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松弛感突然成了顶流?

2022-09-14 0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博主“黑猫白袜子”发布了一则关于家庭关系“松弛感”的帖子。

一时间,松弛感火遍全网,人人都在羡慕松弛感,人人都想要松弛感。

但松弛感,真的需要人人羡慕吗?

松弛感又成新潮流?

松弛感,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在《向往的生活》中,许知远的出现让这一期节目意外封神了。

许知远干了什么?他什么也没干。别人干活,他睡觉。别人寒暄,他离开。

大家喜欢看到许知远这种真实的松弛感,他的一举一动完美契合了大家最想看到的节目效果:真实、轻松。

他的不拧巴,让很多人羡慕。

《披荆斩棘的哥哥2》开播,郑钧敷着面膜“躺平”,选歌组队打破规则。

有人说郑钧组“成也个性、败也个性”,他们不管什么样都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只听从自己内心的渴望。

网友对他们不经意间散发出来的松弛感,可谓是爱得不行!!

除此之外,在微博那一个“松弛感家庭”爆火的帖子下,也有许多人产生了共鸣:

小时候心情不好被父母骂是不懂事;

如果有人不喜欢自己就会马上情绪崩溃;

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她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很久以后还会回想起这些事情……

一时间,松弛感占据词汇搜索顶端。

各类自媒体都开始围绕松弛感进行放大检索、二次加工。

在小红书上,也开始出现了很多松弛感教程:松弛感穿搭、松弛感气质、松弛感氛围。营造“松弛感”好像要变成人生的必修课,“松弛感”这个词语本身也被人们贴上了标各种标签。

和松弛感挂上钩的东西,都能变成生活毒药的唯一一瓶“解药”。

那么松弛感,究是什么?

松弛感是新型躺平?

小印认为,松弛感是一种自如的状态,常常给人疏离放松的感觉。

它本身带着一些神性的美学调性,是一种经过无数锤炼而形成的高级气质。

有人认为,松弛感是躺平的一种新说法。

但松弛感绝对不等于躺平。

躺平是对生活主动降低欲望的一种生活哲学。

是年轻人自娱自乐、自我嘲讽的一种方式,实际上也不会有多少人当真。

躺平看似是妥协,但其实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下线”,他们选择用一种最没有意义的消极方式去反抗这个社会。

不能否认的是,确实存在积极的“松弛感”和消极的“松弛感”。

但松弛不是没有欲望的躺平,而是有目标的追求更好。

人们想要用“躺平”代替“松弛感”,本身就是一种属于成年人不现实的天真。

在情绪管理上,松弛感又和钝感力有点相似。

所谓钝感力,其实就是一种迟钝的力量。

而钝感力是一种天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后天通过学习去获得它。

松弛感却不是一种天赋。

它是一种更高级的内卷。有的选,才会出现松弛感。

同时,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中,人们似乎又很容易陷入“松弛感骗局”。

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松弛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

没有阅历作基础,盲目追求松弛感,要求自己不能拥有焦虑、悲伤、狼狈这些情绪,就像一个“羞耻按钮”,并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松弛。

那么,为什么松弛感突然变成了顶流?

我们真的需要松弛感吗 ?

人人追随松弛感,但松弛感究竟来源于哪呢?

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自信和底气。

无论是许知远还是郑钧,这些在镜头前做自己的明星们,在镜头后就真的躺平摆烂了吗?

一切看上去的轻轻松松,其实都是建立在看不见的努力基础上的。

松弛感的前提是拥有和经历的外化。

虽然每个人的定位和支撑点都不同,但相同的是面对风雨的不畏惧和淡定。

强者面前,松弛感水到渠成。

因此,“松弛感”的背后是有可以选择的空间。

无论人们选择松弛还是紧绷,其实都是在和自己周旋前进。

松弛感出现在当下,只是因为一时的潮流吗?

其实不是。

在所有热门的松弛感帖子中,几乎都有强烈角色针对性——女性。

女性,是助力松弛感变成趋势的一把手。

在我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下,男性似乎要比女性更容易获得称赞。很多男生从小就被认同所包围,他们长大也会自信松弛。

而很多女生不同,她们会因为“怯感”而频繁进入自我怀疑的怪圈。

比男性更加敏感的女生,无论是大事小事,还是什么时间点,都会影响到她们。

久而久之,她们变得没有力量感和存在感。

人们想要摆脱带有怯感的自己,走向更强更美好的圈子和世界。

“松弛感”的力量,仿佛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希望能从服装、外表、妆容、举手投足间获得人们的夸赞,去追求那个被叫做新审美的“松弛感”。

同时,松弛感也是在反对社会内卷,是年轻一代对与世不争的追求。

这一届的年轻人,好像总是游走在世界的边缘,他们常常认为这个世界太卷了。

并用无数的借口让自己在努力与躺平之间获得一个平衡点,自己打造一个体面的人生。

拥有松弛感的人比内卷的人更受到青睐。

日本学者荒川和九说:如果只有一个东西可依赖,就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毫无选择,只是像救命稻草般地想抓住什么。

松弛感也是。

人们羡慕松弛感,其实也是羡慕别人看起来轻松的人生和生活的安定感。

除此之外,松弛感也帮助了人们缓解精神内耗。

他们自知内耗的长期存再会让人感到疲惫,却无法停止焦虑。

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中写道:一个人在面对“丧失”的时候,如果能够完成哀悼过程,即使不需要治疗,哀伤情绪也可以自愈;如果无法完成,必然会相应的产生更多的精神内耗,甚至会导致抑郁。

而年轻人的这种“丧失”,其实就是被“卷”到丧失了对人生的热忱。

前有“厌世”,后有“松弛”,这些都是年轻人通过造梗造热度去寻求一个“精神乌托邦”,他们迫切的想要休息一下。

但有没有松弛感,都不必焦虑。

今天有松弛感,或许明天又会跳出一个圆滑感。活成什么样子根本没有准确的定义。

过度追求松弛感,反而一点也不松弛了,你说对吗?

话题征集

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

作者:律也人

原标题:《社畜想学松弛感,有多奢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