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艺术留住历史 用精品致敬英雄——大型原创话剧《八百里高寒》的台前幕后

2022-09-06 21: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全媒体记者 鄢然 大兴安岭日报

一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一个震憾心灵的兴安故事。

7月14日至8月16日,伴随大型原创话剧《八百里高寒》巡演的脚步,铁道兵八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用青春、用血肉、用信仰在八万里高寒地区铺就800公里钢轨,为祖国打开绿色宝库大门的事迹从大兴安岭走出,一路上越传越远……

7月14日,话剧《八百里高寒》在大兴安岭地区艺术剧院首演,至7月25日,圆满完成全区12场演出任务。

7月31日,哈尔滨环球剧场演出1场

8月2日至8月4日,在大庆歌剧院演出2场

8月10日、11日,在天津光华剧场演出2场

8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二七剧场演出3场。

一路风尘仆仆,一路凯歌而行,一路深情演绎,一路壮志豪情。

短短40天的时间,话剧《八百里高寒》剧组奔赴全国3省5市,奔波4100多公里,8月18日,载誉归来。记者专访了地区艺术剧院院长何凤和《八百里高寒》副导演吴剑峰,听他们畅谈《八百里高寒》这部令人热泪常流、赞不绝口话剧背后的创作艰辛和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演出的圆满成功不仅凝聚了主创团队的辛勤付出,还凝结了全剧组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台前有话剧 这是一次凝心聚力的巡演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剧中的这句令人热血沸腾的台词,每次都会在演出现场引来观众的掌声与共鸣。这句简单的台词,同样也是全体演职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真实写照。

七八月的三伏天,巡演所到之处气候炎热,都是30℃以上的高温天气,演职人员克服闷热天气带来的诸多不适,无一抱怨。为保证每场话剧演出的真实性,演出现场最大程度还原大兴安岭零下四五十度的极端低温天气,演员们都穿着59式军棉衣和大棉鞋。一些剧院的空调冷气不足,演出结束后,演员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还有演员因此中暑。工作人员除了现场熬煮绿豆汤给演员降温解暑外,都会准备好防中暑的药品,确保演出正常推进。辗转于各个城市期间,剧组时间十分紧张,浸透汗水的棉衣根本来不及清洗,就要打包运送到下一个演出场地,导致后期演出棉衣发霉,演员们只得用酒精反复擦拭,做一些简单的清理。演员们穿着味道“浓郁”的棉衣继续着精彩的表演,但是没有人埋怨,他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演出,每场表演结束后又以最虔诚的态度谢幕,每个人都努力调整着身心状态、克服困难,成功将《八百里高寒》呈现在观众面前。

“演出转盘脱轨这个情况,多亏了大家齐心协力,观众在台下可真是一点都没看出来。”吴剑峰回忆着8月3日晚在大庆演出时台上的 突发状况。当时正演到下冰水的剧情,这场戏作为剧情的升华点十分重要,台上的高架轨道轮却突然脱轨,导致高低架重合无法推动换景。当时转盘上站着6名演员,光轨道的道具就有500斤左右,在确保演员安全的前提下,下面的演员不约而同一起去推动转盘,此时的观众沉浸在演出中,掌声雷动,丝毫没有发现这个小插曲。吴剑峰介绍道:“话剧都是现场演出,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强,可也容易突发一些小的情况,如果没有大家的通力配合,就要影响演出效果,能收获观众的喜爱和掌声,每个演职人员都功不可没!”

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仅融入《八百里高寒》每个剧中角色的内心深处,也是剧组全体演职人员用实际行动演绎的戏剧精神。

幕后有故事 这是一次众志成城的巡演

“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一曲《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唱响在剧场里,将观众们带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铁道兵所奋战的岁月里。幕后的百人队伍奔赴各地演出的途中,也上演着各种峰回路转,让他们难以忘怀的故事。

7月31日,在哈尔滨环球剧院结束表演后,工作人员从加格达奇出发后已经连续工作了36小时,但他们不顾舟车劳顿,还是继续连夜拆台装车、将道具打包好装进由哈尔滨转往大庆的道具车上。这辆承载着最重要道具的车辆却由于突遇大雨,造成演出道具大规模损坏。出发前,剧组已经对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做了各种准备方案,可当早上8点还没来得及吃早饭的吴剑峰接到道具工作人员的电话时,还是心里一紧,赶到剧场一看,火车头已经严重破损。怎么办,修!就地取材,修不了就买材料重新做,就这样来自艺术剧院的舞美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争分夺秒地修补,终于在正式演出前将道具恢复如初。

“在天津时,除了我们在的河西区,附近都是中高风险区域,我们规定演职人员除了剧场、宾馆,哪里都不能去。”何凤介绍道。出发前详细制定的路线和规划,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大家不敢有丝毫松懈和怠慢。天津的最后一场演出还在顺利进行着,可台下却忙坏了装车的舞美工作人员,因为近22点结束演出,要连夜将道具运输到北京。由于北京对外地及大型车辆有严格的管控措施,早晨6点前,运输车不能如期进入北京就得再等一天,而时间对于《八百里高寒》全体演职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演出费用的几何式增加更是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这边台上忙着演出,那边台下忙着装车,大家不再各司其职而是每个人都在为了明早可以到北京而绷紧了工作的状态。一场演出平常拆台一般要用五六个小时,那晚却只用了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凌晨5点多道具车辆顺利驶进北京,全体演职人员再次松了一口气。其实,每场演出都是一次全新挑战,如同剧中铁道官兵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呈现在了舞台上一样,全体演职人员也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实际困难,以最大的热忱为观众献上最精彩的演出。

台前幕后有话说 这是一次同舟共济的巡演

从创排到首演,再到走向全国……何凤回忆起两个多月的时光,感慨颇多。她说:“我经历了话剧《八百里高寒》巡演的全过程,这是一次深切的艺术体验,亦是一次心路历程的追寻,我看到了一部优秀文艺作品所展现的强大宣传效应,看到了艺术剧院全体人员积极性、精气神不断提升,向心力、凝聚力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转变。大家通过巡演看到了其他城市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也看到了艺术产业繁荣发展的希望,这一切,为艺术剧院今后继续创排文艺精品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八百里高寒》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吴剑峰说:“通过作品把铁道兵的事迹传扬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兴安岭,了解大兴安岭精神,通过更广阔的平台展示大兴安岭,能为这么优秀的作品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

演员代表王立国说:“能够参加话剧《八百里高寒》的演出,我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我们在一次次排练中不断进步,在一次次演出中不断成长,无论是导演在剧目内容形式上灵动且富有张力的编排处理,还是中铁文工团老师们生动形象的演绎,都为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艺术课,使我们在合作交流和学习借鉴中能够补齐短板,再一次振奋了士气、振作了队伍,表演上又得到了一次更大的提升。”

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演员霍青演出前母亲过世,处理好家中事宜,除了亲近的同事知晓,他从未提及,也没有耽误过任何演出,全情投入巡演中……

演员王蔚在舞台上高喊“大兴安岭,我爱你!”,由于太过激情太过投入,不慎跌倒,观众误以为是设计好的动作,爆发热烈掌声……

艺术剧院黄野父亲在上海住院,已下病危通知书,她坚持到巡演最后一天,当全体人员要订返程车票时,她才提出去陪伴父亲的请求……

负责服装的工作人员不慎摔倒,腿部骨折,艺术剧院的声乐演员临危受命,接过服装老师的工作……

如今,《八百里高寒》巡演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这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往事,这一段鼓舞人心、荡气回肠的奋斗史,通过话剧的演绎,会让更多人牢记,千千万万铁道兵是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故事应该被铭记。

昨日,八万铁道官兵不怕艰险、筚路蓝缕,投身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生动诠释了革命先辈信仰忠诚、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今朝,话剧《八百里高寒》的演职人员殚精竭虑,通过对时代精神和红色历史文化的精准把握、深度挖掘,再现了一段恢弘的历史。铁道兵留下的精神,将在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在全国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摄影:全媒体记者 李旭光 见习记者 程泓淳

原标题:《用艺术留住历史 用精品致敬英雄——大型原创话剧《八百里高寒》的台前幕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