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悲秋”伤心伤肺,多吃这些食物,赶走坏心情

2022-10-03 07: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霍寿喜 医食参考 

“悲秋”是怎么回事?

秋风秋雨起,红衰翠减,百花凋零,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身临草枯叶落的秋天,人们心中常有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秋愁”“悲秋”情绪。

不可否认,描写或感悟秋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确实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像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由秋声起兴,极力渲染了秋风的萧瑟和万物的凋零,并且,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感叹。“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柳永在初秋的阵雨中就感受到了一种凄苦之情。“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中的这两句诗更是写尽了秋日的凄凉和忧愁。

当然,悲秋情绪的产生也有客观的、生理的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郁不欢之情绪。

夏日里阳光充足,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以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激素会有较多的分泌;如果逢上秋风秋雨的阴沉天气,几乎没有日照,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偷懒”,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

秋天的烦恼就来自于季节的变化。频繁发生,大家自然就“习以为常”了。

豁达悦享秋日之宁静

正因为“悲秋”情绪是由主客观的诸多原因引发,克服或抑制“悲秋”情绪也必须多管齐下,至少以下几点会有益于人们避免或走出“悲秋”情绪。

01

畅读舒心的文字

首先,多读一些蕴含积极向上主题的描写秋天景色的作品,少看把秋天描写得无比肃杀、凋零的作品。同时也要少一些怀旧情绪,多想想美好的未来,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走出“秋雨晴时泪不晴”的烦恼,从而在心里把秋天当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美好季节,“秋愁”自然也难有立身之地了。

02

“养心疗伤”食疗

其次,用饮食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好,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就可能无精打采,意志力也可能较薄弱,容易感染“悲秋”情绪。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焦虑、抑郁很有帮助。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磷脂,也会帮人们消除抑郁。居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白天不要拉窗帘,秋雨连绵之时,晚上要增加光照,从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03

转移注意力

最后,用积极工作或活动转移对“秋”的注意力。一旦潜心于事业,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自然而然就能使人忘记许多忧伤和愁苦,包括“悲秋”的情绪。体育锻炼和外出游玩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外出游玩时,少去草木枯黄的荒凉旷野,多登高远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饱览秋日美景和硕硕果实,定会心旷神怡,百愁皆消。此外,走亲访友和乐观幻想也很重要,找一个知心的、明白事理的朋友,向其倾吐心里话,有益于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而遭受挫折时,宁作乐观的幻想,也不作消极的猜度,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

秋天既是衰草枯杨出现的时候,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当我们被“秋愁”困扰之时,不妨运用上述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本文合作作者:霍寿喜

编辑:沙 果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