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吉利李书福:吉人天相?不过是我的伪装罢了

2022-09-27 11: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吉人天相,本身是一个「褒义词」,但却很少有企业家,愿意用这样的词汇形容自己。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这个词,就意味着抹杀自己后天的努力。

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却似乎很喜欢这个头衔。

2020年,记者李刚执笔的《吉人天相李书福》,引发业内轰动。此书是李刚历时20年,追踪李书福创业发展足迹,将所见所闻所思,汇编成册的。

换言之,此书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李书福的意志。

那么,李书福究竟是何许人,竟甘愿将自己的成功定义为「吉人天相」?

1. 起势

李书福,浙江台州人,草根出身的他从小就知道什么活能干、如何才能把活干好。上小学的时候,李书福靠着放牛「赚外快」,成为了同学间的「有钱人」。

1982年,高中毕业的李书福,已长成一副敦厚长相,给人一种看上去来就很能喝酒的感觉,细看还有十足的草莽气质。和长相对应的是他的性格,当时的李书福不光自来熟,而且神经大条,天塌下来也能睡得着。

所以毕业后,李书福没想过求职、找工作,直接就走上了创业这条路。

于是,他靠着从父亲那软磨硬泡得来的几百块钱,开始了「流动拍照」。李书福仿佛天生就是干这一行的,看别人一眼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总能猜出对方在顾虑什么,想拍怎样的照片。很快生意越做越大了,后来更是开了一家照相馆。

只可惜在那个年代开照相馆需要到公安局批准,所以李书福时不时地就会被处罚。

如果按普通人的思维,兴许会搞个执照,将照相馆「做大做强」。但李书福却不这样想,天生喜欢「捣鼓」的他,又发现了新的商机。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书福发现了废弃物中分离金、银、铜等金属的妙招。此后,李书福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大刀阔斧的张罗起来,没多久就成了方圆百里的一把好手。

可随着竞争压力变大、原料成本上涨,「淘金」的生意也是越来越不好做。李书福毕竟还是李书福,他再一次快人一步地发现了「蓝海」——电冰箱。

2. 沉浮

既是蓝海,自然要有人「垦荒」。为此,李书福险些撞得头破血流。

1985年,民营经济还未获得正式承认,像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无法得到批准生产。可李书福却偏偏不信这个邪,总觉着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别人有能耐。

结果现实却是啪啪打脸,前脚李书福刚托人租了块地皮试生产,后脚场地就被收了回去;之后新找的厂房不是被投诉、就是停电,最后还险些被立案审查。

可谓是没吃着羊肉,还惹了一身骚。

正当李书福准备打道回府、重操旧业之时,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了。

事情就这样有了转机,虽说早先赔了不少钱,但也同样是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教训。

有了「执照」的李书福,一边大规模招聘员工,扩大产能,一边研发新产品……没过多久,李书福的配件厂就成为了当时全国最有竞争力的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研究生产企业,直供上海上菱、远东阿里斯顿,安徽美菱等一线电冰箱厂。

3. 折戟

试想一下,当你拥有千万巨资后,还愿意再成为一名普通人吗?

我不甘心,相信你也不会愿意,但李书福当年却只能如此。

1989年,受各方面因素限制,27岁的李书福将冰箱厂交给了乡政府,自己一夜之间回归无产阶级。没有人知道李书福当时在想什么,或许他心中骂了几千、几万遍老天爷。

当他再次出现时,似乎已经淡忘了这一切,开始去高校进修、并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但李书福也是人,也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1992年,远在浙江台州卖装潢材料的李书福听到「海南大开发」的口号,心痒难耐。说句心里话,虽然李书福之前「淘金」、卖电冰箱也赚了不少钱,可这些钱毕竟也是辛苦钱。相较之下,搞房地产就像是一条「捷径」,不仅来钱更快,而且不用出个把子力气。

李书福虽不缺进场炒房的「门票」,但却少了更关键的东西

——对市场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正确的认知

一方面,李书福低估了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凶险,另一方他错判了自己的能力圈。就这样,李书福在错误的时间加入了一场错误的游戏,而这一切的代价就是他带去的几千万巨资,随着这场「击鼓传花」的谢幕化为了乌有。

虽然心痛如刀绞,但李书福并不能倒下。

这次惨痛的教训,也让李书福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不善于投机,应该扎根于实业。

4. 邂逅

一次无意间的谈话,令李书福意识到国内的摩托车市场,潜力巨大。

经过周密的筹划和市场调研,李书福再度「跨界」,创办吉利摩托车厂。此后,李书福更是发挥自己在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调研市场,扎根产品本身,推出了大陆第一批踏板式摩托车。

截止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已高达35万辆。

更可喜的是,吉利摩托车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海外22个国家和地区,李书福的商业头脑再一次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成功没有冲昏李书福的头脑,反而让他产生了一种更加强烈的愿望——造汽车。

美国福特汽车的建立者亨利·福特,要造美国工人都买得起的好车。而李书福也想造出中国普通民众,都能买得起的好车。

5. 苦求

为此,李书福跑到发改委汽车局,当时不仅没人相信他,甚至还反问道:

「你知道汽车是工业社会皇冠吗?」

言外之意就是,你别想了,这很难的。对此,李书福只有一句话:

「汽车不就四个轱辘加两排沙发吗?」

乍一看,这话说的有些浅陋。但在那个年代,最可怕的是「想都不敢想」。

而李书福不仅敢想,还敢干。

1997年,李书福正式决定将吉利由摩托车厂转型,专攻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这个决定再次显露了李书福疯狂的本性,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在他们看来,这块「蛋糕」早已被西方国家瓜分干净了,中国企业只能试着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兵法有云「未战先怯,乃兵家大忌」。李书福虽说没怎么读过兵法,但却也知道事在人为的道理。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辆轿车——吉利豪情正式问世。李书福对此寄予厚望,在街头挂满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的横幅。

然而,冰冷的现实让李书福意识到,转型汽车比自己想象的更难。当时发布会只能用「尴尬」二字形容,由于政策限制,没有官员敢应邀前来;又因没有官员敢出面站台,所以与会的经销商只敢捧「人场」,不敢捧「钱场」。

眼看着新车发布即将成为一场闹剧,善于把握机会的李书福却并未放弃。

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这对李书福,乃至整个吉利而言都是最好的机会了。

只要这次让国家看到吉利的能力与决心,拿到汽车生产权,那一切都为时不晚。

为此李书福将自己关在屋里,不准任何人打扰他,反复在脑海中推演领导视察当天的一切可能,甚至连开门的动作、上楼梯的姿势,都在心中提前演练。此时此刻,李书福才真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的含义。

会面当天,李书福「大秀肌肉」,将吉利的情况开诚布公的汇报给领导。会面尾声之时,李书福更是态度恳切的对领导说道:

「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作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6. 进取

李书福争取到了「品尝失败的机会」,不过他最终品尝到的是「成功」。

2001年吉利正式获得生产资质,成为中国首家民营汽车企业。但李书福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他很清楚如今的吉利亟需转型升级。

过去吉利一直以「低价」、「性价比」闻名,拥有了不错的销量,但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吉利的竞争力,就必须和「低价」划清界限。因为在固有印象中,低价就对应着低质。

然而,「只提价不提质」是不行的。为此,李书福开始着力于人才培养。1999年11月,吉利集团与北京市正式签订创办北京吉利大学的协议,2000年9月,北京吉利大学迎来了第一批入校就读的学生。

李书福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北京吉利大学就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蓄势,是为了更好的崛起,此后两年,吉利平稳发展。

直到2002年,李书福在一次会议上,语气平和地说出了

「我们要收购沃尔沃,请大家做好准备。」

此话一出,会场瞬间鸦雀无声。而国内外媒体,更是如同嗅到了血腥气的豺狼虎豹,一拥而上,用刻薄的言论和漫画,讽刺李书福「蛇吞象」。

在他们看来,吉利才多大市值?沃尔沃又多大市值?李书福怎么敢?

7. 宏图

只可惜当时的吉利也并非铁板一块,若想推进收购方案,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吉利内部的高层。

当时李书福说了这样一段话:

「合资就像是勾引我们抽鸦片。品牌掌握在谁的手里,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主动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

是的,李书福不想让吉利再「吸鸦片」了,他想掌握主动权。

可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李书福再次显现出了自己「疯子」般的人格魅力,促成了这桩「农村青年迎娶电影明星」式的跨国并购。

在一次,并购案谈判的关键环节,瑞典工会代表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请你用3个词说明,为什么吉利是合适的竞购企业?」

这本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可偏偏要用三个字作答,一时间所有人都不知该作何应答。

此时,李书福主动上前,对沃尔沃工会的代表说出了3个单词

「I LOVE YOU」

此言一出,瞬间缓解了谈判桌上尴尬而紧张的气氛。

紧接着李书福解释道,「他爱沃尔沃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零排放、零伤亡的战略,也爱沃尔沃这一品牌,所以他会运营好这一品牌,并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这是吉利这个收购者的责任和义务。」

这句深情的告白,从一个粗犷的汉子口中说出别有一番味道。

话音刚落,便博得了满堂喝彩,一个工会代表甚至还摘下了自己胸前的沃尔沃徽章,亲手为李书福戴上。

李书福向在场所有人微笑示意。他心里清楚,自己离「抱得美人归」更近了一步……

8. 功成

2010年8月2日,吉利正式完成对沃尔沃公司全部股权收购。

13岁的吉利迎娶了83岁的沃尔沃。在普通人眼里,这对恋人无论从年龄、外貌、社会地位上都十分不搭调,用李书福自己的话来说:「这就像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追求一个世界顶级的明星。」

2012年,吉利营业收入233.56亿美元,首次进入世界500强。

可你别忘了,李书福是个「疯子」,疯子就会想发设法的「折腾」。

2017年开始,李书福开枝散叶般的搞起了「副业」:

想做软件,就成立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

想搞芯片,就成立湖北芯擎有限公司;

想玩工业互联网,就成立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想做手机,就成立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想发射卫星,就投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

想做通用航空,就收购太力飞行汽车……

李书福将「多元化」运用地炉火纯青,构成了规模宏大的商业版图。时至今日,吉利资产总值超过480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12万人,旗下拥有吉利、领克、极氪、沃尔沃、极星、英伦电动汽车、曹操出行等品牌,连续十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

2022年6月2日12时00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意味着吉利集团正式进军万亿级商业航天市场,开始构建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

毫不夸张地说,李书福在中国汽车界乃至整个企业界,都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

他在收购沃尔沃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一个政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

或许,这就是将自己的成功归为「吉人天相」的原因。

9. 尾声

所以,在你看来李书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杰出的实业家,还是一个贪心的商人,一个不计后果的「疯子」?

这些都是他,只可惜这些标签都是「结果论」的产物。

从好的方面说,李书福以草莽之身,数次创业,从服务业到家电制造业再到后面的摩托车、汽车制造业。李书福助力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国产汽车的技术革新、乃至国际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如果从另一方面看,创业时期的李书福,既不合规,也不合法。

无论是早期开照相馆、开电冰箱配件厂的时候,亦或是后来开摩托长、造汽车……李书福始终游离于灰色地带,并且对待同僚过于强势、偏执,像个「疯子」。

倘若他的决定是错的,倘若他的冒险失败了,等待他的也将是一个不一样的结果。

好在,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态度。李书福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表面上是一直发狂的雄狮,内心深处却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无数人所追求的境界。如今,我们在李书福身上,见到了雏形。而他也正是凭借着这份眼光和胆识,在早期快速积累了财富与技术。

或许我们不该用单纯的「好」与「坏」来评判李书福。

因为他就像是一个「头脑清晰的疯子」,走出了一条自己都未曾设想过的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