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字一句读《论语》:为什么“孝弟”如此重要?

2022-09-13 16: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学而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直白翻译】有子说:“若一个人是孝弟之人,则会存心喜好犯上的,则很少。若他不喜欢犯上,而喜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基由此建立,道由此而生。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个人浅解】读完翻译,不禁会问,为什么一个“孝弟”之人竟有如此大威力,不会犯上,不会作乱,还能够担当“仁之本”之如此重任?

“孝弟”之人,直观理解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这点,则他做事通常不会太出格。“孝弟”二字背后是家庭秩序,更体现君子修炼之功。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对自己身边亲密的人保持一颗敬畏之心,那么他一定具有极强的自我克制力和极高的个人修养,在应对外界环境中,则能更加从容镇定。试想,在一个规则较少、权力空间较小、关系更为亲密的情况下,一个人尚且能够对“秩序”保持敬畏之心,那么到了社会、国家这些有秩序的环境中,他自然不会选择去“犯上”,而“不犯上”则意味着他已选择接受这一套等级秩序。既然是主动选择接受,那么自然不会去作乱来打破这种秩序。

因此,“懂孝弟”后“不犯上”再然后“不做乱”,是层层递进关系,它既包含从家庭秩序到社会秩序的推演,又包含从纵向等级到横向关系的推演,纵横都稳,那么社会就稳。

不过只有家庭稳、社会稳还不够,更关键在于自身稳,也即人人修炼成君子,才能够真正保障家庭稳和社会稳。那个体该如何去做呢?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也即要去“务本”。只要把根基扎牢固了,“道”自然才生。但如何找到“本”,孔子并没有给出肯定性回答,只是非常高明地来了一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用一个反问句来轻轻推开需要费无数口舌来论证的“本”到底为何物。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直观看来是告诉我们想当君子,需要怎么做,要找到“仁之本”,需要先孝弟,但此话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了“心”与“道”、“心”与“仁”之间的关系。

“君子务本”,务本的前提是要自己的“心”去主动寻找“本”,一旦找到真正的“本”,“道”就会自然而生,人的“心”在“道”之前。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不一样,但它的具体内涵需要持续深入到后文才能解释清楚。钱穆先生给出的解释是:“道”指“人道”,“人道必本于人心,如果有孝悌之心,那可有孝悌之道”,也即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最后一句话中孔老夫子又加进了一个新概念:“仁”。穿插一句,“仁”是儒家思想的灵魂词汇,毫不夸张的说,所有的“子曰”都在为这一“仁”字做注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讲的是“心”与“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讲的是“心”与“仁”。钱穆先生认为:“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P6】”。这种“大道”落到具体行为之中呈现出来的样态之一就是“孝弟”,意思是如果尊敬家长和兄长,就能够接触到“仁”。“仁”这种“大道”,带有普通真理性质,它需要“附着”在各个具体概念和行为之中,“孝弟”就是其中一种,但“孝弟”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孝弟”更是“仁”的生命之源之一,是“仁”的本之一。

为什么“孝弟”会享有如此高的地位,敬请期待后续孔老夫子的深入阐述。不过如果真正读懂了孔老夫子的“孝弟”之理,也就可以理解“孝弟”背后“父父子子”所代表的家庭伦理秩序,也就更能读懂由家庭秩序所延展开来的“君君臣臣”所代表的社会秩序,也就能更进一步明白自己在整个家庭、社会运转秩序中,应该如何过活。

《学而篇》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直白翻译】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浅解】:上一条讲“孝弟是仁之本”,这一条讲“什么不是仁”。孔老夫子最讨人喜欢的一点是从不故弄玄虚,从不弄很多抽象专业名词来吓唬人,他非常亲民。作为一名读者,需要做的事情是深入到直白例子的背后,在尽可能贴着他原意走的前提下,把背后的道理用一种逻辑严密的推理方式将其解剖出来。

“巧言令色”:通过察言观色来讨好别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拍马屁”。反映一个人的心,语言和表情最直接。有意思的是,心、面部表情和所说的话,这属于三个小系统,有时,“心”这样想,“口”却偏偏那样说,“口是心非”讲的就是这回事。有时“心”这样想,“面部表情”却永远都只是“笑脸相迎”,“笑面虎”就是典型。这三个小系统如果在自然状态下,它们是浑然一体的,但如果通过人的“刻意为之”,那么就会出现各类偏差,而偏差的背后就是各种算计,而算计的一个落脚点就是自我利益。如果一个人做事把“自私自利”放在原始起点上,那么他体内所含的“仁”就比较少,但并不代表没有“仁”,有没有“仁”和包含的“仁”量多量少,那完全是两回事,孔夫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把话说死”。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一句其实也是对上一条的反向解释。如果一个人只关心自己,那么他分给“孝弟”的心思自然就少,或者虽然也会继续“孝弟”,但只能是参杂水分的“假孝弟”,不过“孝弟”可是“仁”之本,所以,一个人如果在“巧言令色”方面用力,那么自然而然所包含的“仁”就会少。

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个人专注“巧言令色”,那么心所包含的真情善意就少,那么自然所包含的“仁”就少。

我们知道,“巧言令色”的基础是“察言观色”,后者是一个中性词,要讲究客观中立。孔老夫子将“察”字换成“巧”字,将“观”字换成“令”字,便多了几分“人的心思”、“人的努力”在里面。如果一个人努力的方向是对外,是以别人的“喜好”作为导航仪,那么自然就会偏离自己的本心,而一旦偏离自己的“心”,即有可能会就迷失在外在世界中,从而导致自己的“生命之根”扎不稳,那如果连自己都“摇摇欲坠”,那又如何去接近天地间之“大仁”呢?而且在偏离自己“心”的过程中,会被外在世界所左右,那么此时就会越来越不诚实,会离真正的“真实”越来越远。如果一个人持续在“虚假”的轨道上航行,又怎么能够到达“仁”之彼岸呢?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陕红宇,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本期编辑:卷心菜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