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学者最新论文提出恐龙灭绝新机制:多样性持续性衰退导致

澎湃新闻记者 贾利略
2022-09-21 09:04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在地球上消失之前的200万年里,恐龙的生物多样性就持续衰退,最终导致灭绝?中国学者在对陕西山阳盆地、1000多件恐龙蛋和蛋壳化石及相关化石研究后,9月2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论文,提出恐龙灭绝新机制。

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印度德干火山爆发等假说以外,解释恐龙6600万年前灭绝之谜的又一新理论。

恐龙自2.3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出现以来,在地球上存活长达1.7亿年之久,直到66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一直没有停止找寻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相关观点包括地外因素,如小行星撞击假说,也有地内因素,如印度德干火山爆发等,但都与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人们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

该论文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论文的标题是《白垩纪末恐龙大灭绝200万年前中国中部恐龙生物多样性低》(Low dinosaur biodiversity in central China 2 million years prior to 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

白垩纪末期山阳盆地生活的三种主要恐龙类型:窃蛋龙类、鸭嘴龙类和暴龙类(赵闯 绘)

陕西山阳盆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适合研究晚白垩世-古新世恐龙灭绝之谜的陆相盆地。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北大学薛祥煦教授领衔的地学前辈们在秦岭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晚白垩世恐龙骨骼、恐龙蛋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并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的陆相地层框架,为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团队在山阳盆地晚白垩世山阳组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但是,恐龙蛋类型主要为瑶屯巨形蛋、坪岭叠层蛋等,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图中表示的是山阳盆地的岩性柱(A和B)、磁极性序列(C),天文调谐结果(D)、恐龙化石分布(E)以及海洋氧同位素记录在白垩纪末期的变化(F和G),指示盆地内的恐龙在其灭绝前的200万年间多样性很低,且古气候、尤其是温度的变化对恐龙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论文作者 供图)

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还有少量的暴龙类骨骼,多样性也较低。而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也就是说,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综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图A、B展示的是秦岭东部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变化,显示恐龙多样性在7200万年前后降低。图c显示的目前发现的恐龙化石点在6600万年前的全球分布情况,显示恐龙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和东亚地区,秦岭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将是对全球恐龙化石库非常重要的补充(论文作者 供图)

科研人员对陕西山阳盆地及相关化石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时期,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从由德干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

论文doi链接: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11234119

 

    责任编辑:吴跃伟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