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蒙古国内蒙古总商会:商业之外,出海企业如何书写更多中国故事

微信公号“FDU国小新”
2022-09-13 10:11
中国政库 >
字号

2011年,一批热心的在蒙创业打拼的中国内蒙古人自发组建了“蒙古国内蒙古经济文化促进会”和“蒙古国内蒙古商会”(后变更为总商会),开始在文化和商务领域开展活动。

11年间, 蒙古国内蒙古总商会和蒙古国内蒙古经济文化促进会(以下一并简称“商会”)不仅给在蒙内蒙古商人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共同解决出海难题的空间,而且在促进中蒙友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5日,在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研究生国情调研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商会名誉会长刘巴特尔和现任会长吴海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向我们介绍他们与政府合作,在促进中蒙双边商业贸易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等方面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名誉会长刘巴特尔(左)与现任会长吴海明(右)在采访现场。摄影:陈欣然

在采访中,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对两个国家的热爱,以及对维持中蒙友谊的热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重要论述,强调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出海企业作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主体,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传播的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商会以及在蒙的内蒙古商人们或许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

 

活动现场合影

出海企业抱团,书写商业合作故事

内蒙古和蒙古国之间绵延着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两地也同属蒙古族游牧文化,因此很早就有内蒙古人到蒙古国创业。但是,多年以来,并没有形成一个成规模的组织。出海创业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何况中国和蒙古国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差异。

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单打独斗的企业和私人单位解决起来也可能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201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由刘巴特尔,吴海明等人牵头,蒙古国内蒙古总商会应运而生。同时他们也成立了蒙古国内蒙古经济文化促进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只是活动侧重有所不同。从这两块牌子可以看出,成立伊始,在蒙的中国内蒙古商人们就怀抱着促进中蒙关系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成立大会合影。图源:”我们讲述蒙古国故事“公众号

中蒙关系正处在最好的时期之一。自习近平主席2014年出访蒙古国,两国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中蒙两国开启了更深入、更长远的合作进程,尤其是在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

《蒙古国蓝皮书:蒙古国发展报告(2021)》指出,中国已连续18年成为蒙古国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国。中蒙贸易总额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即使近年来遭受疫情影响严重,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蒙双边贸易额仍呈上升趋势。2022年1-6月中国与蒙古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493562.3万美元,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35123.31万美元,同比增长6.9%。

多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2022年8月7日至8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对蒙古国的再次访问,就表明了两国密切合作关系的稳步发展。在各项利好政策支持下,中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到蒙古国投资、贸易等活动日益深入。

而商会能为企业提供更落地的支持。一方面,对内普法,为会员排疑解惑。例如2013年商会编译出版了中文版《蒙古国商法汇编》,2018年增加篇幅,编译出版了上下两册新版。另一方面,对外交涉,维护会员们的合法权利。例如充分利用与蒙古官方对话的机会,并通过蒙古国主流媒体,多次反映中资企业的问题和呼声。

除此以外,商会也成为会员们交流信息,互相关爱,相互借力的平台。新来的投资商人地两生,和老会员坐一坐,聊一聊,省时省力,少走弯路。会员遇到难题,大家交流经验,难题不难。在一年一次的“同一片蓝天”年会活动中,会员们举杯欢庆,谈笑风生。告别一年的辛劳,迎接充满希望的新春。 

”同一片蓝天“年会活动花絮。图源:”我们讲述蒙古国故事“公众号

商会现任会长吴海明认为:“商会应该成为会员企业的一面旗帜,为在蒙中资企业服务,促进中蒙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而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推动中蒙两国友谊长存。”

立足语言优势,书写文化交流故事 

在文化领域,中国和蒙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

为进一步加强两国交流和联系,官方举办了层出不穷的文化交往活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在蒙古国设立了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定期举办“中国内蒙古文化周”等活动。

“内蒙古是中国向北开放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大量对蒙工作,需要在蒙古国的商协会组织支持和配合。在蒙中国人中,内蒙古人是最大的群体,人人都应该为促进中蒙友谊发挥作用。”现任商会名誉会长的刘巴特尔在记录商会历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中国政府主办的文化活动中,商会起到了重要的落地执行和推广宣传的作用,他们也多次配合大使馆的高访接待工作。此外,他们还与当地政府、企业机构合作。例如,商会协助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多次在蒙古国开展义诊服务和宣传活动,推动中蒙卫生领域交流。

同时,商会首倡并协调中蒙各方成立蒙中文翻译协会,推动蒙中翻译规范化、提高翻译队伍水平,还多次协办传统蒙古文书法展,对便利蒙中沟通、拉进人民感情、促进两国友好关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旅游业方面,蒙古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是一片未曾踏足的“神秘之地”。在采访中,刘巴特尔会长表示,大多数中国人对蒙古国的印象都来自新闻报道,而新闻报道只能提供部分信息,无法构建起真实完整的蒙古形象。

同时,作为和内蒙古自治区共享3000余公里边境线的邻国,蒙古却并非中国游客的主要目的地,有些持旅游签证赴蒙的中国旅客实际目的是商务考察等。

名誉会长刘巴特尔(左)与现任会长吴海明(右)在采访现场。摄影:陈欣然

究其原因,吴海明会长提到了三点:首先,蒙古的旅游资源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较为相似,同质化的景点对游客吸引不大;第二,中国驾照和中国车辆均不能在蒙古通行,挫伤了游客的自驾出行意愿;第三,目前蒙古国仍未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或落地签证,这是个尚待解决的阻碍。

2019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蒙古国、俄罗斯两国工商会曾出台签证政策便利三国人员往来,但受2020年新冠疫情及相应隔离管控措施的影响,中蒙跨境旅游几乎停摆,人员往来大大减少。

尽管如此,刘巴特尔会长仍然看好中蒙旅游前景,强调了蒙古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淳朴民风以及丰富的冬季旅游资源对中国游客的吸引力。他对中蒙俄三国未来的旅游合作表示期待:“中蒙俄一条线的旅游前景广阔,将蒙古草原和俄罗斯贝加尔湖串起来,一定会成为一条旅游热线。”

中蒙俄三国在文化旅游的合作可以追溯至17世纪,晋商开辟了一条从中国武夷山开始,经蒙古国乌兰巴托,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万里茶道”连接中蒙俄三国,是继“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尽管今日其贸易往来的功能已经衰落,但作为宝贵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被赋予独特的文旅价值,助力三国建立文化和旅游交流品牌。

2019年,“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年,第四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暨首届“万里茶道”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内蒙古召开,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贺志亮表示,希望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公众参与”,促进中蒙俄地区间的旅游、经贸、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作为“好邻居、好兄弟、好伙伴”,中蒙俄三国的政府为企业在文旅的合作搭起了发展的平台。蒙古国内蒙古总商会中从事旅游的企业也抓住了机会,利用这个平台为中国游客提供了大量服务,也为促进中蒙友谊做出了贡献。

尽管由于疫情,三国的旅游业暂时处于冻结状态,然而正如刘巴特尔会长所言,“我想随着疫情的解除,三个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活动现场。摄影:陈欣然

立足区位特点,书写生态治理故事

巍巍大青山,茫茫敕勒川。汉代的史书记载中,大青山呈现的是一派“草木茂盛多禽兽”的生机盎然景象。可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的名声却不再来自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而来自另一派“景色”——沙尘暴。

但时至今日,若再对“远渡重洋”的沙尘暴追根溯源,大家会惊讶地发现,“罪魁祸首”绝非只是内蒙古,与内蒙古一“漠”之隔的蒙古国也是起源地之一。

由于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的持续加剧、畜牧和采矿业的无序发展、土地使用者对草场、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蒙古国土地荒漠化仍在加速蔓延。目前,蒙古国已有76.9%的国土遭到沙漠化的侵袭,其中45.4%面积的国土沙漠化程度已经达到“严重”或“非常严重”的处境。

与1990年情况相比较,在过去的10年间,因气候变化和沙漠化等原因,蒙古国遭遇的气象灾难数量已增加三倍,而内蒙古在 “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的有序开展下,业已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得到全面好转。

面对两国迥异的生态景象,刘巴特尔会长意识到,荒漠化和沙尘暴等问题没有国界,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更何况是与蒙古国有着长达4677公里边界线的中国。

因此,刘巴特尔通过商会组织安排蒙古议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前往内蒙古学习考察当地的生态治理政策和手段,并邀请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夏日为他们举办座谈会,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介绍了一条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并举,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

他们当时前往了中蒙交接处的巴彦淖尔,看到内蒙古这边草木茂盛,而对面的蒙古国却是光秃秃的一片。这给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们当时就对我说:‘我们现在明白了一个事儿,我们过去认为生态的问题、草原的荒漠化问题,人为是不可能干涉的。但通过中国的经验知道,这都是可以人为恢复的,你们中国就是这么恢复的。’他们走的时候跟我们要法律,说要借鉴我们的经验,也要出台相关法律。我们把内蒙古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送给他们了。”

在蒙古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经常能看到中资企业的身影。去年,蒙古国总统乌赫那·呼日勒苏赫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蒙古国将在2021-2030年至少种植十亿棵树。而与其他项目不同,这个项目的实现方式是蒙古的各大企业和机构认领自己的“任务”。企业积极响应,纷纷认领,其中不乏在蒙中资企业。

此外,由中国政府无偿援助,中铁四局和北京建工联合体承建的蒙古乌兰巴托中央污水处理厂项目也在2018年8月启动,建成后将改善乌兰巴托饮用水源地图拉河及周围环境污染现状,惠及蒙古国45%的人口。

蒙古国中资企业南戈壁资源公司也正与蒙古LIVETV电视台合作,为保护蒙古戈壁和戈壁野生动物拍摄电视宣传片,宣传中蒙两国政府和人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事迹。 

南戈壁资源公司与蒙古LIVETV合作摄制现场。图源:”我们讲述蒙古国故事“公众号

相信未来中国企业会在生态保护领域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献出中国力量。

文字 | 李沁芳 黄曼婷 陈欣然 刘小莉

排版 | 黄曼婷

资料来源:访谈资料、官方公众号资料、网络公开报道

(原标题为《国情实践第五日|蒙古国内蒙古总商会:商业之外,出海企业如何书写更多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