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近艺术家塔瓦雷斯·斯特罗恩:艺术能够揭露真相吗?

2022-09-28 11: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集锦 Life and Arts集锦

2005年3月,艺术家塔瓦雷斯·斯特罗恩(Tavares Strachan)到阿拉斯加北极地区进行了为期8天的旅行,只为了寻找冰冻的河流。几天后,他在北极圈内几百英里的地方发现了一条这样的河流。他在此与技术团队合作,挖掘了一块重达4.5吨的冰块,并妥善地保存着它,并在2006年7月,把这个巨型冰块运往巴哈马。

斯特罗恩在北极地区。

盛夏天气,巨型冰块在斯特罗恩曾经就读的小学中展出,它被放置在一个特别设计的,由太阳能驱动的玻璃冰柜中。这是斯特罗恩最具有雄心的艺术项目之一,取名《我们所拥有的和我们想要的之间的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What We Have and What We Want)。热能和冰冻,在以往认知中是两个位于对立面的事物,然而却也是彼此生存的必要条件。北极地区表面冰的冻结有利于维持地球的气候,而在斯特罗恩的作品中,热能则有利于保持冰块的冻结状态,艺术家用一块冰块,将寒冷的北极和炎热的热带地区联系起来,以此来诠释作为对立面的两个物体,可以如何共处,以及当物体发生位移时,将会如何改变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在世界上的一个地方,重新创造另一个地方的光照、物理条件,斯特罗恩在创作中的命题总是围绕着物理缺失和即时的距离。

01 寻找隐藏的现实 在场与不在场

1979年出生于巴哈马,斯特罗恩从小就通过Junkanno狂欢节接触到艺术,Junkanno是一个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游行活动和文化庆典,现场包括音乐、舞蹈,以及自己设计的精致服装。

塔瓦雷斯·斯特罗恩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摄影: Guillaume Ziccarelli

在创作中,斯特罗恩热衷于探讨那些隐藏于我们所见现实之下的话题,通过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打破对于既定现实的思考模式,植入一种新的观看现实的模式,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挖掘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物质。“立位耐力”(Orthostatic Tolerance)是他2004年-2008年间发起的一个为期4年的艺术项目,“立位耐力”指的是宇航员离开外太空重新进入地球时所承受的生理压力。这个项目结合了摄影、录像、绘画、雕塑和装置多种艺术形式,记录了艺术家在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接受宇航员训练的经历,以及建立巴哈马航天和海洋探索中心(B.A.S.E.C.)的经验,B.A.S.E.C.是一个艺术工作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他还曾经向太空发射了一件艺术品,以纪念他心中的英雄之一——小罗伯特·亨利·劳伦斯(Robert Henry Lawrence, Jr.),劳伦斯是首位入选任何国家太空计划的非裔美国宇航员。

Orthostatic Tolerance

©MIT List Visual Arts Center, 2010,摄影: Tim Lloyd

在对太空和深海的探索中,他专注于探索人体能够承受的极端生理压力能力,他在接受宇航员训练之外,也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合作,记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个人遗产,这些人尽管曾经对科学和文化作出了贡献,却在官方的记录中被边缘化,或者是被排除在外。

在第12届里昂双年展中,他用作品《不可估量的白日梦》(The Immeasurable Daydream)揭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宇航员Sally K. Ride的故事,这是一个在历史中曾被遗忘的故事。作品《极地之蚀》(Polar Eclipse)则重述了探险家Matthew A. Henson在1909年美国历史性的北极探险中的关键作用。他不满足于对现成资料和历史的二度利用,而是试图在艺术中找到那些曾经潜藏于被熟知的“现实”之下的现实。

威尼斯双年展上的《极地之蚀》装置。

©Tom Powel, courtesy Fitz & Co

一场“隐藏”的展览曾在2011年举办,这是斯特罗恩所举办的一场特别的展览“看/不看”(Seen/Unseen),尽管这是一次对于艺术家作品的阶段性总结式展览,他选择了刻意匿藏展览举办地点,故意不向公众开放。以此来探讨关于出现和缺席的的主题。“看/不看”也可以用于理解作品,这是一种定位艺术作品的方式,即基于作品的物理性质,它在某些方面是可见的,然而由于它的概念性,因此在这个方面仍然是不可见的,从这个角度理解,这场展览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在这个巨大的由工业空间改造的展厅中,总共囊括了50多件作品。自2003年起,艺术家就开始在他的艺术中强调存在和不存在的双重性,但是他在他母亲的房子外安装了一个测光表,并通过卫星,与他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宿舍里的一个由电脑激活的灯箱相连,以此创造一个互动作品,使他尽管不在场,也可以全天候、实时地欣赏巴哈马的明与暗。

02 艺术能够揭露真相吗

在过去的十年里,斯特罗恩一直在建立一个自己的“隐形百科全书”系统,包含了一本属于他自己的百科全书,书中集结了大约17000个从A到Z的词条汇编,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艺术的知识,每一个词条都描述了那些仍然未被充分认识,以及未知的遗产——人物、地点、事件、物体、概念和现象等。这本书以《大英百科全书》的布局和逻辑为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大英百科全书》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上图:Encyclopedia of Invisibility, 201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摄影: Brooke DiDonato

下图:Encyclopedia of Invisibility (walnut #4), 201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摄影: Jurate Veceraite

而《关于隐形的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Invisibility)所做的,是挖掘历史上那些被掩盖的故事,艺术家也用多种媒介的作品将其表现出来。在本月初举办的首尔弗里兹博览会现场贝浩登画廊带来的艺术家个人单元中,就展出了装置作品《关于隐形的百科全书》中的一个罕见版本。这个系列,可以被看作是与历史中的叙述故事和图片制作等对话,并将一盏聚光灯打在不同事物的隐藏历史故事上。它挑战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是被塑造的历史观,并从中出发,试图挖掘一个未被讲述的历史观。

故事的叙述在艺术家看来无论在艺术史上,还是社会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但是这些叙事并不是百分之百客观,或者“正确”,正如他所说:“我的工作试图质疑我们与真相的关系本质。如果没有故事,我们便很难真正成为人类。叙事一直处于艺术史中每一个重要运动的核心。文化是叙事的结果,它包含了我们试图保留并与下一代分享的所有事物。倘若历史的叙事是错误的,那将会发生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左右滑动查看:

A Brief History of Invisibility #1, 2022, 摄影:Jurate Veceraite

Simone, 2015-2016, 摄影:Tom Powell Imaging

Self-Portrait as a King Oba, 2022, 摄影:Tom Powell Imagi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他作品中的概念性、跨学科的实践常常会激活艺术、科学、历史和文化批评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调动观者的感官、智慧,和好奇心,促使我们思考自己与所见之物,和未见之物之间的关系。隐形、位移和失去,是艺术家在自己关于隐藏事物的调查中的基本主题和内容,这些调查也通过重新构建规范化的历史主体来质疑已经存在许久,根深蒂固的系统和真相,同时也打破了纵观历史,历史主体中有一些人被合法化、规范化,而有一些人则被边缘化和隐藏的现实。他所构建的系统中,权力的网络和结构似乎更加显性,并为那些被遗忘,或鲜为人知的历史和人类成就提供了一个展现的平台。

探索、挖掘现存真相之下的另一层真相,一直是斯特罗恩创作中的重要方向,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深入思考的探索,就不可能获得艺术实践,探索,也是他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斯特罗恩的最新系列作品《银河曼荼罗》(Galaxy Mandala)以曼荼罗的象征元素作为宇宙的代表和对生命存在的反思,以此创作了一系列圆形的作品。他自年轻时就喜欢遥望夜空,探索夜空。曼荼罗,可以被理解为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

Space (Galaxy Mandala), 202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摄影: Tom Powell Imaging

2021开始,艺术家着力于发展新系列作品《银河》(Galaxy),在巴哈马长大的他自青年时代就对浩瀚夜空产生了探索欲。这一系列作品基于观星,并通过凝视繁星这一行为,描绘心中所见,也通过更为深入的对“隐形”事物的探索,在召唤观众,对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提出意见。新闻头条、杂志封面、以及从他以往作品《关于隐形的百科全书》等作品的词条,被重新利用,叠加于画面之上,作为星星和行星的形式出现,这些“隐形”的标志,在画面上留下了关于它们身份的暗示。

在场/不在场,存在/不存在,看/不看,斯特罗恩的艺术总是在探索二元两端的交汇地带,给已成系统和规则的历史、现实一个新的窥探窗口,创造出一条关于历史的平行线,隐藏于历史之下,显现于作品之上,以此逐步接近客观的真相。

撰文:quanxi

原标题:《如果历史是“错”的,艺术能够揭露真相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