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注意!河南多地往返政策有变!

2022-09-08 17: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河南多地往(返)政策有变

新乡

第29号

关于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的

通告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我市面临较大输入性疫情风险,为严防疫情输入,现就入新人员健康管理通告如下:

一、入新须提前报备

所有入新人员须提前在“放新办”报备,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疫情防控部门落实信息排查、核酸检测。

二、实行落地即检

入新人员需配合查验“两码一证”(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健康码、行程码),在交通场站(火车站、汽车站、公路服务站等)“落地即检”,即检即走。

三、落地须主动报告

所有入新人员落地后须主动向居住地所属社区(村)或居住宾馆(酒店)报告行程,特别是以下涉疫重点区域:

(一)近7日内有西藏、新疆、海南、青海、四川、天津、陕西、重庆、云南、甘肃,成都市、深圳市、大庆市、哈尔滨市、大连市、长春市、石家庄市、济宁市、贵阳市等地区旅居史;

(二)近7日有高中低风险区或有本土疫情报告的县(市、区、旗)旅居史;

(三)与公布的阳性感染者行程轨迹有交集的、同时空伴随。

对瞒报、谎报个人行程和健康状况,引发疫情传播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严格人员管控

入新人员抵新后按照新乡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28号通告及省有关政策落实管控。

其中有市域外非高中低风险区旅居史,旅途远、时间长、途中换乘的,实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其间第1、3、5、7天各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五、非必要不前往涉疫地区

(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非必要不前往风险区及发生本土疫情的城市。倡导河南人游河南。如确需出行,须向工作单位或社区(村)报备,务必提前了解当地疫情防控措施,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码、行程卡状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二)高中低风险区及有本土疫情所在县(市、区)的人员,建议非必要不离开当前居住地,确需返新须提前报备,落地报告,并按要求落实健康管理措施。

六、加强个人防护

(一)广大群众要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分餐食、用公筷、不扎堆、少聚集,进入公共场所主动扫场所码,配合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二)外出路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距离,不在人多密闭场所停留,做好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七、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本人或家人如出现发热、干咳、咳痰、咽痛、乏力、腹泻、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症状,请勿自行购药、服药,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立即报告社区,开展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及相应管控措施。

八、严格聚集性活动

农村庙会、展览促销等群众性民俗文娱活动要严格控制规模,并报县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后举行,婚丧嫁娶等活动应提前向属地村委会报备。

以上措施将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调整和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动态调整。

新乡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2022年9月7日

三门峡

根据《三门峡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来(返)三门峡市人员应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此外,三门峡市重点人员须落实“一天一检”。

目前三门峡市各高速路口、火车站、高铁站和长途汽车站设置固定免费核酸检测点,对来(返)市人员“落地即检”,实行“即采即走即追”管理。未落实“落地即检”的,相关部门将通过短信方式提醒,24小时内仍未落实核酸检测的,将为其进行赋码管理。

三门峡市主城区居民应严格落实48小时内完成一轮常态化核酸检测。主城区各医院、宾馆、饭店、公交车辆以及其它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工作、服务人员等5大类31小类重点人员,按照要求落实“一天一检”。

市外返乡人员应提前向社区报备,中高风险地区来返市人员实行点对点转运,7天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对中高风险所在县(市、区)来(返)市人员,实行“落地即检”“三天两检”。

各交通卡口值守应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值守人员要严格查验入(返)市人员健康码、行程卡、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党政机关及公益单位、各类经营场所、各类人员密集的场所、各类居住场所,坚持场所码“应设尽设、应扫尽扫”,各类场所都必须严格落实“一扫三必查”,即:扫场所码,查行程卡、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是否正确佩戴口罩。

濮阳

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加之中秋、国庆临近,人员流动增加,我市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加大。为了保障广大市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提醒如下:

一、非必要不远行。疫情仍在持续,跨区域流动极易增加感染风险,建议市民群众非必要不出省、不跨市,提倡假日期间“濮阳人游濮阳”,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如确须出行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形势,服从当地疫情防控要求,错峰出行、做好防护。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区、实施临时封管区域及所在地市。

二、返乡提前报备。疫情发生地县区人员非必要暂缓返濮,确须返濮者,提前三天通过“支付宝一豫事办一来(返)豫报备一社区报备”或“微信小程序‘i濮阳’—入濮报备—社区报备”向目的地社区(村)报备,或者直接向目的地社区(村)电话报备。身处中高风险区的人员暂不返濮。

三、途中做好防护。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多次中转和长时间停留,主动配合乘务人员做好防疫管理。如自驾车辆出行,请密切关注疫情态势,避开疫情发生地尤其是中高风险区,不要在高速服务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长时间停留。

四、落实防控措施。返濮时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各交通服务点、车站扫场所码,配合体温测量、核酸检测证明查验等。返濮后如实向目的地社区(村)报告旅居史、接触史、健康状况等信息,并于24小时内做一次核酸检测,做到“落地即检、三天两检”。如7日内有中高风险区或重点地区旅居史,请主动配合落实“点对点”闭环转运、隔离观察等相应管理措施。

五、提高防控意识。返濮后,完成“三天两检”之前,非必要不外出,不参与聚餐、聚会,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不探亲访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进入公共场所时规范佩戴口罩、主动扫场所码,按时参加常态化核酸检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坚持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主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全程戴口罩,及时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濮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2022年9月7日

开封

“做好疫情防控文明健康过中秋”

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

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即将迎来一个祥和美满的中秋佳节,在此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祝福和真诚的问候,中秋节快乐!但新冠疫情形势日趋严峻,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增大。为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为保障您和家人的健康安全,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请您非必要不返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疫情尚未结束,旅途存在风险,希望在外工作、经商、学习、生活的汴籍朋友,尽量留在当地过节,非必要不要返乡。团圆夜,家人一起打个电话、发个视频,表达祝福,共述相思情。同时,也请您遵守好当地的疫情防控政策规定,保证自身安全。

二、请您提前报备行程。若您确需返汴,需做到:提前3天通过支付宝—豫事办—“来(返)豫报备”系统进行个人信息报备;有疫情发生地区的人员尽量不返汴。返汴时请携带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双码”无异常;抵汴通过火车站、汽车站、公路服务站“核酸采样点”时主动配合查验健康信息,进行免费核酸采样,对拒不配合防疫工作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会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入汴后严格遵守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

三、请您非必要不离汴。我们倡议,在汴市民朋友过节期间非必要不离汴,不出市探亲访友,不出市跨省旅游。提倡一家人在市内的公园、景区游玩,欣赏我市美丽景色。如有特殊原因确需出行的,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风险状况和具体防控政策,不前往、不途经中高风险区和有疫情发生的地区,途中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感染风险。

四、请您非必要不参与聚集活动。我们倡议,节日期间,大家少聚集、少聚餐、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和密闭场所,不组织、不参加聚集性活动。提倡家庭聚会聚餐等活动控制在10人以下,倡议红事缓办、白事简办。举办聚集性活动要提前向所在村(社区)报备,控制参与人数。外出时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进入景区、商超、门店等公共场所务必主动配合扫验“场所码”,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要遵守规定积极参与常态化核酸检测,服从工作人员指挥,未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要尽快接种。

五、请您做好个人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应自觉佩戴口罩,尽量避免接触他人,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并如实报告相关旅居史和接触史,期间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请您保持文明生活方式。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增强个人防护意识,自觉养成“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文明健康好习惯。出入饭店、商场、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积极配合测量体温、戴口罩、查验“场所码”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等防控措施。

此心安处是吾乡,惟愿家国两平安。真诚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们积极响应、相互转告,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做起,齐心共筑疫情防控坚固防线,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能共赏月圆明!再次祝愿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开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指挥部办公室

2022年9月6日

原标题:《注意!河南多地往返政策有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