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展预告丨拂梭千年——苏州缂丝精品展

2022-09-22 11: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雀踏花枝出素纨,

曾闻人说刻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

莫作寻常黹绣看。

缂丝,是中国丝织艺术品的典型代表,以素色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挖织而成,也被称为“刻丝”。因历来生产规模不大,工艺繁复,得之不易,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苏州作为缂丝的主要产地,缂品逐渐形成了色彩丰厚、晕染自然、浑朴高雅、艳中具秀的特点,兼之坚厚耐磨、利于长期保存,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现今的苏州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缂丝生产地之一。

苏州缂丝作为苏州市六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为何拥有穿越千年而分毫不减的魅力?本次“拂梭千年——苏州缂丝精品展”为吴文化博物馆“匠艺”系列特展第四期,共展出马惠娟、肖锋母子的缂丝作品24件/套,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号。诚邀您与我们一同拨开那些细腻的丝线,探寻“织中圣品”背后的神奇奥妙。

妙夺丹青

Museum_of_Wu

缂织技术是东西方交融的产物。“通经断纬”的织法首先从西方传入,最初以亚麻、麻毛为材料,我国西域地区有不少缂毛织物的出土。公元7世纪左右,该技术被引入到丝织物生产中。随着丝绸之路的联通,以及西部少数民族的迁徙,缂织技术在唐代传入了中原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缂丝织物是唐代的一条缂丝腰带。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合葬墓,被发现时缠在一个女舞俑的腰上。

唐 几何菱纹缂丝腰带 横9.3厘米 纵1厘米
新疆博物馆藏

南宋时期,平江府(苏州)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盛产生丝,其丝线韧性好、强度高,是制作缂丝的上好材料。在富庶的经济、文人文化与民间技艺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缂丝在江南迎来了黄金时代。缂丝织品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乘,从实用走向纯欣赏品领域。艺人们以书画为底稿,尝试通过丝线来表现书画中的笔锋与画韵,缂丝技艺得到急剧发展。

彼时缂丝名匠多出江南,如松江朱克柔、吴郡沈子蕃和吴煦等,其缂品达到了“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胜于原作”的境界。一幅幅山水、花鸟缂织画作从艺人们的一拨一梭中诞生,细枝末节处亦可细细品味,远观是画,近看精巧,意趣十足。这一古老的手工艺世代沿袭,留下不少传世佳作。清代沈初在《西清笔记》中提到:“宋刻丝画有绝佳者,全不失笔意,余尝得萱花一轴,以进花光石,色黯而愈鲜,位置之雅,定出名手。”

宋 沈子蕃《缂丝山水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缂丝山水轴》局部

元、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与观赏性缂丝齐头并进。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观赏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苏州为代表的缂丝产销中心。曹雪芹《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购自苏州的“刻丝弹墨”。

现代缂丝艺人也继承了南宋摹缂名人书画的传统,对技艺精于揣摩,题材选择更为宽泛。他们的缂丝作品已不再单以精细准确为标准,更追求神韵,加入了自身的创作与理解,既融于现时艺术之体,又不失古之风貌。

《摹沈子蕃梨花双鸠》

作品摹缂自南宋缂丝名匠沈子蕃的经典缂丝花鸟画,在参考原作的基础上对丝线设色进行了一些调整。原作花叶以平缂单色织成,现作则用多色阶丝线进行戗缂,使花叶更加立体,富于变化。原作斑鸠羽毛以缂鳞法织成,现作在保留结构的前提下,加入了戗缂,使羽毛层次更加丰满,体现出缂丝工艺的时代性。

《老子青牛》

作品在宋代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局部细化。画面中老子手握拂尘,骑着青牛款步而来,所过之处祥云环绕,灵芝生发。老子须发皆白、迎风飘逸,面容慈祥,似在微笑注视着画面前的观者。老子面容袍服都以多色阶丝线戗缂,替代了原作的单色平缂,牛体上的皮肤毛发则以多色斜戗替代了木梳戗。作品通过这些改良,在继承原作神韵的基础上,表现力大大增强。

《拟郎世宁荷花》

原作为清代郎世宁所作花鸟图册之《荷花双蝶》,作品尺幅不大,但有很强的观赏效果,充分体现缂丝工艺的表现力。一朵花体态虽小,但要细分出复瓣、单瓣,每瓣花还有正瓣反瓣之别,更别提还有折瓣、叠瓣、翻瓣之处。花形姿态万千,中间缀上淡花蕊,更显得芬芳含香、蜂蝶欲迷。本作中的荷花蛱蝶设色艳丽,细微处都存有变化,缂织极其细致逼真,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寒食帖》

缂丝书法作品历来是缂丝的一大门类,有大量作品流传至今。本作品取苏轼真迹《寒食帖》的局部为稿。作为一幅行书作品,缂织时既要把握书法的笔势,又要关注其变化细节。每字每笔都精细入微,飞白牵丝引带也运用合花线和短戗进行恰当的表现,不失为书法类缂品中的佳作。

《六骏图》

本作以徐悲鸿《六骏图》为稿创作。飘逸的毛发向来是缂丝制作中的难点,大量戗法和合花线技法的运用很好的表现了毛发浓淡虚实的质感。随着缂丝艺人的不断探索,缂丝技艺在继承摹缂山水画、花鸟画的传统之外,也开始表现近现代中西融合的画作。

梭织交错

Museum_of_Wu

缂丝的织造工艺非常独特,与其他织物截然不同。南梁《玉篇》曾记述:“缂,织纬也”。它以素色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在一梭纬线通过的位置上,变换多种彩线缂织,称为“通经断纬”。所有图案、颜色的变化都取决于不同颜色纬线的交织,要按照图案的特点来回穿梭,分块缂织,因此纬线无法一梭到头,即形成了“断纬”。画面与素地的结合处,会呈现些许裂痕,在两色衔接处有透空的“针孔”,仿佛刀尖镂刻而成。透光视之,犹如万缕晶珠,艺术效果极佳。

在进行缂织之前,首先要经过落经线、牵经、上经线等多道工序,然后梳理经面,将经面的松紧调整到适宜的状态。随后缂丝艺人用毛笔将画稿画在经面上,依画面色彩变化配线,用摇纡车将色线缠绕在纡筒上,再利用梭子一丝不苟的制作。一旦运梭,不容有差,这不仅要求缂丝艺人拥有极为细腻的技巧,同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鉴赏力。缂丝名家往往都有一定的绘画功底。

缂机

摇纡车

梭子

拨子

绘画中笔墨一挥即可表现出的色彩层次与晕染,在缂织过程中,则需要拆解为无数像素式的小块,变一色,换一梭,一幅作品有时需用到上百只梭子。缂织线条等细节时,则更考验艺人的经验与技艺。苏州缂丝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灵活运用戗法来达到调和自然、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以金银线入缂更添富贵奢华,表现出高水平的艺术审美能力。缂丝成品的制作周期极长,技艺成熟的艺人,一天也仅能织出一小段。遇到图案复杂、晕色细腻的画稿,则更费工耗时,故有“妇人一衣,终岁可就”之说。

《摹崔白三秋图》

本作摹缂自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缂丝作品。幅右下缂有“崔白制”款和“崔白”印,稿本应出自宋代著名宫廷画家崔白之手。画面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秋海棠、菊花、秋葵生长在杂草湖石之间。一只雀鸟正啄食着蚂蚱,为作品增添了自然野趣和动感。现作在保留原作面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良。特别是地面与湖石的处理,运用合花线和更细腻的戗缂,使层次质感有了质的提升。花与叶也都做到了戗缂晕染的效果,虽是秋景,却充满生机。

《拟陈之佛寒月孤雁》

本作以陈之佛画作《寒月孤雁》为稿进行创作。鸿雁,是陈之佛在解放战争期间画的最多的禽鸟,此时局势动乱不安,却隐约可见胜利的曙光。整幅作品以冷色调丝线缂织而成,意境清寂而风格清雅。一轮清冷的圆月,于云雾间穿行,在水中投射出一道寒光。倒垂的枯柳在寒风中摇曳,水天相接,冷冷的月光,逼人的寒气,给人以凄凉之感。一只离群的大雁经过长途跋涉,已疲倦不堪,张着无力的双翅,难觅一处栖息之地。本作品画面无一留白,每寸缂织均精细入微、富有神韵,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残荷鹰鹭》

以吕纪画作为摹本缂织而成。作品描绘深秋之景,荷叶破败,莲蓬成熟,茅草茎细叶长,随风摇摆。老鹰在半空中盘旋,盯住一只惊慌的白鹭,震慑大小水鸟。画面以墨色为主,辅以淡彩,表现深秋的萧瑟景象。老鹰、茅草、荷叶以浓淡墨色丝线戗织而成,模拟出毛笔写画之意。白鹭以勾缂织成外形,黄白丝线戗织羽毛。鹰与鹭,形成了呼应与强烈的对比,画面张力十足。

《春谷杜鹃》

本作取华嵒的画作为稿。风清柳绿中,杜鹃绽放、鸟禽和鸣。柳间花头的画眉张着嘴相互对视,彼此唱和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来,仿佛能听到它们欢快的啼声。鸟羽细密,以勾、戗而成,表现出鸟羽的光洁与腴润。柳条倒垂,柳叶深浅得度,运用结、戗织成。山石以结勾勒轮廓,用色大胆、青绿相间,以合花线、长短戗进行表现最是恰当。整幅作品设色鲜亮,正应了雨后春天的景色。

织中之圣

Museum_of_Wu

20世纪60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恢复了百年来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苏州乡村许多女性,利用农闲之时学习缂丝技艺。后因日本对缂丝和服腰带的大量需求,且制作缂丝腰带的收入丰厚,很多村子里的妇人成为专职的缂丝工人。当时苏州缂丝织工达一万余人,缂机上万台,几乎是“村村有工厂、家家有织机”。这一规模达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点,也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苏州成为了全亚洲最主要的缂丝实用品出口地。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缂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多方冲击下,苏州缂丝业急剧衰微。

目前,在非遗保护政策的促进下,苏州缂丝的发展呈稳步上升的态势。2017年,苏州工艺美术协会下设的苏州缂丝专业委员会成立,苏州各地的缂丝民间艺人有了交流互鉴的平台。目前苏州缂丝艺人约有300多人,其中国家、省、市各级“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1人。他们依靠开办缂丝工作室,不断探索缂丝技术,创新缂丝作品类型等途径,全力延续着织中圣品的千年风华。

缂丝和服腰带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缂丝品外销需求猛增,一条三百工时的腰带,可以换回几十吨钢材,或一辆丰田汽车。东山吴县工艺美术研究所抓住商机,成立缂丝车间。当年即成功试制缂丝和服腰带,成为出口日本市场的主产品。1973年,国内唯一的缂丝生产企业—吴县缂丝厂成立。第二年即扩大规模,年产缂丝腰带一百十四条,产值12.54万元。1980年,又增设黄桥、东渚、光福三个加工厂。是年,全县共有县、社两级缂丝厂6家,织机156台,88名艺人,形成以吴县缂丝总厂为主体的国内缂丝生产基地。

《泼墨乌龙》

《泼墨乌龙》是第一幅将大写意泼墨题材通过缂丝进行表现的作品。本作是对1990年获得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作品的二次创作。本作较前作线条更简练细腻,色线过渡更为自然。整幅作品仅黑白灰三系色线,气势壮美磅礴。龙首时隐时现于奔云和惊涛中,形象格外凶猛,尤其是两根龙须,破云而出;龙眼威严传神,在浓云密布的墨深色中闪烁发光;龙鳞随龙体回旋姿势不断变化,形状各异;龙爪巨大,似铁钩般锋利无比,展现出暴风雨来临前夕乌龙腾云之瞬间。

《拟白石旧游图》

作品以齐白石旧游图为摹本缂织。远处青山错落,近处绿波荡漾。一群鸬鹚或在滩涂上休息,或在水中捕鱼,姿态各异,一派天真。远山以青绿丝线戗织,摹缂出涂抹晕染的效果。水波以多色阶淡墨色与淡绿色丝线相组合,戗织出浓淡虚实变化的水波。鸬鹚以黑色丝线为主,辅以少量灰色丝线,对比强烈。画面上方缂有“旧游所见”及款识。

《卓尔不群》

原作是三位大家合作之画:吴湖帆画竹,于非闇画蜻蜓,张大千画鸟。吴湖帆有“近世画竹第一人”之誉,本作也再现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竹子清雅,竹叶有“凤尾梢卷”之势。虽不着色,但仍有苍翠之感。小鸟斜落于竹子之上,颇有孤傲之意,似随竹子的起伏而动。红蜻蜓勾绘细致,轻落竹叶,不着一丝重量。在缂丝技艺中,物体的轮廓常以勾法来表现,而本作竹子不用勾线,以合花线戗缂而成,更好的表现出原作之神韵。

“一只梭子两头尖,缂丝艺人叫苦怜。起早做到黄昏里,饭米无着如油煎。”缂丝艺人一拨一梭,于平淡朴实中编织着古典的江南。而历来为宫廷皇族和富贵人家拥有的缂丝,也是我国传统工艺中当之无愧的奢侈品。本次展览以马惠娟、肖锋的缂丝作品为依托,带领观众走进这典雅与华美间铸就的苏州缂丝,以期在艺人、观众与社会各界的推动和传播下,将苏州缂丝带向更壮美、更广阔的远方。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8日-2022年11月20日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二楼吴颂展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