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泰特馆藏再展浦东:重新审视欧普与动态艺术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陆林汉
2022-09-30 18:3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展览现场。 编辑 陆林汉(01:21)

“我们想让观众表现出兴趣,甩开束缚并放松。我们想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是1963年“视觉艺术研究小组”(下简称GRAV)在巴黎双年展上发出的宣言。

浦东美术馆二楼展厅入口,英国艺术家吉姆·兰比(Jim lambie)色彩绚烂的《佐波普》回应着GRAV的宣言,更是让观众有意识地进入“动感视界”。

9月30日,继开馆展“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后,浦东美术馆再度携手英国泰特美术馆,推出“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展览以120件展品,囊括绘画、浮雕、雕塑、装置、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从全球角度重新审视欧普与动态艺术。

展览入口,吉姆·兰比的作品《佐波普》将观众引入展厅

走在吉姆·兰比的作品之上,地板上几何图案让人忘记自己身处美术馆,而是在虚幻空间中打开一张唱片,仿佛边界消失。

这是“动感视界”展第一件作品,作者出生于1964年,除了是颇具影响力的视觉艺术家外,也是音乐人。艺术之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跨界,构成了20世纪50至60年代欧普艺术(Op Art)的诞生背景。吉姆·兰比出生于欧普艺术发生之时,当时许多艺术家开始将数学、科学研究和色彩理论的观点融入他们的作品。他们认为观众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在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中与艺术接触。他们的作品经常通过激发观众对形状、颜色和图案的认知,营造复杂的视觉感受。

所以走入展厅,明显感受到的光线比一般展览弱,观众面对的是一片暗处的炫目。展厅首件作品《超新星》来自维克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1908-1997),他被认为是欧普艺术之父,是亚历山大·考尔德、让-廷格利、马塞尔·杜尚的动感艺术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之间的完美中介。

展览中,维克多·瓦沙雷利两件作品,左为《超新星》(1959-1961)

以视觉幻象,引导观众参与艺术

“欧普艺术”简而言之是以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与变换的色彩营造出视觉效果和幻象。

《超新星》就是瓦沙雷利与观看者玩的一把视觉游戏,这件由1161个黑色小方块组成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观看,会看到类似移动、翻转的动态变化。“运动并不是描绘一个正在移动的物体,反之,它是一种‘结构体撞击视网膜的挑衅’。”瓦沙雷利说。

展览中第一部分,从“视觉艺术研究小组”进入展览。

瓦沙雷利之后,1961年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在巴黎成立“视觉艺术研究小组”,该团体的先锋人物包括法国艺术家让-皮埃尔·伊瓦拉和弗朗索瓦·莫尔莱、西班牙艺术家弗朗西斯科·索布里诺和阿根廷艺术家胡利奥·勒·帕克。他们的作品也均在展览中呈现,且透出相似的气息。

胡利奥·勒·帕克,《持续移动,持续的光》,1963

胡利奥·勒·帕克在展览中被单独列出,他于1958年移居巴黎,在那里他与维克多·瓦沙雷利等艺术家相遇,受其影响他创作了“持续移动”装置,随后将研究领域拓展至三维空间并引入运动和光线。他热衷于运用灯光和镜面来反映作品所处的空间,并让受邀与之互动的观众重新发现自身。展览中,《蓝色球体》处于一个单独的空间,光线在球体表面肆意反射,制造出一个不稳定的视觉感受,以实验性的探索引导观众参与艺术。

展览现场,胡利奥·勒·帕克的《蓝色球体》

艺术家重新思考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们开始反对将艺术家看作“天才”、并创作直接与公众接触的艺术。这种观点也在世界各地获得响应,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65年的展览“响应之眼”(The Responsive Eye)便是最早捕捉欧普艺术、“视觉”或 “视网膜”艺术新趋势的最有影响力的展览之一。

展览现场,“响应之眼”部分展出了瓦尔特·勒布朗《扭力》(1965)等多件作品。

欧普艺术的风潮也逐渐波及全球,在南美杰苏斯·拉斐尔·索托开拓了一种实践方法,把两块绘有图案有机玻璃重叠起来,让图案在前后有机玻璃板之间交互相融,在多重光色、动力的作用下,产生神奇的梦幻效果。当观众移步移视线时,每一瞬间都因为光效应之波的闪烁而产生动感。在中东等地不少艺术家的实践与欧普艺术发生碰撞。

展览现场,杰苏斯·拉斐尔·索托,《十二块黑色与四块银色》(中)

在英国,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建构主义”也与欧普艺术有着相关性,他们摈弃在二维空间中制造幻觉的理念,转而通过创作三维物体,与物理环境形成动态的全新关系。

展览现场

巴黎“运动”展为始,世界对“动态艺术”的呼应

动态艺术与欧普艺术密切相关,这类创作包括使用电动机、可移动部件和各种能量源驱动的艺术作品,以挑战艺术的静态模式。1955年,巴黎丹尼斯·勒内画廊举办的“运动”(Le mouvement)被广泛认为是动态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该展览由艺术家瓦沙雷利与蓬杜·于尔丹、罗杰·鲍迪尔和丹尼斯·勒内共同策划,展示了八位不同年代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杜尚、考尔德以及一群年轻艺术家,例如保罗·布瑞、杰苏斯·拉斐尔·索托、尚·丁格利和维克多·瓦沙雷利。

1955年的展览汇集了利用机械或光学元素改变作品本身进而改变观众对其感知的一系列作品。考尔德的动态雕塑和杜尚的转盘是该展览的最大亮点。这些艺术家都是研究和发展动态艺术的先驱者。瑙姆·加博的 《动态结构(驻波)》(1919—1920年)作为动态艺术早期代表也亮相于该展览。

多件1955年巴黎“运动”(Le mouvement)展的作品汇聚浦东美术馆。

近70年后,浦东美术馆的展厅汇集了不少当时的作品,如瑙姆·加博的《动态结构(驻波)》就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盒子中,通过一个小小的白色按钮,观众可以触动电波引发的振动。

展览中瑙姆·加博的《动态结构(驻波)》。

悬在空中的考尔德《有红点和蓝点的天线》鼓励着艺术和观众之间形成动态互动,这位美国雕塑家或是展览中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艺术家之一。他着迷于制作在空中缓慢移动而发生形状改变的作品,并发明了“动态雕塑”一词来描述这些作品。

亚历山大·考尔德,《有红点和蓝点的天线》

杜塞尔多夫成立的艺术家团体“零”(ZERO)、伦敦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团体“信号”,均是动态艺术的发展的最佳见证。

展览中不容错过的《光之房间(耶拿)》来自奥托·皮内,他与共同热衷于探索代表未来方向的新艺术形式的海因茨·马克共同创立了“零”,他们还与来自日本、北美和南美的国际艺术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草间弥生、杰苏斯·拉斐尔·索托等人。

《光之房间(耶拿)》是一个沉浸式的装置,通过穿孔模板的透光和5个独立的电动发光雕塑创造出灯光的“芭蕾”,显示了皮内对光的兴趣,也是艺术家团体“零”的一件重要作品。

奥托·皮内,《光之房间(耶拿)》

伦敦艺术家团体“信号”之名来源于希腊艺术家塔基斯的一系列雕塑。他是动态艺术的先驱者,善于通过电磁场创造一种能动的雕塑形态。展览中塔基斯的《信号》《电磁音乐》《磁性芭蕾》等多件作品利用磁力、重力、运动和能量等非物质特性来创作可互动。他相信万物的精髓潜藏于视觉之外,观众可以在细细品味中体验超越物性的能量。

展览现场,从伦敦艺术家团体“信号”讲述动态艺术在伦敦,后为塔基斯的作品《磁性芭蕾》

塔基斯在展览中的一组作品,中为《信号》,右为《电磁音乐》

塔基斯《电磁音乐》(局部)

这是一个学术与体验兼容的展览,以11个部分将欧普与动态艺术重新建构为在不同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所追随的艺术流派。共同之处在于,在将艺术带入新维度的同时,都对刺激观者的眼睛和感知展现了浓厚兴趣。

展览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5月21日。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