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届年轻人开始对农村生活“上头”了

2024-04-22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快速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在走向快速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带来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也使乡村社会内部出现急剧荒芜的“空心化”现象。在空心化的境遇下,乡村振兴如何谈起?乡村振兴战略又如何实施?

张扬是东北人,念完生物学博士以后到了上海,成为上班族,2011年因为帮朋友搬家,张扬第一次来到上海西郊的岑卜村,一下子喜欢上这里。村口一块牌子上写着:全国生态文化村。

当时村里只剩老人,没有年轻人,日落而息,晚上特别黑,桥下常常是大片的芦苇,夏夜,几百只萤火虫在芦苇上飞舞,倒映在水里,分不清水面上下的萤火。

张扬的岳父有阿兹海默症,住在城市里面是不敢上下楼的,因为认知能力降低的时候,外头的车流等等刺激会带来巨大的恐惧。搬到村子里,他一开始还能打理园子,近年发展到什么人都不认识了,但还是愿意出去遛弯,因为村子是安详宁静的,于是整个身体的衰退速度没那么快。

女儿豆豆在这里出生长大,今年3岁,读本地淀山湖幼儿园,拥有一个“百草园”的童年经历。暑假从睁开眼睛开始,就光脚跑去后院玩,花样层出不穷,把自己养的小鸭们放进河道,看大树上鸟儿之间喂食,蹲在河边捞小鱼小虾,观察壁虎捕捉昆虫的样子,和爸爸一起洒下黄洋葱的种子,一个星期后就冒出了小苗……

“也许再长大一些,会选择回到城市里去上学,但她的童年是丰富立体的。”

梁洁是2018年从上海市区搬到过来的,和张扬家隔着一座小桥,常常串门,她在村里经营自己的香薰、茶水小店,丈夫做IT工作,每天比较辛苦地往返市区上下班。

“一开始我老公是不愿意来的,他选择陪着我到这边来,他的心一开始都是封闭的,但是住着就发现其实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他现在就特别喜欢这里,甚至我说要去市区,他都说我们还是住在这里”。

梁洁在院子里种了很多香草,她喜欢把“香”融入到烘焙中,新村民之间隔三差五的聚餐,往往就是每家准备一些食物,从各自家里端到聚餐的地方,尝到彼此的手艺。

近年来,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北上广青年放弃工作,跑到偏远地带,为了造出一个理想的栖息之地回归自然,建生态村,发展出一种社群主义,这当然也没什么不好。但如果类似的“造乡”在附近就能展开,那就再好不过了。

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到“向往的生活”,城镇化与逆城市化在同时发生着。中国乡村,曾经最为稳态的社会结构,正在随着年青人的出走而慢慢衰老,就像凝结在琥珀中的虫儿,美丽的没有生命力。

同时,一群群返璞归真的年青人也在重返乡村,城市与乡村、快与慢、消费与自足、市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参差多态实乃幸福本源,也许这份憧憬也能使乡村更为充盈饱满,吐故纳新间为乡村振兴找到一条蹊径。

丢掉电脑丢掉手机丢掉闹钟后的我们,如果有幸重新体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那份劳作充实宁静自然后,也许便能找回悠然自得的心境与人生本真的意义。

“中国正在悄悄进行一场人力资本的革命”,农村经济活力提升的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归”

所谓“城归”,是指从城市回归乡村就业和创业的劳动力群体。“城归”精英返村,能够有效地利用业缘、地缘等关系带动其他村民共同回村投资创业,从而加快以“民工潮”带出“创业潮”,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在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城归”引发的乡村人力资本革命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人才下乡进程中,奉贤区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吴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中部,盛产黄桃,每年三四月份,满村桃花盛开,宛若“世外桃源”。近来,这处“市”外桃源名声越来越大,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在2017年之前,吴房村还不是如今的模样。那时的吴房村房屋破旧,道路泥泞,河道里也堆积着许多生活垃圾,天气炎热的时候臭气扑鼻,面临着许多乡村的共同问题:被老龄化困扰,是个空心村,还是个交通不便的落后村,村里的房屋空置率超过50%;被戏称“树老、地老、人老”的“三老”村庄。当时村里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从村子里“走出去”。

在吴房村入选上海市确定的首批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房屋改建和新建道路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实施,以黄桃作为经济支柱,整合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资本等多方力量,推动各类优质资源资本集聚辐射乡村振兴。

2017年,吴房村按照上海市委提出的“塑形、留魂”要求,联合中国美院进行整体设计,重塑江南水乡风景如画的村貌景致,把江南水乡元素和海派民居特色融入整体风貌管控之中,一点点刻画出绿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桃花村,还凸显了古桥、古宅、古牌坊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近年来,吴房村越来越好的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此居住创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使吴房村迎来崭新的蜕变。当全新模式焕活产业,当年轻的活力涌入,百年吴房呈现出新的可能,烟火气犹在,却又是崭新的乡村,村民乐在其中,游客流连忘返,企业相继入驻。

随着企业和工作室的进入,年轻力量也在涌入。“逃离城市音乐工作室”正是其中一支重要队伍。吴房村优美的景致和有活力的产业,唤起了这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内心的激情。他们偶然间发现了吴房村,萌生了留在这里做音乐的想法。

创始人曾达夫和他的伙伴们形容第一次来到吴房村的时候,就曾被它的样子所惊艳:

成长在城市里的我,着实被改建后的新乡村惊艳到了,和刻板印象中的农村相去甚远,这里有产业,有业态,有社区,完全可以作为青年立业奋斗,甚至安家落户的一种选择,而乡间自由浪漫的气息,也更适合音乐人前来采风,获取灵感或是专心闭关创作。

这个工作室里诞生了他们的第一首原创主题曲及MV——一部名为《逃离城市》的原创音乐微电影,并在网络上迅速升温,播放量已超过3万次,歌曲的共鸣引来几百条点赞的弹幕。

影片讲述的是一名在上海陆家嘴闯荡的年轻人,从对大都市的向往,到美好的幻想被现实击破。在迷茫与徘徊之中,他无意间在朋友的鼓动下,来到了上海郊区一个聚集了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的神奇村子里,并希望能在那里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归宿。

在奉贤的桃花林、油菜花田中,这群年轻人试着用音乐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困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年想法。正如他们所言:“应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乡村亦是种选择”。

*上文节选自《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奉贤图景》,作者曹一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今日荐读

《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奉贤图景》熊易寒 主编

内容提要

乡村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一个现代化过程,它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也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还是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本书以上海市奉贤区为案例,以城乡关系的重构为视角,围绕“三块地”改革、“三园一总部”、新江南文化、三治融合等奉贤实践,探讨了以人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模式,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奉贤图景。

作者简介

熊易寒,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近期主要关注城市化、中产阶级、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和数字化治理,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移民政治:当代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与群体命运》等,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首届“实践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最佳专著奖”。

《“家”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陈周旺 主编

内容提要

现代社会的基层治理还需要家庭的参与吗?家风建设对于超大型城市的基层社会治理来说,意味着什么?

本书以奉贤家风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基层社会治理角度,围绕传统与现代、公与私、家风与政风等基本理论命题,探讨了家风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以家为本的社会治理理论,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拓展和推广的奉贤模式。

作者简介

陈周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政治学理论、国家理论、基层社会治理,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主编和翻译著作近10部,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