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首都二道绿隔,城市减量发展的“城乡融合术”(下)

2022-09-26 14: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1/6图片工作室

关键词:

城乡融合 | 生活共享

产业共振 | 机制共赢

「二绿」推动城乡融合的

创新路径探索

在新思维的指引下,从城乡分割线到连接线,首都「二绿」究竟是如何构建城乡融合的「桥梁」呢?

以下将通过四类代表性案例,剖开其多变路径探索下的「城乡融合术」奥秘!

01

与市民需求同频

构建宜居生活打卡地

MEASURE THE WORLD

推动城乡融合,好的绿隔建设是什么?创造以水为脉,以绿为体,林水相依的生态空间?这是一个答案,却不是答案的全部。

二绿翡翠项链最大的一颗宝石——温榆河公园,告诉了我们他的回答——用乡之「绿」,对接民之「需」:既要有生态,更要有生活!

▼ 京城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

公园位于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30平方公里的「大手笔」蓝绿空间,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自2019年开建以来,朝阳示范区、昌平一期已相继开园。截至2022年4月,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

而几年前,碎石机轰鸣,石粉从早飘到晚,仍是朝阳示范区所在的孙河乡景象。随着首都开启减量新发展,2014年,孙河乡下定前所未有的决心,清退了数百家低级次产业,拆违建绿。曾经的「风沙村落」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城市绿洲」。

▼ 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

「造绿」的公园在首都可谓遍地开花,而温榆河公园何以能「火」到单日就引流5万人次?其一开始就坚持的「以‘生态、生活、生机’内涵理念,建设成长型公园」,便是奥义所在。

1. 生态为基

打造会呼吸的城市生态绿肺

生态优先——是这里的首要原则。以密林、农田、滩涂等八种生境系统为底,以精致园林景观为点缀,精野结合,由「景」到「境」,让市民可遍览山水林田湖草,是公园实现第一波圈粉的流量密码。

▼ 公园内生态精野结合

①. 因地制宜,就地造景

北京正积极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而园内规划之初就坚持「要完整反映北京平原地区本土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内,《北京植物志》记录在册的2,233种植物中,有430种已被种植,其中垂柳、山桃等本土植物比例更是超90%。

▼ 公园内多样化的本土植物

原本坑洼的坑塘,被就地布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池、池中复岛」的景观格局,选取红色火山岩,净化水质的同时,打造了标志性特色水花园。保留原有树木、石头和溪流,水沟舍直取弯,变身卵石驳岸,曲河叠翠……

「风烟里畔千条柳,十里清阴到玉泉」莫不过如此。

▼ 因地制宜,依势布局的「玲珑望月」

②. 生态留白,都市留野

以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前提,公园划分为生态的「留野区、优先区、体验区、游憩区」四级体系,分级管理。

首次尝试的试验性区域「生态留野区」,创新探索荒野式管理模式,推行「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禁止任何建设,也不对地形、植被做任何处理,严格维持现状,这里长成什么样,全部交给大自然进行自我演替,用生态守护生态!

▼ 温榆河公园远眺城市中心

③. 用生命说明生态

评判城市生态的好坏,不是那些没人记住的负离子高低,而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用生命说明生态,才最为生动。

公园不仅为动物活动、迁徙留出了生态廊道,还设置了鸟岛、昆虫旅馆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装置。如今,这里已成为349种野生动物的家园,更有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不断到访,被称为「观鸟天堂」。

在示范区还有一座标志性制高点——生态观鸟塔。登塔远望,尽情观鸟、观湖、观园,好不惬意。

▼ 巨型鸟巢型生态观鸟塔——茑屋

2. 场景加压

打造城乡共享生活休闲磁极

「大手笔」生态圈粉本就自带流量,但想要真正「固粉」,推动城乡融合,断不能只靠「名声大噪」,而是要成为「大众选择」!

温榆河公园从「网红」到「长红」,也正是因为其做好了「生活」的文章——民需至上,以「场景思维」让公园功能与市民需求共振!

▼ 多样化的场景吸引市民,满足不同的打卡需求

公园划分了主题多元、特色鲜明的十大组团,一站配齐了田园美拍、生境科普、活力游憩、文体休闲等多维场景。

①. 全民皆可玩的活力水岸

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水在哪儿,人气就在哪儿。公园围绕开阔水域花了不少心思:

不仅利用先进生态修复技术,将旧河床原有的砂石地改造为「阳光沙滩」,把水岸推向生活,还将水利知识与游乐设施相结合,设置了阿基米德取水装置,再配以攀爬乐园,活力的滨水空间成为亲子家庭一刷再刷的人气选择。

▼ 公园人气打卡地——阳光沙滩

②. 全民皆可学的城市自然见学基地

温榆河公园还将生态课堂搬进公园,发展生态科普,让生态可游憩,可感知——生态文化中心人们可以学习各类生态知识,朗昆自在书屋人们可以翻阅动植物图谱绘本,与画家共同体验植物手绘、与植物学大咖和观鸟达人一起了解自然魅力。

▼ 朗昆自在书屋

此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用京水菜、羽衣甘蓝等拼搭出的「东囿云稼」,是林田融合农业模式在北京郊野公园的首次尝试,通过「花期错峰」这里可以「即种成景」的同时,让农业科普也触手可及。

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无为而治」,相反,只有更好地参与,才能更好地监督;只有更好地监督,才能更好地保护。

▼ 东囿云嫁,林田融合模式在北京郊野公园的首次尝试

③. 全民皆可享的户外运动高地

当运动全龄化渐成刚需,公园已将全民运动场景收入囊中——不仅开辟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顺义一期还在森林中结合地形、道路设计,推出了定向越野、山地波浪骑行、复合球类运动场等多样化运动空间;围绕2-12岁不同年龄孩子活动,则靶向设置了儿童平衡车、森林探险等自然野趣的户外乐园。

▼ 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

④. 全民皆可嗨的人气活动集结地

公园成功「固粉」,除了日常生活满足,还在于制造了生活「爽点」——这是北京作为千万人口城市的当下,和青春力量集结的未来,所共同需要的。

开园至今,公园围绕做好「荷尔蒙经济」,不仅全年有写生艺术汇、灯光艺术节等全民节庆,还开展了趣潮跑、创意市集、皮划艇表演等特色活动,更导入了麦田音乐节、北京公园冰雪半程马拉松赛等高人气项目,实现了人们「荷尔蒙全时化释放」的需求满足。

▼ 公园内丰富的活动

3. 蹭「新潮生活」流量

踏「科技浪潮」新风

疫情改变的除了经济,还有生活方式。随着从城区走向郊区的「山系生活」走热,露营经济成为城市人们「复得返自然」的新宠。

公园利用环境优势不断造粉,开辟出4处露营区,位于芸上梯田的美小豹基地更是小红书的打卡日记常客,网红帐篷、露营晚餐、露天电影是日常写照,随着季节更替,从春天的农耕插秧,到夏天的自然教育,再到各种艺术DIY和非遗活动,精彩可谓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 北京新晋网红营地——美小豹营地

含「科」量高,是公园的另一大特色。智能灯杆、感应垃圾箱随处可见,独自「行走」的无人售卖车也会与游客不期而遇,如遇紧急情况,路边紧急呼叫装置可一键报警。游园时,市民还可通过AR技术,与虚拟动植物、微生物互动,学习环保知识。

昌平一期则打造了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虚拟骑行车、虚拟马拉松跑道等互动装置可供市民参与后获取「碳积分」,兑换园内低碳集市植物种子、主题文创周边、参与植物认养等,体验科技绿色生活带来的游园乐趣。

▼ 昌平一期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未来智谷

▼ 低碳虚拟骑行等场景式应用示范

02

与产业创新互动

构建科技创新激发器

MEASURE THE WORLD

科技创新,刻在首都发展里的显性基因。

二绿地区作为环抱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首都产业增量的价值高地,则「明智」地将绿隔自身价值转化为了「科技配套」,让乡镇「嵌入」服务城市产业链、人才链的重要环节,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的同时,亦为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高适配性的重要支撑。

位于二绿西部的海淀区上庄镇,便是一个代表性例子。

▼ 海淀山后的诗画山水上庄

★ 上庄——从京西稻田到绿色硅谷

如果说中关村是创新人才的逐梦之地,那么中关村向北15公里,海淀山后地区上庄镇,便是创新人才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

以「村水林田湖」五大生态资源禀赋立镇的上庄,守得海淀66%的基本农田红线,坐拥北京唯一国家级湿地公园——翠湖湿地,自古便是「仰面望山,俯首见水」的京西水乡和「轻舟满领稻风香」的皇家御稻种植之地,至今仍保有最后千亩京西水稻田。

▼ 上庄的翠湖湿地里的野鸭

有着海淀最原始「诗画山水、稻田蛙声」记忆画卷的上庄,长期以生态保护、耕地守护等任务承担者的身份出现在海淀发展蓝图中。步入十四五,上庄却已然成为海淀「建设世界级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京西稻田到绿色硅谷,上庄缘何能「摇身一变」?上庄的答案是——用生态服务科技,用科技守护生态,做好农业科技的配套!

▼ 上庄京西御稻田

1. 生态为锚

让农田成为科研基础设施

都市粮田,是上庄过往的环境基础,把科技的种子种在田间,则是上庄未来的主动选择。

①. 农业科研创新的源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是上庄服务首都科技创新的标志性载体。这里种有玉米、小麦等实验研究作物,3大实验区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研究等80多个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北京建设「种业之都」提供了重要创新源头保障。

同时,中国农业大学还租用周边村庄农田进行育种试验,实现科技研发和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利用农田优势,围绕上庄实验站,如今上庄形成了以农大为主,农科院、北京农学院等多个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平台,成为成果转化的「农业科圃地」。

▼ 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

②. 涉农企业的前沿科技应用场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业」的鲜明特点。

上庄作为现代都市农业区,是守住海淀农业发展的战略后院。强化科技赋能,变稀有粮田为高标准良田,可谓势在必行!再加上背靠海淀,这里顺理成章地收获了一众企业的科技应用青睐。

▼ 上庄周围集聚科技企业

节水,是戴在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头上的「紧箍咒」之一,上庄应用物联网智慧灌溉系统,实现了高标准农田适时适量的灌溉,作物增产潜力的有效挖掘。

上庄镇常乐村则将太阳能智能监控设备按片区定制化植入,手机直连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使用、监管的足不出户,实时可查。同时,还有巨禾农业、比奥瑞生物科技等公司的植保无人机,也纷纷加入到了京西稻统防统治的科技队伍中……

▼ 上庄高科技助农设施

此外,2019年,北京首农食品集团与全球制药与农化巨头拜耳合作,在上庄双塔村建设了示范农场,创新生物种业技术发展;

2022年,上庄联合科技企业,共同打造了首个京西稻无人农场,未来这里将通过发展无人作业、智慧农场数字化综合管理等新场景,把高科技运用到耕种管收的各个环节,吸引北京乃至全国的涉农企业聚集,成为科技引领和示范的农业展示中心。

▼ 上庄京西稻无人农场

2. 三箭齐发

让农田成为科技展示舞台

城乡融合,上庄做科技服务,除了让农田成为产业场景,更让这里成为了农业科技的城市推介窗口。

①. 面向学生,做强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力

上庄实验站自建站以来,还承担起「农业科普教育窗口」的职责。

不仅为北京高校节水灌溉、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等相关专业和岗位提供教学、培训功能,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孵化农业高层次领军人才;每年还面向北京中小学,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力量,开设植物栽培育种、植保、土壤、农机等特色教学课程,宣传农业科技文化,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 上庄实验站化身农业培训科教基地 | 摄影@上庄实验站

②. 面向校企,做大农业科技合作邀请力

上庄实验站与北京璞实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创办首届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并成立农林高校教科基地发展协作会;上庄八家村海淀组培室农业科技园设立展示会,向全国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

通过有效联合科研端、应用端、消费端,构建全国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成果宣传展示与转化交易平台,上庄已搭建起了服务农业科技的产业生境,带动了科研院校-企业-园区合作。

▼ 海淀组培室农业科技园

未来,纷至沓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0余家高校,气象大数据企业佳格天地、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商中环易达等100余家企业,将持续在这里发光发热,成为吸纳更多合作力量的有力磁场。

▼ 上庄实验站与学校展开的合作项目

③. 面向大众,做广农业科技传播力

把农业科技推向大众,是做好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城乡融合的另一大关键。上庄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要点——让「农业科技休闲化」成为手段,而非目的。

▼ 农业科技休闲化的京林蔬艺上庄园

依托自身特色的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和海淀科教资源优势,以旅游休闲为媒,上庄广泛植入科普专场、科技农业展示的「大场面」内容。

仅西马坊村就与20多家教育机构合作,四季不断地举办「御稻原乡夏日彩跑季」「开镰节」等农业特色活动,开设踏青插秧、虾稻共作等农时系列课程,平均每周吸引北京及周边地区百余户家庭。

▼ 京林蔬艺上庄园的农业特色活动 | 摄影@蔬艺园

上庄翠湖农业观光园景区、京林蔬艺上庄园等则更为「日常」:

一方面,面对市民提供了家庭定制农场、可食地景、农业生产加工见学等农业科技休闲体验;另一方面,还面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就业培训,引导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同时,创收农民新经济。

▼ 京林蔬艺上庄园——农业生产&农业休闲两不误

如果说上庄让农田成为了「科技产业」的配套,昌平的未来科学城,则更多了一层让绿隔资源服务「科创人才」的内涵价值。

★ 未来科学城——宜居、宜业、宜游的科创绿野

2009年前,二绿北部的未来科学城还只是京北四座宁静的村庄。如今,这里已成为汇聚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企业的重要产业集聚区,北京科技创新主平台之一。

未来,随着科学城进入发展新阶段,深知「抢人大战」时代「人才黏度」重要性的未来科学城,则在最新规划中透出了其发展的2大前瞻性转变。

这些转变与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日本筑波等国际科学城的发展理念亦是高度共振的,即:科学城要服务科学,更要服务人才!

▼ 未来科学城

1. 拥绿发展,要「科学」更要「城」

首先,在建设理念上,未来科学城正在从「科学城」转向「科学+城」,将城市环境品质营造放在了与「科学」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同时,在空间规划上,未来科学城将扩容16倍面积,以「两区一心(东区、西区和生态绿心)」的创新格局出发,从沿路发展转向「拥绿发展」。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新时代创新人才来说,他们是精明的地点消费者,地区生活质量已越来越成为他们选址的重要因素,这便是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乔尔·科特金所揭示的「以城留人,以人促产」的「新地理」逻辑。

▼ 未来科学城「两区一心」

「要科学更要城,拥绿发展」的理念下,未来科学城又将如何塑造绿隔新空间?

科学城的「绿」要为城而建,也要为科学而建!围绕「科学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优势,提供科研人才所需的协同创新环境和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转化生态环境成为吸引人才、助力科技创新的发展动能!

▼ 未来科学城·沙河高教园

2. 用生态溶解城市

挨着北京,却最不像北京,是对人才的一种有效吸引。未来科学城以「生态全域渗透,打造宜游魅力绿心」,让风景既是吸引力,也是生产力。于是,围绕生态绿心,未来科学城还将建设TBD城市休闲公园、海鶄落湿地公园等,打造以50公里河道水系、160公里生态绿道为支撑的蓝绿交织「公园城市」环境。

▼ 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环境

生态全域渗透,于是,这里的科技园区亦是「高生态化」的。在未来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中,绿地率高达56%,科技企业将全部融于山水之间,让精英们「推窗即是美景」。

▼ 「未来视界」公共空间绿化

生态宜游,3.14平方公里的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已建成开放。

作为综合性休闲公园,不仅打造了可玩、可赏、可游的林下休闲空间和亲水野趣水岸,还以「数理基础学科」为主题,采用黄金分割曲线作为景观母体,设计了安静优美的办公花园,供科创人才进行户外「神仙会」;

惜花堂则化身成为了创新人才进行商务会议、聚会、婚礼的复合性场所。

随着24小时咖啡厅等投入,一种依托自然环境大底板打造的集文化承载、休闲娱乐、商务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休闲「配套」已悄然成型。

▼ 未来科学城绿色「配套」

3. 用生态激发创新

要成为一座人才「心仪之城」,秘诀还在于围绕科学家日常,量身定制魅力生活方式,提升人才吸附「软实力」。那么,未来科学城要如何做,来制造「人才黏度」呢?

科学城的塑造逻辑,一定是年轻人的逻辑。从创新角度而言,我国科技工作者年轻化趋势愈发鲜明,这就意味着科学城的生活调性也应该是青春活力的。

以「青春友好」为基线思维,未来科学城不仅设置了一系列足球场、网球场等运动休闲场所,还提供了数千套「蜂族公寓」,配租给复合条件的入驻企业人才,为创新人才解决最根本的安居之忧。

▼ 能源谷的东方蓝海中心设有人才公寓

科学城的塑造逻辑,是「科技友好」的逻辑。东区着力打造的能源谷是国家能源领域科研资源的聚集高地,为了推动能源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未来科学城开放应用场景——

鼓励能源谷入驻企业发挥各自技术产品优势,在温榆河公园昌平段进行场景应用;同时在能源谷核心区集中打造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应用场景。让生态的「科技友好」,促进人才科技交流,协同创新。

▼ 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会发电的「低碳驿站」

科学城的塑造逻辑,还是「社交友好」的逻辑。科学创新是「聊」出来的,同好相聚,是创新人才的共同追求;弱关系,则是激发创新的潜在规则。

随着交融创新正从园区溢向城市全域,科学城依托环境优势打造的「户外交往体系」已可见雏形:无论是叠水花台,还是滨湖栈道,林间小屋,这里到处都是可以停下来和别人聊一聊,激发跨界创新的非正式交流空间。

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一切能停留的地方皆可交往,一切有交往的地方皆有效益。为创新人才创造知识共享生活,工作之外,亦是工作之间。

▼ 非正式户外交流空间随处可见

03

与文化名城共振

铸造国际交往连接点

MEASURE THE WORLD

共振于首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位于二绿东郊的宋庄,则是以「艺术」为支点,引来城的人,提振乡的产,不仅撬动自身实现了从偏远京郊小镇到首都文化名片的蜕变,更为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创造了人才和产业锚点!

走近这座小镇,「中国·宋庄」四个大字便赫然映入眼帘,省去了本应排在村之前的所有行政级别,宋庄之名由此可见。

▼ 中国·宋庄LOGO

「没有艺术家的宋庄就不是宋庄」,宋庄之兴,始于艺术。1994年,圆明园福缘门社区的先驱艺术家方力钧、栗宪庭等,悄然出城入乡,来到宋庄。自此,艺术开始在这里发芽。

21世纪初,上千名艺术家落脚这里创作、安家,宋庄之名由此而生。

▼ 作为艺术坐标之一的宋庄美术馆

宋庄之困,也因艺术。艺术家的疯狂涌入,不仅带来了艺术,更带来了10万流动人口、治安混乱等问题。

本地居民与艺术家间的矛盾不断加剧,2010年前后,「画家搬离」字眼开始占据媒体版面,宋庄,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艺术开始逃离宋庄。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宋庄,一个是地理上的宋庄,一个是艺术上的宋庄」。从地理坐标到产业坐标,如何实现自救?宋庄答案,还是艺术!「一切围绕艺术,围绕艺术的一切」!

▼ 宋庄地标——七色塔

1. 造一个留得住艺术家的艺术社区

对于一个以艺术发家的乡村而言,所有艺术家都是这里的乡民,是宋庄还「活着」的文化细胞。留住艺术家,宋庄才能留住艺术。打造「艺术家的乌托邦」,成为宋庄的首要目标。

①. 统筹把控,模式创新

留住艺术家,宋庄开始从最底层又最核心的需求——房屋保障入手。

一方面,为避免市场过度商业化开发,宋庄保留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性质,通过政府统筹、国企参与、专业运营等举措,把控开发用途,为艺术家保留了很多艺术功能的房屋储备。

同时,创新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模式,由镇级公司平台——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筹流转、管理、经营,并落实「责任双师」制度,由责任建筑师设计、操盘具体的宅基地改造项目。

此外,还规划了一处集体土地租赁用房,拿出一定房源,供给青年艺术家居住。

▼ 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模式

②. 民间协会充当公共服务桥梁

作为自由职业者,艺术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公共服务往往是缺乏保障的。宋庄的解决之道是——大力支持各大民间协会机构充当公共服务桥梁。

自2005年开始,宋庄艺术促进会、宋庄新联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不仅通过常年组织各类展览、艺术活动推动了宋庄艺术生态的建设,更帮助艺术家对接艺术机构、政府,解决他们注册、艺术专业职称申报等问题。

在宋庄新联会的帮助下,2019年,宋庄首批9名自由职业人才通过专家评审,这是北京市首次自由职业人才获评职称。

▼ 2021年第十二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

③. 完善产业链,续航艺术活力

对艺术家来说,「产业生态越完整,艺术家创作越自由。」宋庄正是意识到这点,这些年来一直重视艺术产业链条的扩展、完善。

新锐艺术家孵化机构——英诺艺术空间的引入,带来了首家艺术融合空间,推出的艺术家驻留加速计划项目,成为完善宋庄青年艺术家成长的重要环节。

▼ 艺术家加速服务平台——英诺艺术空间

国内首个村级美术馆——宋庄美术馆、国内最大的综合艺术馆——上上国际美术馆,和大大小小50家艺术展览馆群的落成,为宋庄补齐了商贸会展、艺术交易等产业服务,助推艺术产业整体升级。

▼ 宋庄「网红」——树美术馆

▼ 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2. 横向拓展产业生态,创新产业融合

书画是宋庄的鲜明标签,但不是全部标签。事实上,从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到影视制作、艺术教育培训,这些门类共同构成了宋庄的产业生态圈。

据不完全统计,宋庄大大小小的艺术培训机构有300余家,涵盖艺术生考前培训、国展班及公众教育等多个细分领域;

北京电影学院也在此成立了独家旗舰式培训中心,提供专业、高端职业技能培训;

千策良品、艾德沃工业设计等公司的入驻,则为宋庄孵化了智能产品设计、医疗器械设计的产业基础……

▼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培训中心

当下,宋庄正致力于结合这些产业种子,持续拓展相关产业聚集,创新产业融合。正如2021年,宋庄联合抖音打造的书画直播基地,不仅推动宋庄本土艺术家走入线上,也为产业融合、传统艺术行业的再活化提供了可行样本。

宋庄想要发展,要有艺术家,但不能只有艺术家!艺术想要生存,也要食人间烟火。

3. 小众艺术小镇的大众破圈

宋庄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艺术聚集区,背后离不开宋庄艺术向大众的开放互动。而这也是直接促进城乡融合的高效办法。

①. 放大设计张力,打造「城市客厅」

虽然宋庄艺术产业在蓬勃发展,但却面临着公共休闲、交流空间匮乏等问题。想要拉近与大众的距离,空间更新势在必行。

2021年,宋庄小堡村口新添了一处占地上万平米的线性艺术公园。灰色砖瓦配上暖黄铺装,再结合穿孔科腾钢的交替使用,精心设计下的色彩碰撞和材料反差吸引了众多艺术、建筑爱好者打卡。

▼ 线性艺术公园

这里还以「每100步一个‘客厅’节点,每一个‘客厅’节点一个特色主题」的形式,为艺术家、居民和访客创造了一系列可共同交流的休憩空间。

从居民广场舞、树下围棋,到儿童专属游乐、大众运动休闲,再到艺术家雕塑、书画市集,黄色步道在其中蜿蜒前行,串起了浓浓的艺术印记,也串起了满满的烟火气息。

▼ 专供儿童游乐的「玩耍客厅」

②. 升级消费体验,构建「集客中心」

小堡文化广场曾经设施陈旧,业态低端,如今通过城市更新,已成为连接生活与艺术的开放式艺术体验商业街区,是宋庄吸睛又吸金的「集客中心」。

▼ 小堡文化广场

红砖与钢结构的有层次结合,实现了对原有建筑空间和立面形象的整体提升;

接轨年轻人消费偏好,导入艺术特色餐馆、艺术联名酒吧、艺术酒会等新潮艺术社交场景,激活区域活力;

以国内首家艺术科技实验室为载体,创新艺术产业办公、画廊、艺术论坛、科技艺术融合项目的「混搭」运营……

这里正以多变的实验性思维,推动着宋庄功能业态的全面升级。

▼ 专业艺术书店——佳作书局

▼ 艺术家设计的「村上云顶民宿」

同时,宋庄大力倡导业态宜游化,整合餐饮、书吧、工坊等魅力店铺资源,向大众推出了「宋庄促消费地图」;未来还将推出夜游精品线路,带动周围区域娱乐、住宿等业态,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品质。

▼ 宋庄欧古家具外的艺术化空间

③. 做大标志节庆,造势更造市

持续十二届的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已成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品牌活动。在此期间,联合展览、潮玩美食、互动体验项目将集中亮相,叠加艺术家们的艺术衍生品展示,吸引了大量市民慕名而来。

此外,自2015年起,宋庄每年支持艺术家开展的「一带一路」中国—北京文化万里行等系列活动,则为宋庄国内外艺术家走出去、引进来,融入世界艺术生态,提供了更高能级的交流展示窗口。

▼ 宋庄文化艺术节:市集展示、互动体验、潮玩美食完美融合

在宋庄,正有越来越多的人「经过」,向全世界输出着宋庄的活力新声。

04

与新城利益共享

开辟城乡机制创新试验田

MEASURE THE WORLD

在首都减量发展新要求下,二绿地区若要实现城乡融合,已不能再走地产开发的老路。对于二绿地区的各个实施单元来说,做到成本-收益的自我平衡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因此,二绿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其地处中心城与平原新城间的区位条件,更好地发挥城与乡的互动关系,尽可能地控制资金投入,算好「经济账」,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淀区西北旺镇,地处海淀山后地区,是中心城区内与昌平新城接壤的边缘地带。

镇区集中建设区外的区域均处在二绿范围内,其正是通过创新城乡互动机制,力图与中心地区、新城地区实现利益共享,目前正在进行着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

▼ 西北旺镇

1. 统筹「四合一」实施路径

借土地腾退服务「城乡新生」

摸清家底、建立台账,是减量发展要求下乡镇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先决基础。

西北旺镇在「责任规划师」制度支持下,理清减量图斑、违建图斑、百万亩造林图斑、耕地保护图斑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探索形成了「一张图解决四件事」:

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百万亩造林、无违建区创建、一镇一园产业用地占补平衡的「四合一」实施路径。

在明确腾退目标及空间布局方案的基础上,将腾退出的土地用于满足本地及城区居民需求。

一方面是结合拆违,为村庄增设公共广场、花园、停车场等设施,满足村民生活的现实需要;同时在临近中关村软件园北侧的地块,梳理违建、低效农业用地问题,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开展,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及高颜值、高附加值示范区,改善了中关村软件园周边环境风貌。

▼ 中关村森林公园

另一方面,北京《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工作的有关意见》等文件中,鼓励「结合‘三城一区’和产业功能区,坚持毗邻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和新城」「重点在中心城区周边城乡结合部」等地带规划布局集体土地租赁住房。

而西北旺镇正是依托区位优势,用好了绿隔地区在土地利用上的优惠政策,建设集体租赁住房,以满足园区及周边新城务工人员住房需求,率先服务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助力本区域产业新生。

这是西北旺镇走好「主动造血」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 西北旺镇集体租赁住房

2. 创新城乡互动机制

实现资产的「无边界」配置

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西北旺镇还探索出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新路径。在西北旺镇东玉河村,由于故宫北院建设的土地征用,村集体得到17亿元的巨额集体资产。

这笔资金要如何利用才能壮大集体经济?仅仅靠委托贷款来实现资产保值的方式,虽然能保证收入稳定,但与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对比,并不能实现更好的升值。

▼ 西北旺镇中粮智慧谷

与东升镇成功经验相同的是,东玉河村也将自身资源,即货币资金,转化为可持续收益的资产,通过企业化运营,使农民转变为「股民」;而与东升镇在镇域内为中关村提供园区服务不同的是,东玉河村股份社将目光跳出乡镇范围,在更大的海淀区域内进行资产配置:

一方面购买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中粮智慧谷项目写字楼和商业部分,以获取租金收入,在中关村科学城范围内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反向飞地」;

另一方面拿出部分资金进行市场化投资,入股了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与考拉基金共同出资成立的考拉海淀成长基金,真正实现了突破乡镇行政界限的资产配置。

▼ 未来科学城生命科学园——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随着昌平未来科学城的建设,这种城乡互动机制的创新,也将应用于绿隔地区与新城的互动之中。

现在的东玉河村,年收入已达8,500万元,预计2026年就能实现年收入过亿的目标。通过制度创新「主动造血」,西北旺镇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共营和共赢。

▼ 建设中的未来科学城

无论是与市民需求同频、与创新产业共振,还是城乡利益共享,一路走来,首都绿隔让我们清楚看到:即使是城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绿隔之「绿」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生态增绿。

作为一手牵着城市,一手牵着乡村的城乡融合主战场,一切城乡资源价值都值得被重新定义与挖掘。

锚定「城乡互动」,二绿不断创新着「城乡融合」的首都答案;利用好生态,培育新环境,激发新经济,让这里不再只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带,更是城市与乡村新经济的新引擎!

首都的绿隔建设,让绿隔的价值远未止于生态!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原标题:《首都二道绿隔,城市减量发展的「城乡融合术」(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