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开幕,上演都市自然启示录

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2022-09-25 20:3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9月25日上午,“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 展览主办方 供图

9月25日,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国家地理•频道、联想集团联合举办的“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该主题展览将从十一国庆假期持续至11月,旨在通过展现都市工业发展和大自然返璞归真间的动态平衡,点燃公众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开幕仪式现场照片。左起分别为:联想集团全球品牌传播部总经理杨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小明。 主办方 供图

此次展览分为“大河奇观”“江毓万灵”“山河飞渡”“未来之路”四大主题,通过多元化、可视化手段,将展览内容与长江水文、地域风貌、保护开发以及科技助力结合,展现万里长江生态环境与物种生存情况,致力于将自然之美、生物多样性之力带给观众。

“高原游子”斑头雁一年一度一归乡,完成生命延续;“雪山灵隐”滇金丝猴在云海雪山、迷雾森林间,过着如高人隐士一般的“隐居”生活;“江湖使者”长江江豚水中驰骋、纵横江湖;还有“百变星君”貉,适应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成为了“新公民”……长江流域沿途风光、辫状水系、峡谷之美等角度的摄影作品和纪录片片段剪影依次铺开,展示着城市与自然、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现场   展览主办方 供图

“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现场  展览主办方 供图

“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现场   展览主办方 供图

展览为长江江豚保护插上“智慧”的翅膀,探索城市生活与野生动物共存,呼吁科技企业赋能生态保护,多元共治的模式为长江大保护打造城市生物多样性新样板。同时,展览现场设有多个互动环节,拍照打卡、聆听自然、科普演讲,一系列趣味十足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助力观众进一步认识生物、了解生物、保护生物。

“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江毓万灵”展区。 徐祯曜 摄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表示:“上海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本次与国家地理杂志和联想集团共同合作,参与到对长江大保护的公众教育中来,发挥不同行业优势,这样的跨界合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表示:“与长江璀璨的人类文明同样精彩的是长江的生物多样性,用什么样的方式展示长江?中国国家地理的答案是——‘大江之歌’。作为地理科学传媒,中国国家地理希望通过‘生态纪录片+自然博物展览’的方式,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长江故事’。”

“江毓万灵”展区内的动物标本,图为大熊猫、小熊猫、川金丝猴、长耳鸮。 徐祯曜 摄

此外,自开幕仪式起,由展览主办方合作拍摄的四集“大江之歌”主题纪录片也将陆续发布。该片是长江实施全面禁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系统针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即从长江源头到长江入海口的生态环境与生物生存状态纪实纪录片。

除长江保护外,该片涉及到的生态议题众多,包括“候鸟迁徙的一带一路”“城市野生动物”等,在赋予每个动物角色感的同时,还兼顾了长江、动物及人三个元素,用镜头诠释新视角下的长江保护与自然探索。

长江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人类如何与城市野生动物和谐共存?让死去的动物“复活”一共需要几步?科技如何成为生态保护的“助推器”?围绕生态保护相关话题,本次展期内还举办了“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跨行业研讨会。地理系专家、科学院研究员、标本制作师、资深架构师齐聚一堂,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背后的故事,呼吁更多人士加入其中,推动生物资源协同保护,助力长江绿色未来。

    责任编辑:徐晓阳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