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投资热点18城丨临汾:转型发展蹚新路,绿色崛起正当时

2022-09-08 17:57
来源:澎湃政务
字号

有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谣叫《人说山西好风光》,歌中唱到“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哪里可以领略这样的壮美山河?请随我走进本期投资热点城市——山西临汾。

(山西省临汾市的黄河壶口瀑布之春)

临汾,因位于汾水之滨而得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10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有力驳斥了“中国人种外来说”的错误论断;5000年前帝尧在这里建立“最早中国”,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2600年前晋国在这里成就霸业;600年前洪洞“大槐树”下走出千千万万华夏子民……

临汾市长李云峰表示,承载着5000年华夏文明的荣光,肩负着“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使命,今日之临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调研山西殷殷嘱托,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绿色崛起转型样板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双城”定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山西好风光——永和乾坤湾)

奋进临汾·打造产业转型新势力

黄河中游,汾水之滨,东倚太岳,西靠吕梁,独特的区位、资源禀赋和气象地理条件等极具地域特色的环境,造就了临汾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作为山西省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山西乃至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

在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新冠疫情反复延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方式深刻调整的当下,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临汾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峰有着精到的见解:“机遇和挑战相伴相生,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才能于变局中开新局。临汾要抢抓新冠疫情等重大危机事件‘反转期’、国省重大政策‘红利期’、重大科技突破‘裂变期’三大机遇,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形地貌和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临汾提出了沿黄、沿汾、沿太岳“三大板块”的区域性战略布局:

沿汾板块工业基础雄厚,但生态容量有限,按照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五链”耦合的思路,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创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城郊经济。目前主导产业链条式、集约化发展初见雏形,以中信机电、华翔制造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远销世界;尧都区云商产业园吸引入驻字节跳动、百度、网易等龙头企业50余家;曲沃县“智慧菜谷”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特别是晋南钢铁在全国率先实现钢焦化氢联产,日供氢气达到9000公斤,建成国内最大的氢能重卡应用场景。

沿黄板块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护职能,重点打造壶口瀑布、云丘山、乾坤湾三个5A级黄河核心景区,做好农旅结合、文旅融合文章,发展新能源、储能和清洁用能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目前,壶口瀑布、云丘山已成功创建5A级景区,加上沿汾的洪洞大槐树,在山西10个5A级景区中临汾独占3席。随着乾坤湾申报5A级景区,临汾未来将形成沿黄百公里内3个5A级景区、26个重点景区的组团景观,打造黄河文化世界级IP;天然气增储上产力度加大,风光发电已成集群态势,古贤水库、蒲县抽水蓄能项目加快实施,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35%。

沿太岳板块立足丰富的煤焦资源和优越的生态容量,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效益集成”的思路,重点布局先进焦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规划建设焦化企业母公司7户、产能1842万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目前已形成安泽、古县2家煤焦化循环产业园,开工建设浮山华润源网荷储低(零)碳智慧产业园、翼城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

“三大板块”错位发展、互促共融,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打开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新空间。2022年上半年,临汾市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7项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开放临汾·培育投资兴业新热土

“签约项目126个,总投资912.64亿元”,这是临汾市2021年交出的招商成绩单。

截至今年6月底,临汾市已签约项目136个,总投资950亿元,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对去年全年签约项目个数、投资总额的“双超越”。与此同时,京东、360、中信、中来、大陆希望等“500强”企业与临汾市的合作事宜正在积极洽谈。

不断刷新的成绩单背后,是临汾市坚持围绕市场主体转、帮助市场主体干的创新实践。

筑牢开放之“基”,栽好营商环境“梧桐树”。临汾市按照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三无”“三可”要求,对标先进地区,累计压减审批时限67%,推动所有审批事项办理向全国最短时限看齐;推行“标准地+承诺制”“要素跟着项目走”“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工作机制,让来临兴业的人享受“店小二”的优质服务;坚持解难题理旧账清欠款,创新开设“办不成事”窗口,让客商反映诉求有信赖的门路、解决问题有稳定的预期。特别是,面对疫情冲击,临汾市紧跟国省政策导向,出台“1+3+N”一揽子助企纾困措施,通过政企“早餐会+下午茶+夜沙龙”活动,调查评估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1-7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3539户,增长147%,市场主体存量达35万户,位居全省前列。

拿出开放之“诚”,备足招商引资“大礼包”。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是临汾市对投资客商“清”而有为的体现。1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为实体经济注入了“资本活水”;全市共有开发区12个、产业集聚区6个,储备区域评价标准地2786亩,建设标准化厂房83万平米,迎接四方商才“拎包入住”;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头包联,为招商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临汾市充分发挥电力资源优势,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户,落实0.3元/度的终端电价优惠,黄河古贤水库建成后电价将更便宜,让企业享受全国独一份的低成本“大礼包”。

乘借开放之“势”,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临汾市坚持“项目是第一支撑”,对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重大政策导向,今年共铺开项目1040个,总投资4243.6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数量占比达到39.1%、投资占比达到53.7%。围绕“项目建设年”要求,临汾市坚持专班调度、定期观摩、晾晒评比等机制,先后开展了项目工作大起底、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月、政银企对接等活动,争取政府债券资金56亿元,确保了项目早开工、快推进、见实效。截至6月底,全市开复工项目775个,开复工率84.3%,其中当年签约项目开工50%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4亿元,增长9.4%,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悦享临汾·构筑赢在未来新高地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驱动,基础在人才引领。对于转型发展中的临汾而言,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赢人才就是赢未来。”李云峰如是说。近年来,临汾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用好柔性引才、弹性工作机制,先后推出“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新政“17条”,成立人才服务联盟,开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定制推出“临汾英才卡”,提供从工作到生活、从财务到法务、从事业到家庭等19项33条全周期服务,实现了人才需求“一窗接入”、人才办事“一站入口”、人才服务“一卡畅享”。2020年以来,临汾市以省校共建“12大基地”为契机,深化“双千工程”,与国内87所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700余个,全职引进博硕高层次人才900余名,人才“洼地”效应进一步凸显。

科技赋能,构建创新驱动“策源地”。临汾市聚焦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自2016年“市长创新奖”设立以来,先后发放奖励资金1180万元,成功塑造了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项目、研发团队;聚焦精品钢、绿色焦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氢能、数字产品制造7条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上水平。2017年,华翔集团“人人创新、全员创客”模式受到李克强总理肯定,高端铸造获评科技部2020年第三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实现了山西省“零”的突破;2021年,晋南钢铁5G+工业互联网项目入选工信部移动物联网应用优秀案例,成为山西唯一;2022年,组织山西春雷铜材等4家企业申报省级中试基地,全市创新活力持续激发。

城市“双修”,建设宜居宜业“新样板”。李云峰表示,“高品质城市建设和高品质城市生活是含金量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留住人才、落地产业的首要、先决条件。”近年来,临汾市坚持“内外兼修”,高标准规划了“东中西城”,建设智慧、活力、产城融合的新东城,文旅、行政、商业商务为主的中心城区,宜居、宜业、时尚休闲的河西新城;开展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实施了150余项城建重点工程,特别是打造了“核心内环”“快速中环”,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有效缓解了城市拥堵。大力实施靓城提质行动,坚持“景观式造街、园林式建城”,新建口袋公园、街心公园35座,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市政运营水平,带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布局东西南北中“五大商圈”,打造“15分钟就医圈”,优化市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一体推进城市“规建管运”,临汾的城市颜值气质价值不断攀升,城市承载力、人才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

(临汾鼓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