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九届抗战青年会:寻找研究新意,提升观点凝练度

王钊
2022-09-22 11:08
私家历史 >
字号

2022年9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九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收到网上投稿219篇,经过专家评审,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29名青年学者的论文入选参会。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1名专家学者进行主持与评议。

开幕式合影

因疫情影响,原定于2022年4月召开的此次会议一再延后,最后不得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武汉市的部分师生在华中师范大学设置了线下会场。

华中师范大学会场

开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与原《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士华分别致辞。马敏充分肯定了举办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回顾了华中师范大学在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鼓励年轻学者积极进取,不断产出新的成果。高士华回顾了前八次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的举办历程,认为此会议会风良好,学术交流深刻而坦诚,有助于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上尽快走向成熟。同时《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也获得成长和进步。他希望青年学者们在抗日战争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致辞

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士华致辞

本次研讨会共分六场,与会青年学者与点评专家围绕抗战时期的中共根据地建设、国民政府军政体制、对日关系与因应、沦陷区的社会生活、中外交涉、战时经济与思想变迁等主题进行交流。

战时中共根据地政治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抗战史学界关注的重点。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印驰、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的贺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胡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梁馨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诺等5名青年学者,就中共东南亚分支、根据地土地流转与典压、陕甘宁边区盐业、中共军鞋、减租减息等主题进行交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奇生教授认为,中共减租减息的转向机制需要细致研究,应考虑中共干部内心中始终存在的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的思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吴敏超研究员提出,有关华侨史的研究应当放到当地政治社会变迁的视野中考虑,关于合作社的评价应当恰如其分。华中师范大学王龙飞副教授表示,研究对象的关怀与参照应当更大一些,应凝练出更多以小见大的结论,并注意中共的相关政策在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延续与发展。

战时国民政府的军政情况受到参会者的关注。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廖利明、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翔、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李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郝昭荔、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祁复璁等5名青年学者,就国民政府参谋本部与战前战争动员体制的筹划、国军的火炮生产、僧人兵役、政工干部、国军中的派系纠葛等主题进行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卞修跃研究员提出,苏鲁战区的政工干部能否代表整个抗战时期,需要再加思考,战时国军将帅失和的情况则需要放到更大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默副教授认为,中西方参谋本部的职权范围不同,这与国民政府高层军事部门的调整有关,战时火炮研究的重要性应当给予更清晰的说明,僧人兵役的论述重点可放在事件而非制度。南开大学江沛教授指出,有关汤恩伯和蒋鼎文的关系及战区内管辖范围等情况都会影响其选择。

战时与战前的对日关系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之一。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承红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姜水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刘峰、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的曹鲁晓、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的龚志伟等5名青年学者就护国战争期间的日本对华情报系统、鼓浪屿事件、日本“华北特别警备队”对中共抗战的观察、国民政府对日本高职级战犯的审判中的指挥官原则问题、美苏互猜与东京审判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南开大学宋志勇教授提出,日本对华情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研究时应当加以区分,鼓浪屿租界事件可与天津租界事件进行比较研究,马尼拉审判的判例对东京审判的影响可继续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炳三教授指出,护国战争期间日本对华情报的效果评估应当细致分析,对鼓浪屿事件的研究应介绍更多的背景,华北特别警备队的撤销与中共实力的壮大之间的关系可再思考,国际上有关指挥官原则审判与东京审判的源流关系可再考察,有关美苏在东京审判的互动需要更多的核心史料支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皓教授指出,对公共租界哪方面的挑战可再说明,高职级战犯的划分含义可参考中共对国民党高层战犯的定义。

战时沦陷区的社会与生活同样受到参会者的关注。来自中国社科院大学历史学院的崔彤、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勇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赵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瑞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钟瀚声等5名青年学者,就香港沦陷时期的居民日常生活、常熟乡绅徐兆玮的日常生活史、“球王”李惠堂与抗战时期中国足球运动、上海“孤岛”时期《密勒氏评论报》上的中国读者来信、《白兰之歌》体现的“满洲开拓”文学及其影像建构等议题进行交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付海晏教授提出,文章内容应注重层次性,提升比较的思维与对话意识,论述内容应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萍研究员指出,近代以来香港义赈的传统可与抗战时期足球的救国运动进行联系与分析,研究读者来信时对来信人的身份背景等情况需要更为详细的考察,应当突出选择《密勒氏评论报》的研究意义,对《白兰之歌》作者的身份背景应当进行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指出,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应当关注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尤其是非日常的活动,以提升研究的意义,同时要呈现大历史与小个体之间的张力。

战时中国与英国、美国等国的外交互动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王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马凡入、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的肖晓飞、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的马建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陈佳奇等5名青年学者,就战时中英信贷、英国救济中国基金会、“工合”运动中外经费博弈,战时中美共济会交涉、皖南事变后的中美关系等主题展开交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侯中军研究员提出,中英的个案交涉应放在战时英国整体远东对华政策的宏观视野上考察,给其更加精准的定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贺江枫教授提出,跨国史的视角应更注重组织的视角而非政府的视角,皖南事变后美国对国共关系的调处应当放在1941年世界局势的大背景下分析,美国对华决策和机构应做整体性介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生教授指出,历史是人的历史,对外交活动的研究需要考虑人的行为的常理与常识,研究英国战时对华关系应注意到其外交政策上的节奏感,考察美国对华关系时应注意确定合理的驱动因素。

战时经济与思想变迁与中共军队等议题也在本次会上引起讨论。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何思源、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张祥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桂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高航等4名青年学者就“抗战建国”口号的博弈、农本局改组、奉贤的地权变动、抗战胜利后鄂豫边区“三路会师”等主题进行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学通研究员提出,“抗战建国”口号的历史渊源可再考察,农本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单篇文章论述的问题应当精简。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教授提出,地权与租佃的分析应回到契约制度的层面,沦陷区对契约制度的法律安排可再行考察,讨论军事战略时应考虑到战场的对手方,在研究中原局的战略布局时还应考虑到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臧运祜教授指出,“抗日救国”与“抗战建国”的关系仍可考察,中原局的战略转移中各方的分歧与解决的情况仍需探讨。

在会议的综合讨论阶段,与会专家们肯定了青年学者在题目选取、资料利用尤其是外文史料的运用、方法运用等方面的进步,也提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学术史梳理应更为细致,以便于找到更为有针对性的研究新意,突出问题意识,同时也应提升观点的凝练度,避免多余的篇幅,此外也希望青年学者在细节方面更加注意,避免文中出现常识性错误。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上,《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指出,经过专家学者的指点,及与会青年的评议,参会者的论文写作水平定能有所提升。论文写作时首重选题,是否有明确而有针对性的问题意识是期刊选稿的重要判断依据,同时论文的细节也应注意,减少错别字等不必要的讹误。2023年4月,《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第十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希望青年学者积极撰写论文争取参会,更希望专家学者莅临会议,进行评议和指导。

(本文首发于“抗日战争研究”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钟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