为许之远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

那一期他也不做菜、也不跟黄磊聊人生,他撂下包就开始到处闲逛,跟村里的人聊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感觉做成了一期去海边渔村做田野调查的《十三邀》。

《十三邀》既视感。截图自《向往的生活6》

还有《再见爱人》之所以最后能呈现出那种效果,节目的嘉宾人选也有很大的功劳。尤其是郭柯宇,她身上的丰富性、生命力,她对情感又执着、又有一点过于理想主义的状态,很打动人。

从这些节目的嘉宾来看,流量好像没有那么吃香了。

综艺从粉丝导向

变成观众导向

——阿四

现在综艺有一个趋势,是逐渐从粉丝导向变成观众导向。

《快乐再出发》就从一个本来只是面向粉丝的节目,慢慢地面向更多观众,而且很注重观众的反馈

2007届《快乐男生》比赛结束之后,当时“0713”是处在一个顶流状态的。这次最开始做这个节目,观众也是以粉丝为主,所以第一期包括先导片的所有字幕,都没给嘉宾加上人名条。

后来这个节目出圈了,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看,包括一些“00后”。就有人在网上说,没有人名条的话,他们分不清谁说了哪句话。在得到这个反馈之后,节目组就特别迅速地把人名条全补上了。

嘉宾的个人特质

会在综艺里放大

——曾宝气

以慢综艺为例,我觉得综艺效果还是挺看嘉宾个人魅力的。把一个演员或者明星,放到这样一个相对没那么激烈的情境之下,展现他个人性格特质的时候就到了

不管是流量明星还是小艺人,如果他是一个很有趣、很有个性的人,放进慢综艺其实是加分的。但我们看到很多流量明星可能是比较空的感觉,他自己不愿意说,也没有什么特别能聊的东西,放到慢综艺里这些缺点就被放大了。

从内容上看,也比较挑节目的策划,就是什么样的人放在一起可能会更有节目效果。比如那期《向往的生活》把杨迪和许知远放在一起,他们在这个节目里相得益彰,但我无法想象两个流量明星放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如果综艺唯流量是瞻,

容易让市场出现疲态

——阿峥

现在很流行说“综艺嘴替”,之前频繁上热搜的是《五十公里桃花坞》里的王传君,因为他扮演了我们职场上的某一个角色,说出了我们不敢说的话。

王传君在节目里直接拒绝了来自前辈的要求。截图自《五十公里桃花坞》

但如果综艺请嘉宾唯流量是瞻,很容易让综艺市场出现疲态。

我第一次感觉到综艺里的嘉宾像人偶,是看《创造101》。因为之前我看了韩国版的《Produce 101》,看这版的时候,我发现从选手的装发、服饰、到选手的各种反应,包括自我介绍、跟评委对谈时说的话,都跟韩版的出奇相似。给我的感觉就是,难道他们是韩国那些选手里面,复制出来的另一个灵魂吗?

内娱综艺苦“人偶”已久,观众还是更想看“活人”。

05

笑点可以硬拗,但快乐不行

舞台给到了,

就期待大家的表现吧

——曾宝气

现在我还是比较爱看烧脑类的节目,或者慢综艺,但不要为了烧脑而烧脑,为了价值而价值。

另外我会比较期待音乐人打歌类的综艺。我们小时候其实有《音乐风云榜》之类的,可以看mv这些,但音乐产业数字化以后好像就慢慢地消失了。

今年好像马上关于有几档打歌类的节目要出来。之前有很多选秀留下来的艺人会说自己没有舞台,那舞台给到了,就期待大家的表现吧。另外最近Billboard也宣布进入中国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怀念早期“通告艺人”

那样的综艺精神

——阿峥

我会希望看到更多有综艺精神的节目。我想到早年港台的《康熙来了》,还有吴宗宪的一些综艺,不是很复杂,但又很好笑。

以前看《康熙来了》的时候,会听到一种说法叫“通告艺人”,他们可能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日常就是上综艺,但他们在节目里很认真也很卖命,比如《康熙来了》里的小甜甜、沈玉林、小钟哥这些。

沈玉林的金句,现已成为广泛传播的表情包。图片来自豆瓣

你会觉得这部分艺人也是需要的,不能单纯地把他们打入“综艺混子”这种界定里,他们其实是给综艺输出了很多调料。

全家人一起看电视

变成一个人看小屏幕

——阿四

之前有很多国外引进的节目模式,本土化之后都有些水土不足,所以我比较希望看到更多中国原创的综艺。

我还想到,以前都是一大家子人一起看电视屏幕,你会觉得氛围很好,当变成一个人看小屏幕,不管是手机还是平板,你会有一种缺点什么的感觉

《快乐再出发》第四期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是所有人跳完王心凌的《爱你》之后,陈楚生突然对着摄影机后面的人说“所有没有在拍摄的男孩女孩们,一起来跳舞”,然后大家都在那首音乐里开始蹦蹦跳跳。

好像所有的辛酸都在这一刻释放了。图片来自@快乐再出发官博

你会觉得这个场面真温馨,就像以前和家里人一起看着电视,电视上放着综艺,我们聊着天。

回归综艺的初心,

休闲娱乐在第一位

——幺幺

我以前真的把《康熙来了》当成下饭必备,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说法叫“电子榨菜”。

因为它做了好多年、时间跨度特别长,在你印象当中它好像永远都在那里,你甚至会觉得,它的主持人跟常驻嘉宾就像是你的老朋友。现在好像很少有这样持续在更新的节目了,现在都是季播。

我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节目回归综艺的初心吧,就还是把休闲娱乐放在第一位,但又不要硬搞笑。毕竟笑点是可以硬拗,但快乐不行。

【时间轴】

02:20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发掘了一批“踝部”演员

03:19 2007届《快男》的老哥哥们终于等来“团综”

04:33 熟人综艺即将井喷?

05:18 为什么综艺节目集体搬出“时代的眼泪”?

07:37 意难平!年轻人挚爱的考古狂潮

08:56 “真人秀”成综艺标配,是观察还是作秀?

12:13 市场日益细分,全民综艺好像变少了

13:26 这些“综艺清流”,是可以用来解答疑惑的

16:46 慢综艺是“把普通的一顿饭做出滋味来”

19:14 城市生活压力大,观众渴望被治愈

22:35 我试图从慢综艺中,找回熟悉的秩序感

25:55 “流量”明星不吃香了?

29:12 “活人综艺”让我们在节目中看到自己

33:47 我怀念有综艺精神的“通告艺人”

37:26 综艺平民化,普通人也可以拥有双重快乐

38:13 它们缺少的,只是简单的温馨和感动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主播、撰文/ 周依

主播、后期/ 吴思越

监制 / 徐婉

实习生 / 李蔚

运营 / 胡雅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